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屏」讀後感(一)
這篇文藝性說明文,從情感經歷的角度讚賞屏風的功能與獨特的美學價值,具述其作用、類別及設定技巧等知識,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作者懷著對傳統文化濃厚的感情,憑藉古建築專家深厚的學養,着眼於屏風的利用直抒己見,意欲藉此喚起建築師、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全文共五段,可看做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引出說明對象,總體評價屏風。一面表現對屏風的感情,一麵點出屏風的特點:「似隔非隔、在空間上起著神秘作用」「功能與美感相結合」。從童年聽母親誦詠唐詩說起,表達對屏風的喜愛,以「很有詩意」、「微妙」、 「巧」等形容屏風的絕妙,再以「怪不得……都齊聲稱道」一句作結,讓人感受到屏風作為國粹的魅力與價值。
第二部分(2——4段),介紹屏風知識,提起相關注意。第2、3段具體介紹在室內外安置屏風的實際功用與觀賞價值。2段道白院子或天井中的屏風多有好處:①避免從門外直望到廳室;②上有書畫,是種藝術點綴;③可擋風;④空間仍是流動的。對於室內安置屏風,說「它與帷幕起著同一作用」。3段說從前女子的房中,屏風「可以緩衝一下視線」,由此順勢按建材及裝飾的華麗程度將屏分類。室內外的屏風在材料和樣式上有所不同,但所起作用大同小異。第4段介紹使用屏風的一些常識,即「因地制宜,大小由人」,分析現實中人們忽視屏風美感價值之因,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議。
第三部分(5段),強調屏風作用,點明寫作意圖。照應開頭,流露對屏無窮愛惜之情,屏是很吸引人的,所以熱望建築師和家具師們能在其使用上推陳出新。
本文的寫法也頗具特色:①精當地引用古詩文、戲曲中與屏相關的名句,既介紹屏風的知識,又開闊讀者的視野,提高讀者的文學素養。②注意從民俗與文化背景的角度介紹屏風的作用、種類。③語言雅俗結合,簡潔傳神。
說「屏」讀後感(二)
這是一篇文藝性的說明文。作者懷著對傳統文化濃厚的感情,憑藉古建築專家深厚的學養向讀者介紹了「屏風」的有關知識。文章從情感經歷的角度讚賞屏風的功能與獨特的美學價值,並具體講述屏風的作用、類別,還有設定屏風的技巧等等。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讓我們在驚嘆「我們的先人擅長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文章」的同時,心底油然而生對於傳統文化的敬意與將其發揚光大的決心。
屏是富有詩意的。可是,屏已淡出了大眾的生活。絕大多數學生對於屏是比較陌生的,不知其為何物,更不知怎樣去鑑賞它。因而,在講述與之相關的知識時更要講求方法。在寫法上有以下特色:1、精當地引用古代詩文、戲曲中與屏相關的名句,既介紹了屏風的有關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例如,文章一開頭就借母親的口引用了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並說「其情景真夠令人銷魂的了」,這樣突出了屏風的地位,給全文「造勢」,調動了學生閱讀的興趣。第三自然段引用《牡丹亭》「遊園」中「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承上啟下,既介紹了屏「緩衝一下視線的作用」,又順勢介紹了屏風因建造材與裝飾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各種種類。第五自然段中「閒倚畫屏」「抱膝看屏山」這兩處引用,在肯定屏風「未始不能起一點文化休憩的作用」的同時,照應開頭,強調屏風「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絕妙特色。2、注意從民俗的角度、文化背靜的角度去介紹屏風的作用、屏風的種類。一切藝術總是在與人們的生活發生密切關係的基礎上繁盛起來的,屏風也不例外。把屏風的作用、種類、風格、勝衰放到我們的先人的生活環境中去解釋,放到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繼承的主題下去講述,是最具說服力與感染力的。3、語言雅俗結合、簡潔傳神。由於作者介紹的對象是對於我們來說有些遙遠的且瀰漫著古色古香的情調的「屏」,適當地使用一些文言字句,文章的風格更顯得典雅、凝重、意味悠長,有書卷氣。古人精神世界裡的一些掌故、一種情懷,有時不用文言不能準確傳達出其中的韻致與情趣。簡潔的文言與通俗的口語相結合,雅而能俗,讀來頓生親切之感。()
說明文是最容易寫得枯燥乏味的,因為說明文最容易寫得缺乏情趣。而《說屏》的卓絕之處,正在於其字裡行間蕩漾著真摯的感情。作者不是生硬地向我們介紹一種物件,而是深情地向我們講述我們的祖先曾經擁有過的一種文化休憩的方式,一種集功能與美感於一體的絕活,一種構思精巧品種繁多、無論皇家宮廷還是民間館舍都不難尋覓的國粹。稍加體味即可感受到文中充溢著自豪感、懷舊感與失落感責任感。屏風是中國獨有外邦絕無的集建築與繪畫等藝術於一體的藝術品。「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外國人都齊聲稱道,作為中國人自然無比自豪,說起屏風的有關知識來也就滔滔不絕神采飛揚了。這種自豪的感情貫穿了全文的始終。在講到屏的擺放的「因地制宜大小由人」的特點後,字裡行間流露出懷舊感與失落感。正如課前提示所說:「屏風在我們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不過,它留在古詩文中的各種身影,總是能牽動我們幽微的情思」。屏風與其大放異彩的時代一起離我們遠去,屏風已成為明日黃花,怎不讓作者悵惘低回,生出些許失落與感傷:「近來我也注意到,屏在許多餐廳、賓館中用得很普遍,可是總勾不起我的詩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絕傖俗,繪畫尚少詩意。這是因為製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築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正如文章開頭所云,屏的製作關鍵在一個「巧」字上,是一種綜合藝術。而「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屏已經不是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屏」了。為此,作者耐心的解釋說:「其實,屏的設定,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陳從周先生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對屏亦有深刻的研究,對弘揚傳統文化有神聖的責任感。讀完文章的最後一段,我們除了對屏滿懷熱愛外,對作者也充滿敬意,感謝作者用飽蘸激-情的筆把屏這一藝術講解得如此真切動人。我們深信眾多的青少年在讀過《說屏》這篇引人入勝的文章後,在自己年輕的心田裡會種下熱愛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國粹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