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讀後感(一)
「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朱自清在《匆匆》中曾這樣說過。沒錯,我們每個人是否都應該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問問自己人生的價值何在?
讀《橋之美》,有如身臨其境。但我不是畫家,無法以畫家的眼光去評價橋之美;我也不是藝術家,無法以藝術家的眼光去讚賞橋之美;我更不是建築師,無法以建築師的眼光去誇讚橋之美。我只是一個平凡的欣賞者,只能以貧乏的文字來形容橋帶給我一切的感嘆與震撼,那種無法言說的美妙。
為了建造一座美麗的橋,甚至要把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知道生命的契約隨時可以終止,我們只能盡力去做未完成的事情。古代建橋,耗費了許多人力物力,意外的發生,會讓許多人因此失去寶貴的生命。或許,上萬的修建者,沒有人記得住他們的名字,有些亡魂,也就永遠不為人所知。但他們不會後悔,因為他們把生命獻給了橋樑事業,用自己最後的努力建造出美麗的橋。當後人來此橋旁,必然會豎起大拇指,他們稱讚的永遠不是建造者,而是橋有多麼美麗。
但是,建築者永遠不會後悔,因為他們有追求,他們為世界創造了美,他們知道,歷史不會銘刻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只是平凡者。 雖然平凡,卻不平庸,因為面對追求,他們敢於為了創造美而犧牲自己,他們的生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當然,不僅僅是建橋者,在社會上,許多偉人都是這樣的,為了自己的追求,不惜一切代價,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有向惡勢力低頭,他們永遠向著陽光,讓自己的光輝也融於太陽,時刻照耀著後人,時刻提醒後人,要懂得追求,懂得追求……
「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不!我們必須做出否定回答,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出有無限價值的事情,讓生命散發光彩,讓自己永不後悔!
八年級讀後感(二)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仿佛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
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資訊時代里,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訊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八年級讀後感(三)
今天,我讀了《蠟燭》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
文中圍繞著一次停電,主人公用蠟燭照明寫作業這個故事,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是這個故事背後確有一種高尚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蠟燭願意犧牲以自己,來換取主人的光明,真是不易呀!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無所欲為,兩者何以論比。
點燃自己,用光芒照亮別人,蠟燭一生就是這樣度過的,它的一生雖很短暫,但非常有意義。()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辛勤的老師、令人敬佩的警察、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他們都具有蠟燭的奉獻精神。
前蘇聯偉大的作家高爾基說過:「給」要比「拿」愉快。蠟燭不正是這樣嗎?它給人們光明並不向人們央求什麼,而是無私的向人們奉獻。難道我們不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嗎?
的確,蠟燭微弱的光亮遠遠不及電燈的光亮強,但它總能在危及的時候挺身而出,它難道不是讓人讚美的「大英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