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白居易(一)
在「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面上,一位身著官服的人站在畫舫上,看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美景,完全陶醉在春日江南的婀娜當中……我眼中的白居易,這麼多情,這般陶醉。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人間美景的化身。我喜歡他那「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細心發現和對美好春天的悉心欣賞,喜歡他那「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的深情感嘆和對人生的黯然神傷。我更喜歡他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離離原上草,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大火無法燒盡那小草的生命,春風吹來,那生命的綠色又重新鋪滿大地,無論是古老的荒路,還是荒廢的古城,在荒路瓦礫間都有它亮麗的身影。讀了白居易的詩,我看見了青春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麗。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憂國憂民的傷感之花。她可憐琵琶女的悲慘身世,同情琵琶女的淒婉人生,於是,用那「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筆觸寫出了「別時茫茫江浸月」的傷感之情,情感的蘆花在秋葉的涼風中瑟瑟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啊,此時的白居易也是身處被遺忘的角落裡的人,處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馬青衫濕」,在官場的伸張正義抵不住小人的讒言獻媚,數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貶斥的厄運。讀了白居易的詩,使我多了一份對世事的哀嘆,多了一份同情心。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枝熬寒凌雪、不屈於官場腐敗的紅梅。他雖然是朝廷命官,但愛憎分明,敢於直抒己見,利用詩歌直抒胸臆,諷刺和鞭撻貪官污吏,揭露朝廷的黑暗統治。他痛恨「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腐敗官吏欺壓百姓的強買強賣,他同情「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飢腸」的悲慘、自嘆「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的愧疚,他嘲諷「三千寵愛在一身,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糜爛昏庸。讀了白居易的詩,我看到了一個剛正不阿的人格,使我學會了明辨是非,與一切黑暗勢力作鬥爭。
如今,物是人非,千年又一季,而白居易的詩歌及其精神仍然鼓舞著我們。野火春風中的小草,秋江夜中的那輪明月,風雪寒天中的臘梅,這就是我眼中的白居易。
我眼中的白居易(二)
9月17日,遊覽了白居易草堂,當時以為導遊說錯了,白居易草堂不是在洛陽嗎?後來一查才知道,洛陽那個是白園(老白的晚年棲居地),眼前這個是草堂。看看,做一名人就是好,沒事瞎溜達,不但到處留情,而且到處留名。
余秋雨不說嘛: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蹟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裡走走,那裡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於是,人品和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後人。他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蹟。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
老白來廬山就是這樣,當時挺鬱悶,本來要替人主持正義,結果招人不待見,被人彈劾了,彈劾的原因也挺搞笑:說老白他媽是掉井裡死的,老白不講究,還做詩寫井賞花,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做左贊善大夫陪太子讀書,應驅逐出京。中國人事就是多,吃飽了沒事研究什麼避諱,避這個,避那個,廬山本來好好的叫匡廬,出一趙匡胤,皇帝那匡著呢,你就不能匡了,改個名吧,結果廬山了,萬幸啊,後來沒人叫山,扯的有點遠了,還說老白,老白到了江州,本來挺不痛快,看見一妓女,淒悽慘慘切切,跟自己差不多,一鬱悶,弄出一《長恨歌》,後來到廬山一看,呵,挺好,在這定居吧,農婦,山泉,有點田,沒事再做做詩:架岩結茅宇,屬壑開茶園。何以洗我耳?屋頭飛落泉。何以淨我眼?砌下生白蓮。左手攜一壺,右手挈五弦;傲然意自足,箕踞於其間。興醛仰天歌,歌中聊寄言:言我本野夫,誤為世網牽。時來昔捧日,老去今歸山。倦鳥得茂樹,涸魚返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間多艱險!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連皇帝都不想伺候了,大有樂不思蜀的勁頭。
老白這輩子活的夠瀟灑,為文,堪稱一代宗師,為官,雖然不太順,好歹也做了幾任地方大員,年紀嘛,活了70好幾,人生70古來稀啊,這歲數在當時能申請記錄,最重要的,特有桃花運,「櫻桃樊素嘴,楊柳小蠻腰」,一個是著名歌星樊素、一個是舞蹈明星小蠻,左擁右抱的,想想,是個男人都流口水。
不過老白也有不地道的地方,徐州守帥張愔有一小妾叫關盼盼,原是徐州名妓,色藝俱佳。雖是妓女出身,人卻相當講究,張愔病逝後,小關難忘恩情,矢志守節。結果不幸,老白聽說了,閒得沒事,給人寫封信: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這小關悲憤之下,絕食而亡,千年之後,有一董阿姨,也想學她,不過沒死成,留下不盡的「故事」。又離題了,還得說老白,這事做的,怎麼說呢,把缺德擱車上——忒缺德。人家守節,關你鳥事,一大文豪,嘴大舌長,把人給說死了,老白事後也覺得過分,怕自己那倆奶跟人家小關學,老了老了,把人家倆美女趕走了,擱現在行了,男女比例失調,還可以再嫁,那會兒不成,殘花敗柳,估計結果比死好不了多少。
正史評論白居易「完節自高……嗚呼,居易其賢哉!」,通俗說老白這人還行,雖然有點男權主義思想,大的方面還過得去,是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
我眼中的白居易(三)
白居易前輩與劉禹錫前輩是同齡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家道中落,家貧多故,勤奮好學,貞元十六年二十八歲及第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官終刑部尚書。白前輩知識淵博,學富五車,論詩強調繼承《詩經》和杜甫的創作精髓,在文論和長篇敘事詩創作上都代表著唐朝的卓越文學成就,素有「詩魔」與「詩王」之稱。
《長恨歌》,《琵琶行》等作品是白前輩長篇敘事詩的代表作,《賦得古原草送別》是詩人十六歲所作,「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此詩可以說是詩人為普通的野草寫了一首讚歌,前面四句讚美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後面四句觸景傷情感悟了時光易逝與送友的離別之情。「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兩句帶著「韌勁」「有嚼頭」的詩句,成為了中華大地炎黃子孫傳之千古的絕唱。白前輩十六歲時從江南應舉初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詩人顧況,顧前輩看到白居易這個名字,詼諧幽默
地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長安物價正貴,恐怕白居不易)但當他翻開其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讚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能寫出如此的詩句,白居也易)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這首詩也是白居易前輩的成名之作。
其實白前輩是靠勤奮學習而成功的,《與元九書》是他的一篇使現實主義詩歌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的詩論。他在文中敘述了自己從小勤奮好學的經歷,「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之」字、「無」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知仆宿習之緣,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
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瞀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之所致,又自悲。家貧多故,二十七方從鄉賦。既第之後,雖專於科試,亦不廢詩。及授校書郎時,已盈三四百首。」「初應進士時,中朝無緦痲之親,達官無半面之舊;策蹇步於利足之途,張空拳於戰文之場。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落眾耳,跡升清貫,出交賢俊,入侍冕旒。」白前輩三登第科是說自二十八歲登進士第後,苦學不止,三十歲參加吏部考試以書判拔萃登科。三十四歲參加皇帝親試的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考試,考試目的是為了選拔特殊的人才,他被錄取為第四等,這樣他才有了接近皇帝的機會。
白前輩的詩格是樸實自然,清新淡泊。()《惜牡丹》就是這一類詩作的代表,「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詩人傷感地看著階前院子裡開謝的牡丹叢,驚喜地發現還有兩枝將要開敗的牡丹花,仍然傾立著它們最後的嬌媚。詩人讀書到了深夜,突然他想起來院子裡那將要開敗的牡丹花,情不自禁地掌著燈到院子裡再次愛惜地欣賞它們的芳容,害怕明天早晨的風兒把它們的花瓣吹落。白前輩這一首情真意切的詩一出手,引起了後人的爭相模仿,「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等名句。
還有一首《夜雪》的短詩構思就非常非常的奇妙,全篇通過詩人的意識感知,讓看客知道了天下了一場大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詩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現被薄而枕冷。疑惑著窗子是被什麼東西映得明亮明亮的。
他懵然醒悟是院子裡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光亮,雪下得越來越厚了,靜夜裡不時傳來院裡竹枝被雪壓折的脆響。仔細欣賞品味這淡雅無色的詩句,浮想聯翩想那白而無香飄揚的雪花,便會發現詩句不僅凝重古樸、清新淡雅,而且新穎別致,立意不俗。誰能在沉沉夜色里看到下雪的模樣,天氣那麼寒冷也沒有去賞雪的心情。然而,樂於創新的白前輩就是從感覺出發,依次從感覺(冷)、視覺(明)、聽覺(聞)三個層次有聲有色不加雕琢地描寫出了一場大雪的風貌。
白居易前輩的詩歌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入樂歌唱,使唐朝的詩歌達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