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學的樣式之一,對聯與詩文詞賦等固然有共性,但其個性也是很明顯的。對聯的特點概括起來有二:一是字句靈活,二是對仗嚴格。
先說字句靈活。律詩每首8句,五言的40字,七言的56字;絕句每首4句,五言的20字,七言的28字。詞按詞牌填寫,各有規定字句數,如《浣溪沙》上下闋各3句,共42字,《滿江紅》上下闋各11句,共93字。對聯則不然,字數句數完全根據內容要求,可多可少,最短的聯,《挽九·一八死難者》:
死
「生」(註:此「生」字倒寫)
只有2字。《廬山含鄱口石坊》聯
湖光
山色
共4字。人名巧對:
孫行者
胡適之
共6字。各都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至於上下聯各4字者,比比皆是,無須列舉。長聯更無字數句數限制,梁章鉅認為40字為長聯,而孫髯的《大觀樓》聯共l80字,鍾雲舫《四川江津城樓》聯長達l612字。正由於不受字數限制,作者可以繪景抒情,敘事寫意,縱筆議論,揮灑自如。聯語句式可以長短錯雜,有似宋詞。有時為對仗需要還可用錯位方式,如無情對:
五風十雨梅黃節
二水三山李白詩
「梅黃」應作「黃梅」,為使「梅」與「李。對,「黃」與「白」對,錯位為「梅黃」。程硯秋由上海到北京演出,有人贈以聯:
艷色天下重
秋聲海上來
聯首嵌硯秋原名,下聯為使「上海」與「天下」對,故錯位為「海上」,有時為強調某一成分而倒裝,如格言聯:
書有未曾經我讀
事無不可對人言
原是「有未曾經我讀之書」「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意思平淡,現在把「有」的賓語「書」,「無」的賓語「事」提到主語位置上,讀起來就增加了警策性。
然而對聯最主要的特點是對仗。它的要求是嚴格的。所謂對仗,就是要兩兩相對、成排而出,如同古代的儀仗一樣。要求上下聯詞類相同、句法結構一致,而且還要求平仄協調,這與律詩頷、頸兩聯的對仗要求是相同的。
清人李漁有《笠翁對韻》,內容涉及到對仗的各個方面的要求。我們試以「一東」開頭一節來分析:
一、二兩句「天對地,雨對風」,是要求上下聯相應位置上的詞詞性相同,也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等。漢語中名詞最多,於是古人又將名詞分為若干小類,如天文、時令、地理、宮室、服飾、飲食、文具、文學、器物、植物、動物、人倫、人事、形體等;嚴格的對仗當然要像《笠翁對韻》所舉的那樣讓同一小類內的名詞相對。但這確實很難,如杭州西湖岳廟內有一副名聯: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其中「山」對「鐵」、「骨」對「臣」,都是不屬同一小類的名詞,實際上只要詞性相同就可以了。
接著六句「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這是說上下聯的結構應該相應。也就是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等等。
最後八句「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這裡有三層含義:
第一,節奏要相同,句式要相應。「風高」兩句都是「二三」節奏。「牛女」兩句則同為「四三」節奏。「十月」與「三冬」聯雖較長,但也是由「二二、四三」節奏構成的。
第二,平仄要協調。古人將字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上去入三聲因為「不平」,所以通稱為仄聲。對聯上下聯的平仄聲一定要相對,這樣讀起來才和諧悅耳。平仄相對的方法,與律詩相同。以五言為例,一種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另一種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風高」兩句的格律就屬後一式。七言的格式也有兩種,在五言的基礎上於每聯句首加兩字,逢平加仄,逢仄加平;所加兩字的平仄聲相同。
對聯的句型長短自如,平仄協調。總的原則是寓變化於整齊之中。即每聯內平平仄仄必須相間,兩聯間同一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須相對。五、七言對聯由於與律詩詩句相同,因此格律要求也比較嚴格。儘管如此。也仍有可以變通的地方。一般來說(以七言為例),節奏點(即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聲是固定的,不允許改變。但第一、三、五字則有時候是可以變動的。如「牛女」兩句的聲律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上聯第一字「牛」該用仄聲而用了平聲,第三字「二」則套用平聲而現在用了仄聲,這都是允許的。
第三,聯腳(即上下聯的最末一字)的平仄也是固定的。上聯用仄聲收,下聯用平聲收。這與律詩的情況也一樣。如果上下聯內又包含有幾個分句,那就要注意分句句腳的平仄協調。如「十月」幾句的格律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上聯兩個分句的句腳是「平、仄」,下聯句腳為「仄、平」,正好相對。
以上有關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句法結構一致、平仄協調幾方面,是對仗的一般規律。對於那些立意新、內容好的對聯,即使在對仗上稍有小失,也不必求全責備。尤其是撰寫長聯的時候,由於文字較多,節奏與句法不免複雜,要求詞性、結構、平仄嚴格相對。比較困難,因此更允許有些變通。出於對仗的需要。上下聯同一位置上避用相同的字,是對聯寫作的常規。如湖南岳陽樓聯:
洞庭天下水
岳陽天下樓
著兩個「天下」,以突出洞庭湖之壯觀和岳陽樓的雄奇,實際上已成為一種修辭現象,這種變通,未嘗不可。
對仗是對聯的生命,它既表現在形式上,同時也反映在內容上:上下兩聯語意必須相聯而不重複。從上下聯關係上對仗可分為正對、反對和串對。
正對,上下聯在內容上是並列的,明代解縉有一聯: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上下聯互相補充,沒有主次之分,妙在藉助比喻諷刺了那些徒有虛名、不學無術的人。
正對忌合掌,也就是上下兩聯不能說的完全同義。
雲澤清光滿
洞庭月色深
雲澤是洞庭湖的古名,清光就是月色,「滿」與「深」都是月朗光足之意,因此上下聯完全同義。
反對,上下聯在內容上一正一反,對比鮮明。如: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上聯正說,下聯反說,把治學之道闡述得十分透徹。
又如鍾馗廟聯:
奇才人不識
怪貌鬼能欽
鍾馗是傳說中的一位貌醜心美的捉鬼之神,他對鬼凶而對人善,民間奉之以辟邪驅鬼。傳說他活著的時候卻懷才不遇,屢試不中,羞歸故里,觸階而死。
上下聯首二字互文,而以「人不識」與「鬼能欽」來對比映襯,抒發了無限的感慨,給人強烈的震撼。
串對,也稱流水對,上下聯在內容上或為連貫關係,或為假設關係,或是目的關係,等等。如果兩聯分別獨立開來,意思就不完整,或不明白。如廣州鼎湖半山亭聯:
到此處才行一步
望諸君莫廢半途
在內容上,下聯是緊承上聯而發的。給人以忠告,使人增添前進的勇氣。
又如啟功有聯曰:
若能杯水如名淡
應信村茶比酒香()
上聯假設,下聯推論,寫得耐人尋味。
對仗決定了對聯的勻稱性,而勻稱性也規定了對聯的書寫格式。對聯直行書寫,懸掛張貼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字數較長的對聯如一行寫不完時,可換行寫下去,但上聯是從右往左排,而下聯從左往右排,以求對稱平衡。換行後第一字也應與前一行排齊,不得高於或低於前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