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讀後感(一)
一口氣讀完了劉震雲的《我不是潘金蓮》。
興奮之餘,有些震撼!
初次接觸劉震雲的作品,是在上大學的時候。讀了他的《一地雞毛》,感到河南竟有這樣才華橫溢的作家,從此便與他的作品結緣。
從《手機》到《我是劉躍進》,從《一句頂一萬句》到《我不是潘金蓮》,劉震雲的作品愈加老道成熟。其語言簡潔而又老辣,歡快而又尖刻。他總是用那反反覆覆的句式,輕輕地撩撥人物內心深處的隱私,逼迫其抖露出來,讓所有人都處於尷尬之中,感嘆這尷尬的人,尷尬的事,尷尬的生活,尷尬的社會!每部作品都蘊含著仁慈的真性情,散發著刻骨的冷幽默!
有人說:上訪是政府的蛋,只要一捏,各級官員就會疼得鑽心。《我不是潘金蓮》就是以農村婦女李雪蓮的上訪為主線,刻畫了各級政府官員害怕上訪,仇視上訪,千方百計地阻止上訪,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決問題的官場現形記。
李雪蓮以二十年的青春年華為代價,四處上訪告狀,目的就是要為自己討個清白。然而卻適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漸成為各級官員的眼中釘,肉中刺,最後淪為眾人眼中的異類!
這根本不是虛構,這其實就是我們身邊活生生的現實!真應了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歷史未必是真的,而小說未必就是假的!
可見,我們的作家時刻以悲天憫人的大愛情懷,在關注著我們的社會,在敲打著我們的靈魂。
我不是潘金蓮讀後感(二)
劉震雲的新書《我不是潘金蓮》,講的主人公李雪蓮,為了一個說法兒,打了一輩子官司,直到她的前夫死去,這個說法兒從根兒上無法成立了,她就去選擇自殺。在她打官司的幾十年里,經歷了無數官場與社會中看似稀奇古怪的荒謬,最諷刺的是,這些荒謬正在我們的身邊真實地上演,甚至也許,我們也是其中的一員。李雪蓮一生都是討一個說法兒,賭一口氣,甚至別人氣頭上隨便說了句「你是潘金蓮」給她造成了傷害,為了還自己一個所謂的清白,執著到死地進京告御狀。為了名聲,為了掙回面子,她可以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生活,以打官司為生存的意義。
生活中的我們也許沒李雪蓮那麼執著,為了一件事而貫穿了自己的一生,可是,又有多少人不是把面子放第一而活了一輩子呢?從來我們受的教育就是個人聲譽,集體榮譽高於一切,不是嗎?個人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己的生活,很容易受到刺激、煽動,很容易腦瓜一熱就乾點兒什麼,別人的一句話就能左右了你的生活,別人的一個說法,讓李雪蓮搭上了一生,這完全是為了別人活著!大多數人雖然沒有李雪蓮那麼極致,但也許只是沒有她在同一件事上的執著,其實生活中也是斷斷續續地重複著李雪蓮的某一段吧?
書的分章也很荒謬,只有幾十頁的所謂正文,並且採用了「玩呢」作為標題,而前面幾百頁都說是「序」。「玩呢」說過往一個吃了「李雪蓮告狀」瓜落的下馬官員過年買不到火車票回家,於是想出頭頂「申冤」字牌的方法,不到一分鐘就被逮住,立刻坐火車,還有臥鋪,遣送原籍,終於如願以償趕在過年之前回家會牌友。已經荒謬到無法正向思維的地步了嗎?民間的智慧不可估量啊!呵呵!
跟讀王朔、王小波、韓寒的書一樣,讀劉震雲的書,也是過程充滿笑料,可當你讀完合上書,從那麼多荒謬的情節中回來,你會發現,即使你懂得用幽默看待現實,也不得不面對更多的無奈與沉重……
我不是潘金蓮讀後感(三)
今日剛剛讀了劉震雲新作《我不是潘金蓮》,()內心有很多的感觸。
文章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李雪蓮,因為種種的矛盾,為了一個說法,一直抗訴了二十年直到由頭(她的前夫)死後,無法抗訴最後自殺的事情。在她打官司的二十年中,主要講述了她第一年和第二十年抗訴的兩件事。
第一年在抗訴的過程中是一級又一級的官員而其中因為各種原因都沒把她當回事,最後她又直接向人大進發,而又因為各種陰差陽錯導致從市長到法院院長被撤職的這一令人感到驚異的結果。而在第二十年後,她最終因為她的前夫死亡無緣抗訴最後自殺。而這些都是序言的部分。
真正的正文是以「玩呢」為題目只是講了一個被李雪蓮給告下來的縣長因為回家買不到票所以頭舉抗訴的牌子結果不到一分鐘就被逮捕遣送原籍,以圓打痲將的事。
正文只有幾十頁,而序言則達到了二百多頁,使得文章安排的很是怪異,而每篇序言拿出來則又是一篇小說,作者的安排真是巧妙。
這本書中的主人公為了自己的名譽竟然不顧一切堅持了二十年,而為了一個所謂的面子問題,竟然敢冒死到京城告御狀而到最後反倒以告狀為生,這不僅讓我們有些人深思是否自己就是為了面子活著,為了別人活著。
但我們也要像她學習,能夠做到如此的堅持,能夠不畏高官利祿。也正是有了這樣的人,才能使那些貪官污吏放棄其所作為。
人生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為了面子問題而活,我們不斷的去探索,去發現,堅持不懈不斷的磨練自己這樣才能使人生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