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讓人討厭的低情商的溝通方式,「講道理」一定位居前列。
前兩天在工作中遇到了一個難搞的合作方,把我氣得快要崩盤了,一下班立馬約了個朋友,想跟她吐槽一下。
結果剛坐下來點了杯奶茶,我開始吐槽不到2分鐘,朋友就打斷了我,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大段話,大概的意思是:
在職場上你應該更加專業一點,不要那麼情緒化;
越是面對這樣的人,你就越不能生氣,他就得逞了;
你要硬氣一點,不要讓他覺得女人在職場那麼好欺負……
聽完這段話後,我吸了一大口冰奶茶,什麼都不想再說了。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里,道理講得越多,越會讓聽的人堵得慌,不想再溝通下去。而講道理的人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是真的想為對方好,但最後也真的總會被冷落。
這種「低情商」的溝通方式,讓別人厭煩,也讓他們自己受委屈。核心的原因在於:在溝通中,他們只講道理,不談感受。
一般高情商的人,總能對人的情緒和感受有著敏銳的感知,並在這種感知的基礎上有一系列應付辦法,因此在人際關係處理上比較有分寸,讓人覺得恰當舒服。
但低情商的人對人的情緒感受力準確性較差,或者沒有感受力,導致說話做事對人的情緒感受照顧不周,只能套用一些僵硬的道理或溝通方式,顯得情商很低。
想到大話西遊中唐三藏念經般的說教:
喂喂喂!大家不要生氣,生氣會犯嗔戒的。
悟空你也太調皮了,我跟你說過叫你不要亂扔東西……月光寶盒是寶物,你把它扔掉會污染環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麼辦,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對的......
句句都非常有道理,但若在生活中出現這樣的人,我們一定會和孫悟空一樣覺得特別煩,恨不得把他亂棍大打一通。
這篇文章要送給的正是那些整天活在很多道理里,並且認為自己很有道理很牛逼的樣子的人:
人是需要適度講道理的,但你整天滿嘴道理的樣子,真的情商很低。
為什麼會有人總喜歡講道理?
道理,其實這是外界要求的內化。
在我們的成長中,如果早年的養育者對我們只講道理,只提要求,不關注我們的情緒感受,我們就很容易發展成一個「過度應該」的人,這些「過度應該」表現在:
人應該應該怎麼做?
你應該應該怎麼做?
我應該應該怎麼做?
他應該怎麼做?
這些養育者跟孩子的聯結不是通過情感,而是通過「要求」、「對錯」、「道理」,這樣就會導致這個孩子情感感受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引導、鍛鍊和發展,過度地發展了很多「道理化」的能力。
在大人給他們植入的意識里,小朋友應該好好吃飯才對,即使是你已經吃得很飽了;小朋友應該不哭鬧才對,即使你已經很傷心了;小朋友應該不搶玩具才對,即使你不想跟別人分享……
很多人在這個框架上長大,變成所謂的乖寶寶,他們長大後也會繼續採用這種模式去跟別人進行互動,複製早年用「道理」跟人聯結的模式。
在溝通的過程中,道理總會最先冒出來,他們無法看到活生生的內心,更體會不到每個人感受上的差異,總是不知不覺就得罪別人。
除此之外,「過度講道理」也會讓他們自己的內心變得不健康。因為只信奉道理,當道理跟自己的感受衝突時,他們會一味壓抑自己的感受去解決問題,由此構成強迫。
通過強迫的方式讓自己做事的人,很難體驗到做事的樂趣,容易陷入到機械和痳木里,有時這種強迫過多,壓抑的情緒就會在潛意識中做抗爭,形成很大的內心衝突。
我通常用馬和騎馬的人來比喻這種關係。
騎馬的人必須了解自己馬的感受,特點,才能更好地管理馬,和馬一起奔向目標;
而如果騎馬的人只關注「馬要跑得快才對,馬應該跑到那裡才對」,完全不顧馬的感受,一味地抽打馬來讓它奮力奔跑,只會把馬搞崩潰,引起馬的對抗。
同理,試圖用講道理的方式說服別人,也很容易激起別人的反抗。
溝通的關鍵是「理解」,但過度講道理並不能促進對人的理解。
過度講道理的人想要學會溝通,要先學會理解別人,而理解別人的前提是先理解自己。
但如果我們過度的活在各種道理中的話,我們就無法理解自己。
因為我們抱有的視角一定是先判斷「我這樣對不對」,「我這樣應不應該」,而不是「我為什麼會是這樣」,「我想要什麼」「做什麼會讓我很開心」.....
過度的道理和要求是在圍繞一個外物來構建自我,這個外物可能是早年養育者的要求,也可能是一些外界的評價標準。
在這種構建里,我的感受和需求是不重要的,我必須圍繞這個外物發展自己,否則我就是沒道理的,不應該的,甚至是得不到認可,不被愛的。
只談道理,不講感受,無法理解自己和他人,情商不低才怪。
我有個讀者,之前看了我那篇《關於情商,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後,覺得自己確實因為自我認可不足,以前在每次溝通中都會很緊張,需要套用各種道理、各種高情商話術來應付。
但後來當她努力暗示自己沒那麼糟時,她終於放鬆了下來,可以體會到自己的感受,並且接受這種感受的存在,一切也悄悄有了好轉:
當我靜下來聽聽自己的感受,並努力理解自己為什麼憤怒後,我突然有了所謂的「柔軟的力量」,我知道自己生氣的原因並不是對方這次語言粗暴,而是長期以來的不被尊重。
最後我開誠布公地跟他聊了我的感受,發現並沒有那麼糟糕,他承認自己或許在不知覺因為著急著要結果,所以說了一些不尊重的話,傷害了我,也承諾之後的合作會更加注意。
而當我越來越能理解自己時,我意外地發現我也能察覺別人的感受,透過每個表情包和語氣,詢問他們擔心的快樂的或者焦慮的地方,理解他們溝通的原因和目的。
最後居然有甲方指明和我合作,說我最懂他們的想法,溝通起來最不痲煩。
她第一次發現,原來理解和感受的力量,要比講道理大很多。
很多認為自己情商低,只會講道理的人,可能會像我上面的讀者一樣:
積極地去學習各種說話技巧,甚至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擅長溝通的人工智慧,能夠根據對方說的話,以及當前的矛盾,做出最好的反應,讓雙方舒服地把問題解決了。
但事實上,所有的說話技巧都基於理解本身,好的溝通永遠都不是對方出一招我們套用一個解決話術,而是兩個流動的人,在相互理解和感受之中對話,最後達到雙贏。
那些大道理往往會用僵硬的方式阻斷了理解和感受,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理解和感受,放下道理。
就像小時候,父母總是不接納我們情緒情感的合理性,總是評判我們不應該這樣那樣一樣,比如小孩不應該饞嘴,小孩不應該讓大人生氣,小孩不應該哭鬧,小孩應該懂禮貌一樣。
他們從未嘗試過理解:
為什麼我們會饞嘴?
為什麼我們要乾一些事,讓大人生氣?
為什麼我們有時會哭鬧?什麼時候我們會哭鬧,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我們不懂禮貌?發生了什麼?
這些對情感和感受的忽視,甚至否定,讓我們的真實自我得不到發展,讓我們總害怕一旦不遵守那些要求和大道理了,我們就是不夠好的,不配被愛的。
但實際上,你任何的行為都是合理的。小孩不就是會饞嘴嗎?小孩憑什麼不能讓大人生氣?小孩憑什麼不能哭鬧?小孩為什麼要懂禮貌?怎樣才算懂禮貌?
這些要求和規矩其實是可以變的,因為視角不同,對應的要求和規矩就完全不同。基於這一點,沒有絕對正確的道理,只有從某種角度出發,某種人的需求出發,暫時和局部的觀點。
你對世界的認識和觀點和道理,必須是要整合自己的感受來進行的。
這樣發展出來的觀點的能力就不會只是一個空洞的道理或者一個死板的要求 —— 它會是靈活的、更多角度的、可以多種觀點並存的、能隨時可選擇調整的。
當你嘗試去理解和感受、學著去整合時,你的情商才有了提高的可能。
來源:心理公開課(ID: yixinligongka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