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一)
每次看朗讀者,都會被拉回到別人的故事裡,去感知別人的人生,然後思考……
大抵千年百年人們都在做著同一篇文章,生離死別!
看到這一期的朗讀者的讀者廳,有太多西安的元素在裡面,在陝西省圖書館門口,陝西歷史博物館門口,大雁塔北廣場,西北工業大學,還有母校西安交通大學,這些太熟悉的地方,總是勾起人無限的懷念……
這期,大姚還是那麼美,曾經西安人的媳婦,愛的轟轟烈烈。現在身為人母的她卻顯的平靜和知性,可能這就是老天安排角色升級以後的饋贈吧!印象最深的還是王蒙先生追悼亡妻,他18歲開始給妻子寫情書,而現在「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聽到都覺得那時候的愛情怎麼這麼美好,一封情書,一個人,就堅定的走了一輩子。看著自己深愛的人離去,這樣的生離死別恐怕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有發言權吧!但是王蒙老師平靜地說,他這個年齡見過太多親人的離世,努力讓自己抱著一顆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我覺得可能這就是為什麼自己總喜歡和長者交流的原因,他們總是回首回去,卻不帶有一絲痛苦。在不經意間就教會你很多看待問題的態度和方法。突然特別懷念王蒙老師年輕的那個時代,總是從各種途徑看到,聽到很多那個時代的故事,物質匱乏,人們的精神卻如此的飽滿和真誠。有時光機的話,我一定要穿梭回去看看。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二)
味道既是在舌尖的百般滋味,更是人生的萬種風情。
它是一種記憶,有傷離別的苦澀,有慶相逢的歡愉;它是一種格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它也是一種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
第十期節目裡,六位嘉賓講述六種味道,並用朗讀的形式將它們定格。
痴心不改的愛情之味
1994年,張小嫻因連載的一部長篇小說《麵包樹上的女人》而聲名大噪,走紅文壇,成為繼瓊瑤、亦舒之後,兩岸三地最受歡迎的愛情小說家。
她創作的60本書,全都與愛情有關,許多讀者已習慣從她的文字中來尋找感情的處理方式。
「最美好的愛情就是,兩個自我都可以包容。」節目裡,張小嫻分享了她的愛情觀。和男友相愛二十餘年,張小嫻覺得為愛情保鮮的方法就是不停地進步,不斷地讓自己變得優秀。
《朗讀者》的舞台,張小嫻將曾經的作品《愛情的餐桌》獻給自己愛的那個人。
「愛情從餐桌開始,也在餐桌上消逝;我要一直跟你吃到永遠,看著我們彼此在餐桌上漸漸凋零。」
感人至深的朗讀提醒著我們:當擁有時,請懂得去珍惜。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三)
這期的主題詞是「味道」,既有舌尖上的味道,也有字裡行間的人生百味,「味道」,落到筆上是風格,吃進胃裡是鄉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輩子解不開的結。氣質是一種味道,腹有詩書氣自華;品格是一種味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心情是一種味道,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法國作家法郎士曾經說過「讓我們盡情的感受生活的滋味吧,我們感受的越多,我們的生活就越長久!」
讓我們都來看看每一位嘉賓會帶來什麼樣的解讀呢?
第一個朗讀者是作家張小嫻,印象中關於她的小說看的還真是不多,不過散文倒是看了不少,還記得本子上還抄過這樣一段話,「要做這樣的女子,面若桃花、心深似海、冷暖自知、真誠善良、觸覺敏銳、情感豐富、堅忍獨立、繾綣決絕。堅持讀書、寫字,聽歌,旅行、上網、攝影,有時唱歌,跳舞,打掃,烹飪,約會,狂歡。」這段話簡直就是我的理想嘛!
而她與董卿的聊天中也真是讓人感到她是一個不平常的女子。不太標準的國語怎麼聽的也很舒服呢?
她與現在的男友已經有20多年的愛情了,當董卿問到她是如何保鮮的時候,她說,所謂保鮮,不是要求對方重視什麼,不是讓對方做什麼,而是你要不停的進步,你不停的讓自己變得優秀一點,這是保鮮的最好的秘訣。說到年輕時的愛情,她說,不適合的人,早一點分開也是挺好的。愛情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談到對年輕女孩子的勸告,她說現在許多的女孩如果把花在愛情上的時間用來提升自己的話,她會獲得更好的成績的。
其實從年輕到老,愛情的味道會一直變的,她講了她父母的故事,愛情慢慢的會變成一種恩情。
她說人生的歸宿就是我要找到人生的意義是什麼?_?婚姻不是,男人也不是你的最終歸宿。
而她朗誦一篇自己的散文《愛情的餐桌》,送給她愛的人。這篇文章細細聽下來,真的讓人五味雜陳,而她讀到最後也是哽咽難語。「我們總是希望永遠沒有最後的晚餐,要是可以,我要一直跟你吃到永遠!」願我們擁有的時候,懂得去珍惜每一次在一起的機會。
而第二個朗讀者是胡忠英,他是真正的廚師,真正的品讀我們舌尖上的味道。他做菜50年了,是去年g20峰會餐飲文化小組組長。伺候20國國家領導人,真的是非常艱苦的任務。整整準備了一年。普普通通的一道番茄炒蛋都被他描述的好想去嘗嘗他的這種做法。
講到他的經歷時也讓董卿唏噓不已,五個手指頭都破過,刀功練十幾年,25秒切好一斤肉片,每天早上給女兒兩個雞蛋變著花樣吃。而問到他對「味道」是如何理解的,他說實際上這是兩個意思。「味」就是酸甜苦辣,而「道」是方法,沒有方法,做不好菜,道就是兼收並蓄,博彩眾長。
他朗誦古龍的《吃膽與口福》送給他的師傅兼朋友兼岳父童水林先生。
自古就有「飲食男女」「食色性也」的說法,所以飲食文化絕對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大精華,想起他們說的「東坡肉」「炸響鈴」......就覺得口水都流下來了。想起望梅止渴,我覺得是聽到他們談吃的已經覺得餓了!哈哈,暴露了我這吃貨的本質。
第三位朗讀者是張艾嘉,最喜歡她的「愛的代價」,某年曾經看過她的訪談,看過她導演的電影「20.30.40」,聊起來說到「愛的代價」是1992年出品的,原來都這麼久了,大學期間最喜歡聽的一首歌了。
與董卿的聊天中真的看不出來她已經六十多歲了。新出一本書叫《輕描淡寫》,當董卿說她年輕時喜歡有才華的人時,她很俏皮的回答「現在也很喜歡啊!」
她說最好的關係是「相愛但是也不能黏在一起,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去的,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們不可能把幸福都押在別人身上!」
她說「好的藝術家都是去享受痛苦的人!」而董卿也說「沒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所以說人生百味,註定要都去承受。
她朗誦的是《走出非洲》,送給所有聽她朗讀的人。而我更想讀的其實是她的人生經歷。雖然已經老了,但是依然在工作,依然擁有年輕的心態。
第四個朗讀者是吳純,唯一一個獲得三個博士學位的鋼琴家。也是活躍在歐洲的著名的中國鋼琴家,說到他的經歷,聽來真是坎坷。而他說他與母親的通信最不敢說的是「想念」,他的人生前期如果用味道來形容的話,你就是苦澀,苦痛,但是他一切都撐過來了。他朗讀的是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
第五個朗讀者是葉錦添,人生的味道本來就很複雜,他朗讀的是粵語版本的「葬花吟」,因為他喜歡簡單的人。
而董卿也首次以朗讀者的身份讀了寶玉黛玉相見時的場景,她其實不是朗讀,她是背誦,可見她對寶黛相見這一段是多麼的喜歡。
最後壓軸的依然是九十多歲的老學者。我特別佩服董卿每次都能請到九十多歲依然精神矍鑠的老人。這次是葉嘉瑩先生,她的故事我以前也讀過,今天再次老看來依然為老人家的經歷所動容。
她的經歷之坎坷,「命運多舛卻才情縱橫,顛沛流離卻度人無數」真是讓人感慨,少年喪母,老年失孤,而她卻在無論怎樣的顛沛流離中都沒有放棄她的詩詞創作,她的詩詞吟誦。死生不能相見,故土不能相還,怎樣的悲痛都沒有打敗她!
一切的經歷反而成就了她。朗讀的是一些孩子們,他們代表著我們的希望,也希望葉老先生的詩詞吟誦能夠一直流傳下去,那是我們文化的精華,如果失傳了,那真是極大的損失。
酸甜苦辣鹹,人生原本五味雜陳,更不可能沒()有痛苦。而這期看到的好幾個嘉賓的經歷也都在告訴我們,痛苦與苦難卻更成就了她們,讓我想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我們面對痛苦,只能堅強面對。
看完整整十期《朗讀者》了,每一次都能帶來那麼多的豐富的體驗,如果能有機會去現場感受一下的話,那真是人生一大幸事了。感謝董卿給我們帶來這麼好的節目,希望一直能繼續下去。也讓我們能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體會更多的人生的味道,文化的味道,民族精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