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國經歷了「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全國範圍發生了空前絕後的大饑荒,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為克服困難,中央領導同志幾乎全體出動,分赴農村調查情況。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講的就是在此背景下,周恩來總理與夫人鄧穎超來到革命老區河北邯鄲的伯延公社考察調研,在四個晝夜中與當地民眾之間發生的故事。
在中國電影百花園中,特別是偉人題材的作品裡,《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只能算一部小成本的電影,卻在認真回答「黨的民眾路線怎麼走」的大問題。縱觀之,電影給出了三個「建議」:即聽一聽、看一看、想一想。
聽一聽什麼?聽一聽以「劉鄧大軍」為代表的黨的隊伍在艱苦的戰爭年代是怎麼走「民眾路線」的。伯延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人民民眾和革命隊伍水乳交融。抗戰期間,劉伯承、鄧小平等率部帶領人民民眾在這裡抵抗侵略;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曾在這裡會晤高樹勛,揭開了著名的「邯鄲起義」序幕。為了避免喧賓奪主,影片並沒有影像重現這些歷史畫面,只是借眾多人物零星的語言來構建這段史實,用以說明伯延人民對黨的深厚情感有著歷史淵源。來到伯延的第一天,周總理就曾深情地回憶「劉鄧大軍」在伯延的戰鬥經歷。然後,片中的其他角色如連弟奶奶、老黨員郭百歲等也經常在關節眼上提及「劉鄧大軍」的往事。最觸動我的是郭百歲的那句:「過去劉鄧首長都拿我當塊乾糧呢!」乾糧在戰爭年代就是寶啊!著墨不多,但一個紀律嚴明、團結民眾的劉鄧大軍形象,就已經出現在觀眾的心目中了。而且這個形象如同影片的潛在布景一般,始終伴隨著劇情的發展。正因為劉鄧大軍當年在伯延成功播下了走民眾路線的種子,才使遭受大災之後的伯延民眾仍有那麼高的革命覺悟,願意相信黨,替黨分憂。因此,我們不妨認真聽一聽民眾的口碑。
看一看什麼?看一看周總理在伯延的四個晝夜是怎麼走民眾路線的。周總理是中外政壇的一個奇蹟,現在仍有許多人每每提及他,眼角都會情不自禁地濕潤。民眾對他的讚譽發自內心。作為開國元勛,周恩來總理不是以駕馭戰爭的魅力征服民眾(那是毛主席的活兒),而是以諸多執政細節來打動人民的心靈。《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的導演陳力無疑是明白這個道理的。為了再現周總理的人格魅力,在調研伯延、戳破謊言、改變政策的大框架下,影片用了大量的鏡頭語言來處理細節,使整個故事豐滿真實。我可以信手拈來:總理去吃飯,一條腿已邁進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紅燒肉和雞蛋,又邁了出來;而後來吃連弟奶奶的拽面,卻毫不猶豫地邁進門去;他到連弟奶奶家,往炕上一坐,聽老人唱落子戲,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廳里一樣自然;他到張二廷家裡去抱養孩子,就坐在門坎外和二廷像兩個老朋友對話;在地里種紅薯藤,被一位有些調皮的女社員三番兩次糾正「錯誤」……這些,僅僅是電影技巧嗎?不!這是一位人民公僕堅定地走民眾路線的清晰腳印。他用自己的行動把「密切聯繫民眾」、「關心民眾疾苦」、「不搞特殊化」等等辭彙激活了,我們不應該認真看一看嗎?
想一想什麼?黨員幹部們必須想一想自己的腳應該怎麼走在「民眾路線」陽光大道上,才不至於誤入歧途,既避免讓自己身敗名裂,也避免讓民眾利益受到侵害,更避免讓黨的事業遭受損失?這個「建議」電影螢幕沒有直接提出,但卻是少不得的題中應有之義。影片中有個「好乾部」——伯延公社主任郭鳳林。他父親是老革命郭百歲,他自己也為革命做過很多貢獻,在面對困難時總能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可在周總理調研過程中,他卻專門和總理對著幹:總理要聽真話,他就說假話,並威脅公社其他幹部不許講真話;總理要見民眾,他就把「落後分子」都關起來,把老父親也瞞得死死的;更有甚者,紙包不住火之後,他居然「善意」地勸周總理也不要對毛主席講真話。而這一切的理由,居然是不想讓主席和總理看到農村的困苦實情而堵心。真是一個「替黨分憂」的好乾部、好同志啊!想一想,如果今天的幹部都這樣冠冕堂皇地走「領導」路線,對上做報喜鳥,對下做貓頭鷹,長此以往,將置人民福祉、國家興亡於何地?這難道不是與「民眾路線」背道而馳嗎?影片最後讓郭百歲在周總理面前為兒子說情的情節,雖然合情合理,而且具有一定的喜劇效果,能搏一直有淚意的觀眾一笑,但我卻認為這是影片的敗筆:對「報喜鳥」們的處理太輕了!用一笑而過的手法處理欺上瞞下的官員,不就是在姑息縱容他們嗎?長此以往,假如黨和國家再遇到重大困難,民眾們還會和黨並肩站在一起嗎?
影院的燈亮了。聽過、看過、想過之後,我們的黨員幹部們,但願你們能走好自己的「民眾路線」。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二)
今天學校組織黨員利用下班後的時間觀看了《周恩來的四個晝夜》。
這個電影不像過去的主旋律影片那樣會出現反面人物。這個電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反面人物。所有的人物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好。
老區人民國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從一個獨特視角唱響了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縣伯延鎮是有名的革命老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伯延人民作出了卓絕貢獻和偉大犧牲,他們在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對伯延人民深入骨髓的國家主人公精神的新發現是:所謂老區精神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勞,勇於犧牲,艱苦奮鬥,而且是即使在黨的決策出了問題、國家面臨巨大困難的情況下,他們首先想到的也不是消極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向國家伸手,而是要為黨分憂、為國解難,勒緊褲帶去履行國家主人公的職責!影片真實而又巧妙地反映出伯延並不是真空地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浮誇風和共產風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樣忍飢挨餓,當地的樹葉和樹皮也被吃光。但是當周恩來帶隊到這裡搞調查時,許多幹部和社員卻為總理的操勞而憂心,不願因自己的困難給總理增加負擔。公社主任郭鳳林為掩蓋真相甚至把「落後分子」關了起來,這無疑是錯誤的,但他激動地對大家說:「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沒遭過,餓幾天肚子周總理都來了,犯不上雞一嘴、鴨一嘴地喊叫,眼下國家建設比咱這重要。」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己勒緊褲帶渡過難關。這不正是老區人民的國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一種延伸和閃光嗎?
影片中的落後分子,反而讓人覺得真實而溫暖。他們急於找到周總理反映問題,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家的生活更好。
影片中對總理的光輝人性做了深入的刻畫。不論是給永福的衣服,還是老人的壽材。周總理都是默默的做好這些事情。影片中讓我落淚的是鄧大姐坐在周總理對面,她那麼渴望帶孩子走,可是總理卻非常理智的從父親的角度剖析著家長的心理。那一刻我哭了。他們一輩子沒有屬於自己的孩子,鄧大姐那迫切的眼神真讓人心碎啊!
影片中以畫外音的形式反覆提醒著大家總理休息的一天比一天少,包括和主席通電話時的畫外音。都在告訴我們總理是在用實際行動實幹興邦。總理的精神品質就是我們檢驗自己黨性修養的一面鏡子,他純粹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是我們自己的努力目標。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後感(三)
上周,我校自行組織觀看了教育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本片採用簡單的黑白片的樸素的方式,講述了60年代初,中國面臨三年自然災害的危難時期,周總理不顧自己的病痛,大病初癒,來到河北邯鄲伯延公社,在短短的資格晝夜,不到100個小時的時間裡,夜以繼日走村入戶,深入民眾,走進民眾生活,與勞苦百姓通吃同住,不搞特殊化的,以身作則的感人故事。()本片再中周恩來同志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廢寢忘食的工作態度以及一切為了人民民眾的精神,讓我感動不已。
在影片中周總理,一進村,就對百姓就說:我這個總理沒當好,讓你們吃苦了。這樣的周總理的總理是一個勇於擔責的形象。他與百姓同時同住,不高特殊化,這樣的周總理又是一個親民者形象。他不顧身體的疲憊日以繼夜的工作,帶著工作人員與民眾搶救地瓜苗;徹夜總結梳理調研發現的問題,與毛主席通話匯報情況……這一個個畫面,讓我深深的感動,讓我深刻體會到「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要把他落實到行動中。這是一種捨己為人的精神,是一種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是需要有強大的信念支撐,才能堅持下去。
在影片中周總理的工作求真務實。總理一步步揭開公社幹部的「善意隱瞞」,最終了解當地民眾的生活情況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寫,總理用感人肺腑的語言激勵人民說出真相,周總理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精神和作風對我們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啟迪。這讓我聯想到現在許多工作人員的工作不認真,抱著過一天是一天的態度工作,工作中慵懶散漫,對上才用期滿手段,對下採用「恐嚇」手段,不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讓我們慚愧不已。
作為一名教師,觀看《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這部影片,我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工作不積極,態度不端正,我要努力改正自身存在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教育工作中應該更深入的踐行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的工作作風,細心了解發現適合解決學生問題的方法,用學生們能夠接受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對學生要做到」嚴、愛、細「,把學生工作做到位,不能浮於表面,敷衍了事。更好的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