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後感(一)
看完《陽光燦爛的日子》,有一些感想,總體感覺是一部具有真實寫照的電影,它所表現的是一種記憶、青春覺悟的真實狀態。
這在這部影片裡,姜文和王朔其實並不是在這個片子中講述文革,而是在講述文革期間的他們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個片名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沒有誰會認為那個特定的年代真的會有一段陽光燦爛的時光,電影開頭就需要我們仰視的偉大領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點我們,因為對於這群孩子來說,沒有父母管教,沒有老師的約束,即使是文革也只是一段讓他們盡情玩耍闖禍的日子,這種無止境的自由在孩子們看來是最陽光燦爛的生活。與此相呼應的是,在電影的結尾,電影膠片的顏色由彩色變成了黑白的,也許姜文認為文革的那段日子應該是馬曉軍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時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現在的他縱然開著卡迪拉克也已經失去了當年那燦爛的色彩。
在影片當中從馬小軍遇到米蘭,確切的是看到米蘭的彩色照片,馬曉軍有了生命中對異性的第一個燦爛的發現。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還是剛剛出現的奢侈品,所以隨著對米蘭神秘感的逐漸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馬曉軍眼中失去了初見時的光彩,變成了原有的黑白色。馬曉軍也從同伴那裡聽說了米蘭的事,但是對米蘭的好感使他根本沒有去理會那些傳聞,然而米蘭與劉億苦關係的曖昧等事情,最終使得馬曉軍對她的不屑與厭惡。
在最後被踢下游泳池的鏡頭中,在水中的無助同時也象徵了他的被孤立,但是鏡頭中表露出來的些許沉淪與疏離好像又在表達他的一種玩味感,也許是在呼應影片結局志得意滿的馬曉軍開著名車細數兒時夥伴的落魄時的那種成就感。
陽光燦爛的日子觀後感(二)
所謂放鬆一下,考完試的午後看上一部如果還不算讓人特別失望的電影的話,應該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兒!一直挺信任豆瓣上豆友們對於電影的品位,於是再一次打開排行榜,恩恩!再三斟酌挑選後,決定觀看《陽光燦爛的日子》。
很喜歡姜文,總覺得他有一種可以把一件非常簡單明白的事兒訴說成一個特別朦朧又讓人回味的精彩故事的天賦,而當這天賦遇上了藝術,成就的又何止是一部好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在當年獲得的所有殊榮便足以說明一切。拋開一開始馮小剛導演在課堂上唏噓的橋段和整個電影充斥著荷爾蒙分泌過盛的夏日氣息,這部電影它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呢?是關於「性」嗎?我在想……70年代紅色旗幟下的那一代少年,青春期對於理想和欲望的渴望又怎會比現在的少?太過壓抑的政治環境反而會讓那份渴望變得更加危險吧?馬小軍終究是個要強的人啊,當主觀意願強烈到連自己也分不清現實和臆想的時候,()危險便在不自覺中悄悄升級。
其實他從頭到尾都清楚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自己的臆想,不願去面對現實罷了,痛苦也無非都是這樣生來的。最後再也無法排遣那份渴望,試圖採用強暴米蘭來得到心靈的發洩,米蘭問他「你覺得這樣有勁嗎?」的時候,他依然昂著頭挺著腰板理直氣壯的說了一句「有勁!」,可是說完卻如此落魄又無地自容的瞪著腳踏車向胡同里奪命而逃。
有些東西如果不是真正屬於你,就算得到了只是徒增自己的心虛罷了。
電影講述的一段關於「性」的故事,但在我看來,姜文和王朔又怎會把劇本落的俗套?它其實是在告訴人們「欲望」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呵呵,欲望它真不是東西,你絕對不要試圖抓住它,它以很多種面目出現在我們面前:關於性、關於金錢、關於權利、關於名利等等。之所以被稱之為「欲望」,它本質上不存在於你的現實中,若你苦苦追尋卻又忽略現實,終究是會變成極端自卑或者極端自負的傢伙。或許只有兩種方法去正確排遣吧: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讓自己配的上心裡的欲望;做個知足常樂的人,讓自己回歸現實,慢慢忘記那些不切實際的欲望。如果兩種都做不到,我們本該美好的生命將在掙扎和壓抑中度過,那才將是人生最淒涼的劇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