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勵志人物

劉同的「青春」:也曾迷茫,也曾孤獨

憑著獨特的觀點和小清新式的寫作,劉同在80後、90後讀者中很有「人緣」。繼2013年推出《誰的青春不迷茫》暢銷百萬冊後,他今年推出的散文集《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自5月28日正式預售起,7小時內即登頂亞馬遜圖書總榜、預售總榜、飆升榜、全榜單第一位。

在很多人眼裡,「孤獨」可能與劉同無關:劉同,身高1.78米,用他自己的話說「長得還比較清秀」,出了書,33歲任職光線傳媒事業部副總裁,工作上頗為成功,是標準的「高帥富」。但與大多數80後一樣,他也經歷過青春的迷惘、選擇工作時的彷徨。雖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假裝瀟灑,內心卻總覺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提起高中時光,劉同說那是一段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男同學們有阿迪、耐克的運動服運動鞋,他沒有。在男生們打籃球時,他幫忙買好水放在一旁。「那時我想加入同學們的討論,試著插話,可沒人理,特失落。」劉同曾經做過一件最「二百五」的事,為了交到朋友,他寫小紙條給班上的體育委員:你好,我可以成為你這輩子最好的朋友嗎?對方看完直接扔入垃圾桶。

除了沒有友情,高中時的劉同和父親也幾乎沒有任何溝通。對父親而言,劉同是一個整天盯著電視看,看到連電視節目都沒有了可仍然還在看的人。相反,對劉同而言,自己是一個每天晚上8點半寫完作業為了等父親回來跟他聊聊天,而昏昏欲睡地看電視看到半夜12點的孩子。

有一天,劉同在紙上寫下命題:誰的17歲比我慘。他為此還一一列出「最慘」的幾件事:永遠沒有零花錢;永遠穿一樣的衣服;男生不把我當男生;女生不把我當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師不理我。

他看著這6件事,忽然找到關聯,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是因為自己成績差,所以老師、父母、同學都不理他,也沒有零花錢。「那時我真是醍醐灌頂,仿佛看穿了人生的本質。」

找到困擾自己的根源後,劉同開始嘗試著改變,「我想感受成績好是什麼滋味」。

那時劉同已經上高三了,重新開始學習從高一起就沒有學過的數學。跟著老師的複習節奏,他買了三本習題集,每當複習完一個小節,他就要求自己把所有的習題做完。一段時間後,劉同在數學小結考試中位列前三名。

對於語文及其他學科,劉同同樣認真對待。語文成績從原來的80多分提高到最好的137分,最差也沒低於120分。當老師對劉同說「你以後有什麼問題就來找我吧」,他感到了尊重,「我真的不想笑,我想哭」。

通過這樣的嘗試改變,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若懷疑自己的能力,就稍稍轉變思維方式,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

大一的時候,劉同每天都會寫篇日誌,每一篇日誌都會探討一個自己想不通的問題,當他把所有的問題都寫成日誌之後,日誌里也會形成一個結論——以後遇見這些事情應該這樣去處理。每一天解決一個問題,一年300多個問題,大學四年就是1000多個問題。年輕人哪有那麼多問題,頂多就是親情、友情、愛情、未來,大概四五個方面的問題,每個類別可能也就100個問題。「大學四年當中,只要你把目光投射到自己的身上,每天去解決問題,大學四年之後很多問題就已經被你解決過一遍、兩遍了。當你面對人生很多困惑,包括面試官刁難你的時候,你都可以很快回答他。」

此後隨著閱歷的增加,劉同才明白種種孤獨感實際都是無形的忘我成長。正如新書所寫,孤獨是劉同在所有情緒中最為認可的一種,經歷過孤獨,才能有新的力量。他解釋:「孤獨的感覺太棒了。那不是失敗,而是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最好時光。」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講述的33個故事覆蓋了包括情感在內的人生多個截面,不僅回憶起自己大學開學前夜一個人的輾轉反側,以及畢業當天假裝瀟灑,結果卻在拿起行李箱的轉身瞬間情感噴涌,更誠意述說了自己在職場上既堅持又妥協的經歷……劉同說,自己寫書不是賣弄隱私,而是給讀者另外一種思考問題的角度,「只負責剖析,不負責給予答案」。

在他看來,寫書更多的是為了總結觀點,告訴自己接下來該怎麼做,對有些事情的發展脈絡可能之前不夠明晰,但通過寫作達成自我對話後,能讓自己慢慢找到一個解決出口:「最後的結論可能是『對啊我為什麼不這樣』,當再面對同樣的問題時我會擁有處事準則,不會浪費更多時間。」

寫作對劉同的工作幫助很大。早年他參與製作的節目多與娛樂有關,偶爾也會覺得無聊,對他而言,寫書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只有每天寫點東西,最後集結成書,或者發發專欄才知道過去的一年留下了什麼。他總結道:「做電視是遺憾的藝術,寫作則能留下很多珍貴的東西。」

新書名字的選定過程也頗費一番周折。「自己開始時認為現在的名字是很有些矯情的。最初,他們為這本書設計了200多個名字,討論時間長到參與人員幾近崩潰,我想命名為『一個人,你還好嗎?』之類。感慨起來就在微博上寫了一些有關孤獨的感悟,恰逢世界盃,幾乎每場比賽結束,都有人提到『雖敗猶榮』四字,後來乾脆取名『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在他看來,《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這本書適合在一個人獨處的狀態下看,「比如想跟自己對話、感到迷惘或有問題難以想清楚的時候。因為書中的一些句子易與讀者的情感發生共鳴」。

就劉同來講,融入一個新環境的前幾年都是孤獨的,比如讀大學的前兩年、參加工作前五年,「那個時候不知道會不會合群,也不知道哪個群體你才喜歡」。

「每一個人成長中都會面臨孤獨。」劉同說,自己的排解方式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中去,比如工作與寫作。這兩件事能讓他很快沉澱下來。此外,還會健身、聽歌或到處逛,即便在出差旅行途中也不例外。

「我在光線已有10年時間,在這之前幾乎從來沒有外出旅行。30歲到33歲這三年中才可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有機會出去。」劉同略有遺憾地說。

由於英語太差,劉同獨自旅行的次數並不多,去的也都是中國周邊的國家。所以,他只好把每次出差都當成旅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就到一個地方待一天,第二天離開。在這段時間內,會去小巷子裡行走,專門吃大排檔,哪裡人多往哪裡擠,他說:「那樣我會覺得自己像當地人,而非路過的觀光客。」

或許正是能夠藉機放鬆的原因,劉同聽到出差的通知便會「很high」。為了養精神,他在飛機上一般以睡覺為主,登機時會隨身帶很多在飛機上睡覺的裝備,其中必備三樣:耳塞、眼罩和靠枕,有時還會帶上一瓶水。他說,基本把這四樣東西擺好,飛機上的旅程就可以很快度過,然後醒來寫東西聽歌。

如果在飛機上的時間超過倆小時,劉同還會利用這段時間來寫作或改稿。每次要出書,出版社就會將初始稿件列印成厚厚的一本供他在飛機上修改。不過,劉同說,自己寫稿的工作主要還是在家裡完成,「一般在晚上12點以後,會寫一個小時左右」。

「我還有一些專欄要寫,但工作太忙,出書頻率不會太快。」劉同很忙,但仍樂此不疲地把工作與寫作分得一清二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