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孤兒讀後感3000字(一)
相信每個人對狄更斯的這部作品都耳熟能詳。故事發生在倫敦,主角奧立佛是個孤兒,在貧民救濟院裡長大,一直受到別人的歧視。因為不堪虐待而逃到倫敦,誤入賊窩,受罵挨打,成長過程中不知吃了多少苦頭。雖然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但奧里佛有一顆善良的心,不管受多少苦,他不願做壞事的決心是最大的。他受恩於人,永遠也忘不掉感謝恩主。雖然他受到一些好心人的同情並收養,如布朗魯先生,梅里太太,但盜賊集團里的人仍不放過他,而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也想致他於死地。奧立佛的命運是悲慘的,但他又受到好心人的幫助,查明了他的身世,並獲得了遺產。他的命運最終得到了改變,可望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部作品在開頭就寫了奧里佛在貧民救濟院的情況,狄更斯在描寫貧民院的生活情況時用了極其諷刺的手法:「每個孩子有一碗薄粥,一點也不能增多,只有遇到重要的公共節日,除一碗粥外才能增加二又四分之一盎司的麵包。他們吃過的粥碗從來不需要洗,孩子們總是用調羹刮碗裡的殘汁,一直刮到碗鋥明爍亮。
刮碗這件事完成之後,他們坐在那裡眼睜睜地盯住大銅鍋,仿佛他們能夠把一塊塊灶磚都吞下去。這是他們還窮凶極惡地舔著自己地手指頭,巴望著有幾滴濺過來地粥星兒。」從中可以看出那些孤兒的生活是多麼的貧困,整天都處在飢餓狀態中,無望地舔著自己的小指頭,巴望著濺過來的粥星兒。可想而知,孩子們的生活是多麼的悲慘,而奧里佛就處在這樣的環境下。
狄更斯正是用小說形式反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資本主義社會下人民的生活是多麼的貧困,貧民的生活就如作品中寫的一樣。狄更斯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眼睛,因為用小說的形式把觀察到的東西用小說的形式再呈現出來。
所以說,這部作品的內容正是對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覺得作者在描寫貧民救濟所的孤兒的生活時用了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也是一種犀利的手法,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在狄更斯寫這部作品的前幾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新的救濟法,取消了對貧民的救濟,而是直接將貧民收容到貧民救濟院去。狄更斯筆下的貧民救濟院就是當時的貧民救濟院的真實寫照。
貧民在救濟院中沒有民主,沒有自由,只有被虐待,挨餓受凍,一個個面黃肌瘦,隨時都有倒地死亡的可能性,而那些教區幹事們,那些總管們,一個個卻吃得肥頭肥腦的,精神十足。狄更斯在作品中對貧民救濟院的生動描寫就是反映了一個社會問題。
在這部作品中狄更斯成功地刻畫了一連串人物,如教區幹事班布爾,賊頭兒猶太老頭和慈善學校的學生諾亞,破屋大盜蒙克斯等等。沒有一個不刻畫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但是,作品中最成功刻畫的人物還是主角奧立佛以及女偷南茜。
奧立佛天生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懂得知恩圖報。他吃了很多很多苦,但最後總算遇到好人。不管是布朗魯先生,還是梅里太太,或是梅里小姐,對待奧里佛都如同親人一般,儘管他是個「賊」,他們都同情他,收養他,並使他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後還弄清了他的身世,爭回他的遺產。
在描寫奧立佛所有的事件中,我最欽佩的還是第六章節中講他受嘲諷時奮力抵抗這一事件,如同作者所說的那樣「從表面上看我所記述的是那麼微小又不重要,可是事實上他對奧立佛的前途及發展卻間接地影響,並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奧立佛雖說在貧民院中長大,本身就沒有自由,受人使喚,但他還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面對諾亞的人身攻擊,他顯得異常激動。而因為諾亞對奧立佛死去的母親的惡毒侮辱使他義憤填膺,熱血沸騰。
「他立刻跳了起來,一把掀翻了桌椅,然後揪住諾亞的喉管,用盡全身暴怒中的力氣抖動著諾亞,一直抖得諾亞的牙齒髮出格格的響聲,然後又聚集了他全身的力氣給諾亞狠狠一拳,直把他打翻在地。」奧立佛激烈的反應令我迷惑,按常理來說,他一直是個文靜的,溫和的,雖受到非人虐待卻是個垂頭喪氣自甘倒霉的少年,此刻卻凝聚全身的力量揍諾亞。
是什麼力量使他敢於做出這樣的決定,或許不應該是「決定」吧,強烈的憤怒感使他失去了理智,他不允許別人對他的母親有絲毫的侮辱。雖然奧立佛對他的母親毫無印象,記憶中從來就不知道母親長什麼樣子。然而,對母親的尊重感卻一直伴隨著他。所以,當諾亞侮辱他的母親時,奧立佛顯現出從沒有過的激動。這一事件的結果是奧立佛受到了毒打並被關押起來。
眾多學者都認為作品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人物是南茜,雖然作品以奧立佛為主角,但從社會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南茜的角色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南茜是個心理複雜的年輕女性,從小在盜賊集團中長大,沒有人知道她的身世,她進入賊窩後也沒有遇到任何善良的人,當然最後也遇到了布朗魯先生和梅里小姐,但那時已經太晚了。最後她慘死在強盜賽克斯的手中,她的命運是悲慘的,就如同現實社會中的孤兒陷入黑社會後的下場一樣。
南茜看透了盜賊集團中一切醜陋的東西,她厭惡那種奸詐、兇狠、殘暴無情,滅絕人性的東西,但她對盜賊集團也有一定的感情,又捨不得離開。她同情奧立佛,像對待自己的親弟弟般對待他,在危急時刻能夠不顧自己的安危而挺身相救他,但他又不得不親手將奧立佛推上盜賊之路。她羨慕有文化教養,有溫暖家庭的女性,但她又因自己的卑微身份而不敢迎上去,不敢奢望這樣美滿的生活。
她的內心是矛盾的,當布朗魯先生和梅里小姐勸她離開盜賊集團重新做人時,她卻拒絕了他們的好意,雖然她嚮往著這樣的生活。南茜的矛盾可以從她的原話中看出:「我不願意那麼乾!我不願意那麼乾!雖然他是魔鬼,甚至他對我比魔鬼還更加惡毒,但是我不想那麼乾……另一個理由是,他過得是罪惡生活,我過得也是罪惡的生活,我們在一起許多年過得都是這樣的生活,所以我不能出賣他們,何況他們當中有一些本來也可以出賣我,但他們沒有出賣,儘管他們也是壞人。」
她內心的矛盾衝突是真實的,符合正常人的一般心理。有很多少年女性犯罪者,一旦誤入歧途就可能會產生類似南茜的這種矛盾思想:既想脫離犯罪同夥又捨不得離開。南茜雖然對賽克斯所做的一切深惡痛絕,但又離不開他,有人認為南茜的行為不合乎情理,但不管怎樣,她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真實的。人的心理和思想問題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為問題,不可能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解決的。
霧都孤兒讀後感3000字(二)
最近看了一本很經典的書,名字叫〈霧都孤兒〉,是英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他生於英國朴茨茂斯的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是個海軍小職員,10歲時全家被遷入債務入監獄,11歲起就開始承擔繁重的家務,12歲時被迫輟學到鞋油作坊當學徒,飽受侮辱,從而對工人階級的生活和苦難有所了解,尤其對不幸的兒童產生了深厚的同情。16歲時,他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走遍倫敦大街小巷,廣泛了解社,後又擔任法庭速記員和新聞記者,熟悉了議會政治中的種種弊端。當時他為倫敦幾家報紙擬稿。狄更斯發表1836年底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諷刺資產階級民主虛偽性的〈匹克威克外傳〉就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使他一舉成名。此後34年中,他共寫了十幾部長篇小說。24歲時和凱薩琳女士結婚,由於性格和趣味上的差異,給他的創作,特別是晚年生活帶來不幸。他一生除了刻苦寫作外還喜歡戲劇,曾親自參加演出和導演,舉辦過朗誦會。1870年6月他在寫作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時,由於勞累過度,誶然逝世。葬於倫敦斯敏斯特教堂。
狄更斯在小說中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虛偽。1838年和1839年,他發表了〈霧都孤兒〉和〈尼古拉斯。尼可貝〉,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窮苦兒童的悲慘生活,揭露了貧民救濟所和學校教育的黑暗。狄更斯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對世界文學有巨大的影響。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占著重要的地位。小說的主人公奧利弗。特威斯特,是一名生在濟貧院的孤兒,忍飢挨餓,備受欺凌,由於不堪棺材店老闆娘、教區執事邦布兒等人的虐待而獨自逃往倫敦,不幸剛一到達就受騙誤入賊窟。竊賊團伙的首領費金千方百計,企圖把奧利弗訓練為扒手供他驅使。
奧利弗跟隨竊賊夥伴「機靈鬼」和貝茨上街時,被誤認為他偷了一位叫布朗洛的紳士(恰巧是他父親生前的好友)的手絹而被警察逮捕。後因書攤老闆證明了他的無辜,說明小偷另有其人,他才被釋放。
由於他當時病重昏迷,且容貌酷似友人生前留下的一副少婦畫像,布朗洛收留他在家中治病,得到布朗洛及其女管家比德溫太太無微不至的關懷,第一次感受到人間的溫暖。竊賊團伙害怕奧利弗會洩露團伙的秘密,在費金指示下,塞克斯和南希費盡心機,趁奧利弗外出替布朗洛歸還書攤老闆的圖書的時候用計使他重新陷入了賊窟。
但當費金試圖懲罰毒打奧利弗的上時候,南希挺身而出保護了奧利弗。費金用威脅、利誘、灌輸等手段企圖迫使奧利弗成為一名竊賊,成為費金的搖錢樹。一天黑夜,奧利弗在塞克斯的脅迫下參加對一座大宅院的行竊。正當奧利弗準備趁爬進窗戶的機會向主人報告時,被管家發現後開槍打傷。竊賊倉惶逃跑時,把奧利弗丟棄在路旁水溝之中。奧利弗在雨雪之中帶傷爬行,無意中又回道那家宅院,昏到在門口。
好心的主人梅麗夫人及其養女羅斯小姐收留並庇護了他。無巧不成書,這位羅斯小姐正是奧利弗的姨媽,但雙方都不知道。在梅麗夫人家,奧利弗真正享受到了人生的溫馨和美好。但費金團伙卻不能放過奧利弗。
有一天一個名叫蒙克斯的人來找費金,這人是奧利弗的同父異母兄長,由於他的不肖,他父親在遺囑中將全部遺產給了奧利弗,除非奧利弗和蒙克斯是一樣的不肖兒女,遺產才可由蒙克斯繼承。為此蒙克斯出高價買通費金,要他使奧利弗變成不可救藥的罪犯,以便霸占奧利弗名下的全部遺產,並發洩自己對已去世的父親的怨恨。
正當蒙克斯得意洋洋的談到他如何和幫布爾夫婦狼狽為奸,毀滅了能證明奧利弗身份的唯一證據的時侯,被南希聽見。南西見義勇為,同情奧利弗的遭遇,冒生命危險,偷偷找到羅斯小姐,向她報告了這一切。
正當羅斯小姐考慮如何行動時,奧利弗告訴她,他找到了布朗洛先生。羅斯小姐就和布朗洛商議了處理方法。羅斯小姐在布朗洛陪同下再次和南西會面時,布朗洛獲知蒙克斯即他的已故好友埃得溫。
利弗得的不肖兒子,決定親自找蒙克斯交涉,但他們的談話被費金派出的密探聽見。塞克斯就兇殘的殺害了南西。南西之死使費金團伙遭到了滅頂之災。費金被捕,後上了絞刑架,塞克斯在逃竄中失足被自己的繩子勒死。
與此同時,蒙克斯被布朗洛挾持到家中,逼他供出了一切,事情真相大白,奧利弗被布朗洛收為養子,從此結束了他的苦難的童年。為了給蒙克斯自新的機會,把本應全歸奧利弗繼承的遺產分一半給他。但蒙克斯劣性不改,把家產揮霍殆盡,繼續作惡,終被鋃鐺入獄,死在獄中。邦布爾夫惡有惡報,被革去一切職務,一貧如洗,在他們曾經作威作福的濟貧院度過餘生。
在這本書中,奧利弗、南希、羅斯小姐都是善良的代表,他們都出生於苦難之中,在黑暗和充滿罪惡的世界中成長,但在他們的心中始終保持著一偏純潔的天地,一顆善良的心,種種磨難並不能使他們墮落或徹底墮落,發而更顯示出他們出污泥而不染的光彩奪目的晶瑩品質。最後,邪不勝正,正義的力量戰勝了邪惡,雖然南希最後遇難,但正是她的死所召喚出來的驚天動地的社會正義力量,正是她在冥冥中的在天之靈,註定了邪惡勢力的代表--費金團伙的滅頂之災。因此在小說中,南希的精神得到了升華,奧利弗則得到了典型意義上的善報。而惡人的代表--費金、蒙克斯、邦布爾、塞克斯無不一一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這部名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懂得無論環境怎樣惡劣,世界怎樣複雜,我們都應該保持一份善良、博愛的的精神,這樣於人於己都會帶來快樂和幸福。
霧都孤兒讀後感3000字(三)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感觸就是:看著這本書,好幾次淚水打濕了我的眼睛。不僅是為了小奧力弗。退斯特的悲慘遭遇,更是為他的善良,南希和其他小扒手的無奈,甚至是老猶太費根。書中每一個人都有這鮮明的性格。奧力弗。退斯特雖是書中的主人公,但我覺得奧力弗不是他一個人,而是孤兒院裡的所有孤兒甚至是所有的在苦難中的孩子,也許他們最後都沒有奧力弗的幸運,但奧力弗的幸運也只是作者對於生活的美好希望,在當時年代更多的人只能是擁有奧力弗的朋友狄克的悲慘結局。「這個孩子面色蒼白,瘦骨如柴,面頰凹了進去,眼睛顯得又亮又大。拚命省料的教區施衣——他的貧兒號衣——在他弱不禁風的身上仍顯得寬鬆肥大;他幼嫩的身體卻像老人一般乾枯了」這就是狄克的真實形象,可以說是所有貧兒的形象,迎接他們的只有死亡。看到這,我哭了,眼淚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但至少代表著觸及靈魂的感觸。
在書中並不起眼,但是不能沒有的人就是女扒手南希,她的形象是世上母親的形象,看到可憐的而有善良的小奧力弗,她不顧背叛他所愛的人塞克斯,也不顧自己冒著被抓,被處以絞刑的危險,為小奧力弗逃出悲慘的生活,最後摻死於塞克斯的拳頭之下。沒有太多對於南希的描寫,但是她的內心世界讀者能略微感受得出來:無助,憤怒,矛盾。她與習藝所的曼太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憎的曼太太貪婪地剝削著那些可憐的小生命,卻從來不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可恥,也許我們也不能太多地責怪於曼太太,生活的殘酷造就了人們的殘酷。只是在一些勇敢的人心中殘存的那一點善良給予了我們那麼一點感嘆,但是最後的命運仍逃脫不了悲慘的死去。
這本書給我的第二個很深的感觸就是主人公小奧力弗的勇敢的精神,雖然在黑暗的習藝所里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但是並沒有給這麼一個美好的心靈蒙上灰塵。由於飢餓他向幹事提出需要一碗稀粥時,被那些幹事認為「這2孩子將來一定會被絞死。在當學徒的時候他面對人們對於他母親的羞辱,奮起反抗。他啊也許是由於初生牛犢不怕虎,竭盡全力反抗著。後來逃亡到倫敦後,純潔的心靈讓人們感到可笑。其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尤深「那些都是老先生的,在我還熱病快死掉的時候,()是那位好心的先生把我帶到他家裡去,照看我養好了病。喔,求求你們把這些都送回去吧,把書和錢還給他。你們要我一輩子待在這兒都可以,我只求你們把這些東西送回去,不然他們應定會以為我逃跑了的,你們可憐可憐我,把書和錢送回去吧」這是小奧力弗被抓後說的話。我不禁被他維護尊嚴的行為所打動。一個人活著就要有尊嚴。
這本書給我第三個很深印象的就是作者的寫作手法個性化的語言是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運用得十分出色的一種手段。書中的流氓,盜賊,妓女的語言都切合其身份,另外狄更斯的語言中充滿了譏諷的韻味。仿佛一個人的表情中帶著辛酸的笑,讓人讀完之後不禁無奈的一聲嘆息。
合上這本書我沒有太多的感慨,只有一個:人活著只要不斷地向這夢想千金不需要顧慮太多,不要向命運低頭,命運永遠在我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