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德觀後感(一)
看了《張思德》這部電影後,我深受感動。既有對張思德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的無比敬佩,也對他的不幸犧牲感到痛心。
影片記錄在抗日戰爭後期,延安正處在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中。張思德同志是毛主席的勤務兵。他為人憨厚樸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一心一意默默地奉獻。
張思德同志做事非常積極非常負責任,總是跑步完成。影片開始就是他奔跑趕回演出節目的場景,煤油燈滅了,他主動扛著戰友修好;主席開會,半途車輪胎壞了,只有換個新的才可以,為了不耽誤主席返回的時間,張思德同志二話不說,硬是一路快跑數十里背著一個新輪胎返回,當他趕回時我們可想而知這位老八路疲憊的程度。我頓時感慨,像這樣的老好人在現在的社會中還有嗎?沒有任何要求、沒有任何索取,只是那樣積極無私地奉獻,即使有,能有多少呢?但是在當時像張思德這樣的人很多、很普通、很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他們往往不被人注意,往往也不為人所知,可正是這些人支撐了中國革命鬥爭的事業。
張思德同志也很有愛心。幫一個老大娘追豬,追了一圈又一圈,可謂是拔山涉水,而且還摔了幾個跟頭;照顧一個受了刺激的孤兒;幫助一位年事已高的老紅軍;還不辭辛苦的幫一個即將犧牲的團長約見毛主席。我們要認識到一點,他所幫的這些人並不是跟自己有多大關係,相反,而是陌生人,也沒有任何報酬,完全只是自己的付出。
影片中他的一個老戰友是一個主任,經常說張思德心眼太死,到現在還只是個普通戰士,而張思德卻不以為然,總是很樸實的回答,只要為人民服務,在哪都行。這個主任戰友後來為了結婚而貪污集體財產,被判刑一年,妻子也離他而去。為了幫助這個主任戰友重樹信心,張思德幾次探監,幫助戰友成功的又找回了自我,並勸說戰友的妻子,最終使他們又走在了一起。張思德總是能時時刻刻想別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替人分擔憂愁,儘自己努力解決困難。
張思德是個燒炭好手,當組織再次讓他燒炭時,他卻義不容辭的答應了。其實張思德也算個老紅軍了,像燒炭這樣的任務完全可以不接受。但他卻說,新人燒炭不一定能燒好,燒不好延安的百姓就過沒有辦法過冬了。想法很簡單,但是他卻始終從更多人民的利益出發,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做出自己儘可能的一份力量。也就是這一次燒炭,成了他人生中最後一個片段。一天大雨不斷,張思德去巡視炭窯,由於山體滑坡,張思德不幸犧牲。張思德走了,和他生前一樣還是那樣的默默無聞。但是他那種辛勤樸實的作風應該繼續發揚。
毛主席深知張思德的經歷,在他的追悼會上有感而發。在演講中稱讚:「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在這個演講中,毛主席進而要求全党進:「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從此,「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流傳開來,贏得了千千萬萬民眾的信任,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
如今,中國尚有八億多農民,不少農民的生活還很貧困,但是也時常聽到不少領導幹部因貪圖享樂而被判刑。可見,部分黨員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沒有經受住糖衣炮彈的襲擊,這些人早已不是合格的黨員,真正的黨員應始終以全心全意為人服務為宗旨,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張思德觀後感(二)
以往,「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於我而言只是個符號,簡單卻又陌生。它從未引起我的思考,「什麼是為人民服務,怎樣做是為人民服務」,這一切似乎距離我相當遙遠。但看完《張思德》以後,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觸動,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就是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實際行動付諸於點滴生活,去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
還記得毛主席對張思德的評價嗎?對,就是「你這個同志嘛,最大的缺點就是做事不吭聲,最大的優點也是做事不吭聲」。當我聽到這句話時心中有一種莫明的傷感,張思德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木訥寡言,憨厚誠實,無論幹什麼都是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我們從影片中知道他是一個老戰士,參加過長征,走過三次草地,和他同時入伍的差不多都當了官,然而他還是個勤務兵。但他呢?他心裡完全沒有這些世俗名利,當面對別人的逗笑時,他只是憨厚的一笑,我無法想像這需要多大的胸襟,多麼高尚的靈魂。「做事不作聲」到底是優點還是缺點,我不知道。但我清晰的明白能做到這一點的絕不會太多。因為不給自己邀功就很難得了。
看完影片後,我曾想如果把張思德放在現在,那會是怎樣?其實於我而言,他的許多行為我無法理解,儘管我在心底里崇拜著他。我想到如果他把官做到更大一點,難道不能幫到更多的人嗎?不,也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同,也許是我的思想深度還不夠,是我不能夠理解他,不能夠理解他那崇高的思想。因為社會上只有有像張思德這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為社會奉獻的人,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美好繁榮。就如同新中古成立以後,像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這樣一批批甘於奉獻自己的人。是我不夠成熟,過於天真。張思德才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正如別人對他名字的解釋,「思」,是有思想的思;「德」,是有道德的德。他出生於貧苦家庭,他親歷過各中艱辛,他明白人生的真正意義,他更知道自己活著的價值,他是最可愛的人。
就人品而言,他身上找不出任何瑕疵。他勤勞善良,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尤其他對那一老一小的真摯付出,真真切切體現了他是一個大寫的人。對孤獨老人,他想兒子一般;對孤僻小孩,他又如同父親一樣。兩個不幸的人,被他真切的裝在了心底,他像兒子般撫慰了老人那可孤獨的心,找尋了活的希望;他又像父親般將那個孩子捧在手裡,用父親般慈愛的心呵護那顆脆弱的心,然他找到了溫暖,讓他的世界出去烏雲布滿陽光。這就是張思德,平凡中更現偉大的人。
張思德是個好人,但它卻沒能長命,僅僅二十九歲就離開了我們。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而張思德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還重。
在現在,我們正處於社會的繁榮發展之際,沒有了那時的艱辛,但「為人民服務」卻不能丟。這不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品質。也許我們大多數都做不到張思德那樣,但我們可以竭盡全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實現自己價值的同時服務於人民民眾;其次,在學習生活中,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供給別人幫助。
讓我們永遠記住那個奔跑的人,記住那張憨厚的臉,記者那個代表著一種精神的名字張思德,同時,讓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緬懷和張思德這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
張思德觀後感(三)
我是噙著熱淚看完《張思德》這部影片的。張思德,憨厚純樸,吶吶無言,用樸實和純粹折服了周圍的人,也讓61年後銀幕下的我肅然起敬,久久回味。
張思德是一個平凡的人。他1933年參軍入伍,當過勤務員、通信兵、警衛員,最高職務是個班長。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搞過生產,燒過木炭。生命歷程中,他沒有驚人的事跡,也沒有動聽的話語,「普通、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我們不注意到他們,往往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
張思德是不平凡的。毛澤東評價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張嘴。」他純淨而不膚淺,憨厚連著忠誠。寡言的他一旦開口,讓人再難忘記:「不管幹啥子工作,都想著前線就在腳底下。」「硬不成一塊鐵,想當馬掌還當不上哩!」「走進革命隊伍是為了吃飽肚子,吃飽肚子長了覺悟,就該讓更多的人吃飽肚子……」。()別人不願乾的活,他幹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盡善盡美。艱苦的日子,平凡的崗位,出頭露面時他那麼笨拙,功名職位前卻那樣淡泊。別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裝在心中。從不聲不響的舉止和點點滴滴的真情中,我們看到了一顆高尚的靈魂。張思德的可貴之處就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著不平凡的貢獻,在他犧牲後回想起來才能用「偉大」來形容他的一生。銀幕上的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動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不計個人得失,樂於造福他人的奉獻精神,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犧牲精神,這種震撼力來自心靈深處的嚮往和追求。張思德,以他的行動詮釋了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用他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為人民服務的詩歌。
偉大生於平凡,平凡成就偉大,而將兩者緊緊相連、融為一體的,正是那五個字——為人民服務。張思德29歲的短暫人生,13年艱苦卓絕的延安歲月,正是對這五個字的生動詮釋。他樸實得像延河邊的一粒砂,千萬粒細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涼山上一株草,千萬棵小草共同搖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機。於是,窯洞裡出了馬列主義,黃土地哺育著一個政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揮著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戰爭……張思德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聚集了許多普通中國人身上的美德——樸實、善良、助人為樂,他就是這樣一個既平凡又偉大的英雄。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東西:團隊精神者的道德感,儒家傳統的光芒,信徒的獻身精神……當年延安物質並不富裕,但人們精神世界是充實的,張思德就是那個年代的代表,民族的生命力也恰恰就在這個地方。但張思德不過是這偉大隊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後,一串長長的名字: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從打江山到掌政權,從改革攻堅到加快發展,一個個平凡的生命延長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華,我們的事業也由此一天天壯大。今天,時代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無論形勢和任務有多麼不同,都不能忘記這個本,丟了這個根。求真務實,艱苦奮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曾經成就我們事業的精神動力,還將輝映著我們漫長而輝煌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