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高一語文讀本讀後感

高一語文讀本讀後感(一)

《前方》實在是一篇美文。這篇散文值得細細品味之處頗多。無論是作者新奇的立意、豐富的想像、虛實相生的筆法,抑或是優美、凝練、含蓄的行文,悠遠綿長的情韻都給人留下極大的審美空間,而其中構成文章最大藝術魅力,最耐人尋味的,還是作者豐富深刻的對人類心靈漂泊和流浪感的關懷與悲憫。

作者從攝影作品入手,如果僅是直面描摹畫面,就缺少了味道,如果僅是想像人們內心正渴盼回家,也不足為奇。然而作者卻運用逆反思維:他們正在路上。他們曾有離家之舉。接著非常自然的點出了文章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此句一出,立刻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令讀者眼前為之一亮。曹文軒先生無論治學還是創作,都很講究獨闢蹊徑。這可以是一個體現。

接著作者從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或者出於天性無休止的遷徙寫起,人類有了家,仍舊還得離家,甚至是遠行。讀者不禁生出疑問:為什麼呢?作者如睿智的長者引領讀者去思考,並結合自身的經歷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列出了三條原因:外面世界的誘惑、出於無奈、前方的召喚。語言洗鍊、潔淨,優美、含蓄。外面的世界「廣大無邊」。「充滿艱辛」「充滿危險」而又「豐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寥寥數語,談及各個方面,筆筆到位。作者曾說「文集不是收容所」主張語言要精美,經典,此處可以窺見一斑。

離家,漂泊,流浪是人類內心所具有的普遍的情懷。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對困守一隅的人們來說,是很有魅力的,人們往往不大清楚外面的世界的真情,憑著想像繪出許多精彩的色塊,常常羨慕流浪的生活,心中總有一個「出去」的念頭。面對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會生出厭倦的情緒。而前方的不確定性,卻令人既緊張又新奇,既刺激又歡喜,既恐懼又渴盼,告別家鄉,去尋找理想,追求榮譽,開創事業。這種流浪就像一首朦朧詩帶上了濃郁的浪漫色彩。正如作者所說「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人的內心總在吶喊:走啊走!

離家,流浪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內心的需求。古往今來,不知多少人漂泊在異鄉的路上。最具典型的當數遊俠詩人李白。他一生都在旅行,努力使自己處於「置身異鄉」的體驗之中,成了一個永不停步的流浪者。還有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萬水,一生經歷的是一條曲曲折折充滿神奇色彩的路。而冰心,最早也是作為一個遠行者的形象受到人們的關注。作家艾蕪在不能行走,已接近生命終點時,內心仍在呼喊「媽媽,我還要去遠行。」沒有比遠行更銷魂。很有道理。

文章從第九節開始,有了一層更深的含義。曹文軒不愧為「學者型作家」,喜好哲學,使他對人生有更廣泛更深入的思考。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堅持或者重視「悲憫情懷」,表現出了他的人文關懷,讀起來有了更多的深沉和厚重。文中寫道「流浪不僅是出於天性,也出於命運。是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顯然,這裡的「路」,並非實實在在的路,而是指人生之路。人來到世上,是命運所主使的。「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這句話緊承上一句,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轉入對人的精神狀態的關注,人的肉體在家,可是靈魂卻找不到可以停靠和休憩的港灣。心靈就會有濃重的漂泊和孤寂感,在人生的路上,找不到家園。

有了第九節作鋪墊,第十節的深化就水到渠成,作者先指出「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由這句哲理性的話語立刻又將視線轉向攝影的畫面,敘述場景,想像車中旅者的內心活動。寫法靈活,自如變幻,更富有美感。又聯想到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中擁擠的汽車,豐子愷先生一篇散文中的苦旅:內心不安、無奈、焦躁不寧、索然無味。通過想像和聯想,作者將旅行中的「苦」味含蓄的抒發了出來,使讀者結合自身體驗有了感性的認識。然後智慧而深刻地指出:人生是一場苦旅,不論你的生活境遇如何,沒有本質區別,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上下文有嚴密的邏輯性,議論既能啟人心智,又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人類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憫之情和大關懷。

家園之思的人文內涵在作者這裡得到了新的發掘:人對家園的眷戀與追尋,實際上是對自身心靈和精神的關照,是對精神家園的追尋,這種追尋猶如對宗教的皈依,聖潔,虔誠,莊重。人的精神的回歸是漂泊的延續和結果。所以,《前方》表面上雖然是在寫離家,實質着眼於歸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人類精神狀況的這三重悲劇:一、人在「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二、人無法回家;三、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顯然,這裡的家,家園,並不是指「那個可遮風避雨的實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歸宿,精神的棲身之所。它是流浪者的一種沉甸甸的戀舊「回歸」情緒。異鄉體驗與故鄉意識深刻交糅,漂泊慾念與回歸意識相輔相成,作為一個永遠充滿魅力的人生悖論而讓人品咂不盡。一顆心總是在漂泊與回歸間沉浮與徘徊。

作者在文中舉到了崔顥的詩「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我們知道,崔顥的家鄉在河南開封,離黃鶴樓不算太遠,為何會如此發問?因為「他想念的那個家,只是由家的溫馨與安寧養育起來的一種抽象的感覺」,即使回了家,仍舊感到「無家可歸」。這種體驗少年離家的遊子最為真切。宋之問《渡漢江》中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句子。離家多年,思鄉情切,一旦得歸,理應更喜,然而詩人已經意識到,現實中的家恐怕並不是心目中所構建的溫馨的理想家園。作家孫犁曾在散文《老家》中,也有此種情懷的感慨和抒發,他曾有兩句舊詩「夢中每逢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他說,自己越來越思念家鄉,越來越尊重家鄉,然而卻不願再回去了,回家鄉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園已經沒有親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麼意思。孫犁對老家的心理是複雜的,矛盾的。他已明白的認識到,即使回了家,心靈仍舊在漂泊,沒有歸屬感。

如今,生活的快節奏和瞬息萬變,使人們忙於現實,很少關照內心,精神的活動和追求被忽視,被冷漠,被擠壓,被流放……使人們逐漸遠離了率真與本真的天性,富足的物質世界並不能彌補精神上的極度孤獨和空虛,從而人的一生始終存在著的願望就是還鄉——尋找精神的家園。也有許多的文人在虛構著自己內心的家園,如陶淵明的「桃花源」,李樂薇的「空中樓閣」,琦君的「方寸田園」,他們都在找尋一方恬靜的家園:適合心靈散步,眼睛旅行,能安放疲憊的心靈。

總而言之,《前方》是一篇哲理散文,有哲學之光,藝術之靈。詞句含蓄,深沉,「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有著言外的別旨和風神。曹文軒先生有一句話說: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也時時激勵自己要寫經典文章,要寫美文。這篇文章立意奇,思想深,語言美,實為這種說法的有力見證。

高一語文讀本讀後感(二)

讀了《水滸傳》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朽、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的罪惡,以及好漢們追求的「忠義」。

這本書大致講述了:一百零八個好漢因為各種原因上了梁山泊,成為當時朝廷的一大心病,在朝廷幾次攻打未果後,接受了招安,並幫助朝廷征遼、平王慶、平田虎、平方臘,最後僅剩二十餘人。由於朝廷的四大奸臣嫉妒其功勞,部分剩下受封賞的好漢被害得丟官或被害死。

作者施耐庵在書中塑造了一百零八個好漢、四大奸臣以及聽信奸臣之言的宋徽宗等形象。本書對於人物的描寫得十分生動,感覺有血有肉。好漢們各有不同的性格,語言描寫也十分出色。故事的描寫也是環環相扣,很自然的引出下文,非常真實。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莫過於浪子燕青了。他「忠」——對朝廷忠,同其他好漢一同為朝廷平息叛亂;對主人忠,在盧俊義有難時幫助其脫險。他「義」,對朋友從來都是很好,一直為朋友著想。他吹拉彈唱,樣樣精通;一身本事,無人比得;弩箭從不放空,相撲更是天下第一。黑旋風李逵在梁山上天不怕地不怕,翻了臉宋江也敢罵,唯獨怕燕青。他雖是三十六天罡星之末,但十分機智。招安之事,燕青從李師師處入手,才得以見到宋徽宗,如果沒有燕青,就沒有梁山泊的招安。最終,他同其他好漢為朝廷平息叛亂後,意識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預感跟盧俊義前去受封沒有好結果,便獨自離去,功成身退。燕青這樣的人物,不得不令我佩服。

《水滸傳》中,每一回的開頭都會有一首詩詞,有些講述了章節的大致內容,有些則寫出了作者的生活態度與想法。第七十九回開頭的一首《西江月》:「軟弱安身之本,剛強惹禍之胎。無爭無競是賢才,虧我些兒何礙。鈍斧錘磚易碎,快刀劈水難開。但看發白齒牙衰,惟有舌根不壞。」這首詞說明的道理與老子的一個故事差不多,反映出:柔弱有時能夠勝過剛強。

《水滸傳》的確是一本十分耐人尋味的好書,故事情節與深刻意義都等著我們去發掘。

高一語文讀本讀後感(三)

說起高老頭,我的腦海里就浮現三幅畫:第一幅畫中,高老頭穿著藍色禮服,將那神氣的大肚子緊緊包住;第二幅畫內,他換上粗棉布衣裳,肚子也癟了下去,看起來呆滯而愁苦;第三幅畫裡,高老頭窩在床上,蓋著破布條似的被子,骨瘦如柴,眼中隱現一絲即將熄滅的生命之光。

這三幅畫即高老頭的一生,他靠賣麵條發家致富,錢被兩個女兒榨乾,最終孤獨地死去。

當然,這書中不止記敘了高老頭的悲慘一生,更通過拉斯蒂涅的經歷刻畫了上流社會的虛偽、醜惡與對金錢的渴求。

當年輕人拉斯蒂涅說自己是鮑塞昂夫人的親戚時,雷斯多伯爵立即打開了大門,而當他說起令伯爵顏面無光的岳父高老頭時,他又立即關上了大門。在這一開一閉之間,貴族的虛偽已躍然於紙上。當高老頭是個富有的麵條商時,雷斯多伯爵以八十萬為嫁妝娶了阿娜斯塔齊,紐沁根男爵也因高額的嫁妝娶了但斐納,但他們看不起高老頭的商人身份,不把他當作自己的岳父看待。兩個女兒也絲毫不體諒自己的父親,不惜以他的生命為代價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甚至在他臨死之際,也不願去看看他。而拉斯蒂涅在見到了金錢的魅力與愛情友誼的虛偽後,終於也變成了機靈善變的政客,在充滿金錢和欲望的巴黎社會中沉浮。

在這些情節中,我們不但能讀出上流社會的虛偽醜惡嘴臉,也能看出當時社會的發展趨勢,即資產階級取代封建貴族的必然。

小說中的人物個性鮮明,像溺愛女兒的高老頭,涉世未深的拉斯蒂涅,具有反叛精神的美麗的伏脫冷,吝嗇勢利的伏蓋太太……雖然是藝術創作,但卻有著濃濃的現實意味,使我們的眼前出現了十九世紀法國巴黎的景象。()

小說就像一本教科書,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揭露的十九世紀巴黎社會存在的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現實給我們當今生活一些警示,在親情、地位、權力、金錢等眾多關係中,在看到醜惡冷酷的同時,更要珍惜親情的溫暖、社會的和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