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去讀後感(一)
最近花三周的時間將鮑鵬山先生的《風流去》讀完了,此書講述了從春秋時期的老子、孔子開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淵明、謝靈運為止的近一千年間的中國文人命運的跌宕起伏和與此交織的中國歷史!
《風流去》既是一本文人史也是一部血淋淋的中國古代史,壓抑、痛苦、無奈一直伴隨著我讀完本書。從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開始,中國古代文人所特有的內涵就開始產生了,不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都有了自己所特有的學派!
春秋戰國始出諸子百家,從而出現了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不同嘗試,那時的社會還是有「禮」存在,這些文化精英做為君主的座上賓,甚至是帝師的角色參與到國家治理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大家都是平等的,合則來不合則去;後來歷史前進到秦滅六國,秦相李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出賣自己的道德,殺害同窗韓非、焚書坑儒,妄自以為這樣可以得來天下太平,可事與願違!他最終被一個比自己更沒底線更加殘忍的趙高害死!從而拉開了中國長達兩年多年的殺伐!血流成河!
漢代秦而立,項羽、劉邦、呂后、韓信這些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最終歷史車輪行進到了漢景帝時期,這一時期我認為最可悲最可憐的文人莫屬晁錯了。他是景帝的老師,在景帝即位後,秘折上書景帝削藩,結果景帝在朝堂上公開晁錯上書削藩之密折,導致藩王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叛亂,而景帝此時聽從了袁盎建議,捕殺晁錯,腰斬於市,並誅晁錯全族!慘!怎一個「狠」字了得!從此可見某些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人性!晁錯與景帝的關係非同一般,晁錯上書之前景帝不可能不知道,削藩伊始,必至諸王叛亂!晚叛不如早叛!景帝是在利用晁錯逼反諸王,然後誅晁錯,讓諸王反叛的藉口消失,然後拉攏其中猶豫不定的藩王,使他們站在自己一邊來消滅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集團,最終他的目的達成了!吳國滅了,在推恩令的作用下其他諸侯國問題也解決了,中央集權的使命完成了!從此中國歷史在集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文人的地位也進一步降低了!從平等的帝師到隨意丟棄的棄子!當然歷史不可擋,集權是在當下那個時代歷史必然的選擇,可集權的方式可以選擇不那麼沒人性的嗎!誅晁錯可以,但能不能不要誅滅全族呢!?
歷史又前進到了東漢,由於東漢順帝時期重用外戚梁商,導致梁商死後大權傳至其不肖子梁冀手中,梁冀為人跋扈毒辣,眼中只有享樂,誰擋他的去路就是死路一條,而且無比殘忍,他為了把持朝政先後廢立了多位皇帝。因質帝當面稱他為「跋扈將軍」而毒殺質帝!此時當朝高官李固看不慣梁冀為非作歹,同他做了殊死鬥爭,最終不敵被殺!李固被殺之前已知自己必死無疑,就讓留在京中的三個兒子回家去了,李固之女李文姬知道自己兄弟回家,家族必將遭滅頂之災,於是讓三弟李燮,隱姓埋名逃出家門,後對外宣稱李燮回京找父親去了!終於李固被害,其二子也被殺害,僅三子在李文姬的謀劃下才得以活命,也為李家留下了僅有的一直香火!好一個奇女子啊!待十幾年後漢桓帝聯合五位宦官誅殺梁冀後,姐弟才得以相見,姐弟相見抱頭痛哭!這眼淚是感動是心酸還是無奈!?自始拉開了東漢末年宦官與文人集團鬥爭的序幕!
文人集團為了扞衛自己的道德,採用破壞道德的方式,對宦官集團展開殺戮;宦官集團為了保住自己性命也對文人集團採用更瘋狂的殺戮,殺來殺去直到,漢少帝時期大將軍何進被殺,袁紹領兵殺入宮中,屠盡所有宦官,導致少帝被宦官挾持出宮,後被董卓劫持後廢黜,立陳留王劉協為獻帝,至此整個東漢王朝算是完蛋了!
建安年間的曹操背負了歷史太多的罵名,但我認為曹操算那個時代唯一的英雄,他以一己之力對抗董卓,迎獻帝,討伐各路諸侯,至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到來使原本風聲鶴唳的文化圈,注入了一股清流,文人又有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壓抑了多年的文人終於可以為國家、人民做些貢獻了!至此壓抑至極點的文化圈又恢復了生機!從曹操的《短歌行》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以看出此時文人擔憂的是有限的生命無法完成肩上無限責任的矛盾心理!可惜,曹操生命真如朝露一樣轉瞬即逝,只活了65歲,那一年是公元220年,自他逝去後,曹魏經歷46年至公元266年,司馬氏篡魏立晉,晉後又滅蜀、吳,從此天下一統!
晉以後的文人,漸漸的變成了權利的奴隸,朝堂上的權利傾軋,互相殺伐,讓文人周圍的空氣越來越凝固,馬上就要窒息了!此時有些文人看透了權利,選擇全身歸隱山林,如晉末的陶淵明,從此開創了新的田園風潮,將中華文化推向了另一個小高峰!可是更加血腥的殺伐和民族浩劫卻悄悄的拉開了帷幕!
文人的世界觀由老莊的從自然中來,到陶淵明的到自然中去,完成了一個輪迴,至此本書也結束了!
縱觀此段歷史,從漢初開始的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使整個文人集團變成了不會思考只會堅持自己「道德」的偏執狂,認為自己所堅持的「道德」才是世間唯一的真理,抱著非我道德之類,其心必異的想法,欲將所有的不「道德」誅之而後快!他們是自私的,為了自己的青史留名不惜搭上整個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最終導致了國家的崩潰,生民的劫難!
古代文人的個人史,也是整部中國歷史的血淚史,這一個個文人像風一樣從我們的身邊飛逝,我們置身於風中,感受著他們的希望與無奈,至此終於明白為什麼鮑鵬山先生將此書起名《風流去》!假設百家依然爭鳴,儒學並不強大,社會開明可以允許不同的文化訴求,那麼文人依然是文人並不會有太多的道德羈絆,不同的思想學術都被兼容並包,也許歷史就不會那麼的殘酷了!
風流去讀後感(二)
「三千年來浪淘盡,一聲嘆息風流去」,這是鮑鵬山老師的著作《風流去》封面上的兩句詩,翻開中國古代厚重的歷史冊頁,你確實會不由自主的發出一聲嘆息,不論是忠臣烈士還是奸詐小人,留下的只不過是一紙泛黃的記錄,
風流去讀後感。而在鮑鵬山老師的著作中,他筆下的那些歷史人物,卻好像是超越了時空,活生生地站在我們面前,他們的所作所為也歷歷在目,如親眼所見。
「認識」鮑鵬山老師是看他在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節目裡,他在主講《新說水滸之魯智深》,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在鮑鵬山老師斯文外表下藏著的是無盡的激-情。後來就在網上購買了他的一本作品《風流去》。細讀這一篇篇鮑老師蘊藉深情的文章,感覺到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乾淨純粹,尖銳犀利,幽默風趣,讓我從中照見自己的生活,窺見自己的影子,驚悚自己的命運。
在書中,我看見了睿智的老子,固執的孔子,驕傲的孟子,勇悍的墨子,偏激的屈原……,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一些在歷史上享有顯赫名聲的人物,原來只是沽名釣譽之徒,他們的聲譽只是人們為了某種需要而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這些被人們刻意扭曲了歷史。
司馬相如,一個文字技巧超群的純作家,相信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讀過他的作品,但對這個人絕對有所認識,因為他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是被當作風流佳話來傳頌的,有些時候更被當作所謂的衝破封建禮教的自由婚姻的第一個典範。但鮑老師為我們揭開了司馬相如的面紗,原來司馬相如只是垂涎卓文君的美貌,更垂涎他父親卓王孫的財產,於是和他的好朋友王縣令精心策劃了一個騙局,最終目標是謀奪卓王孫的財產,為愛私奔只是謀奪財產的一個手段,可憐的文君小姐只是這個騙子手中的一顆棋子。小時候讀到文君當爐賣酒的故事,有些奇怪司馬相如和她已經回成都了,為什麼又回到臨邛來開酒店呢?要開酒店,在成都開豈不是更能賺錢嗎?現在知道了,這其實是敲詐卓王孫錢財的一個無賴策略:你不給錢我,就讓你的女兒拋頭露面,就讓你難堪。當然,他的目的最後還是達到了,因為卓王孫的臉皮沒有這麼厚,只有乖乖認輸,把三分之一的財產分了給他。司馬相如錢一到手,立馬結束營業,回成都去做富翁了。所以,鮑老師稱司馬相如是「aplayboy」。
孔融,一個天下知名的人,孔子的後代,在他生活的時代已經很出名了,往後更被後人不斷給他戴上道德光環,讓他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孔融讓梨」故事是被當作德育典範來向小孩子講述的。可是,鮑老師通過對歷史材料的研究和分析,卻告訴我們另一個孔融的形象:這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物,自命不凡卻毫無實幹能力,自負才高卻始終在二流境界徘徊,但他卻憑著不凡的出身,出位的言行贏得了當時的名聲和後世的讚譽。孔融在當地方官時(北海相),弄得當地政治崩壞,盜賊四起,而他收拾不了就一走了之,連老婆孩子都不管了(「棄郡而逃,僅以身免」),不過他有一件事倒比張飛厲害,張飛只是用柳條打督郵,還被劉備罵了,而孔融可以一天之內殺掉五個他認為該殺的督郵,也沒什麼痲煩事。他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但卻說出嚴重違背儒家孝道的言論:說父親是為了滿足情慾才生下孩子,並沒有什麼親情可言;而母親只是一個裝著孩子的容器,一旦分離,則二者毫不相關。(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這真是不孝之極!難怪曹操會把它列作殺孔融的理由之一。孔融因為讓梨,罵曹操,最後被曹操殺掉。然後揚名於當代後世。與他一樣的還有他的朋友禰衡,不過這個禰衡比孔融還要差勁,他連「讓梨」都沒有,只有罵人,不單罵曹操,什麼人都罵,結果被黃祖殺掉,但也因為罵過曹操而成名了。
通過鮑老師的解讀,你會發現我們所受的歷史教育是經過精心剪輯的片段,並不是全貌,更沒有教會我們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因此我們所接觸的歷史是扭曲的歷史,許多歷史人物是人為另外包裝過虛假形象。
風流去讀後感(三)
這本《風流去》讓我想起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這些打通古今、舉重若輕的文字,每每讓人心生時不我與之嘆,蹉跎歲月之感,奮發向上之想!它是文學的思想史,是思想的文學史。它告訴我們,不能夠忘卻的組成了我們的記憶,不隨風而去的故人往事怎能如煙!記憶中的歷史是歷史的「風流」,是風流人物,也是風流時代;是歷史上的今天,也是歷史上的明天。然而,儘管歷史的解讀千人千面,對「風流」的理解卻總是趨同:被格式化了的「風流」很多時候是習而不察的誤解。這樣,鮑鵬山的「風流」解讀才尤其寶貴,他打破了那些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格式化,以多情的理性解讀漫漫長路上的行者,讓他們一個個走進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所蘊含著的理想與激情,人格與性情。於是,我們哭著他們的哭,笑著他們的笑,寂寞著他們的寂寞,孤獨著他們的孤獨,快樂著他們的快樂,幸福著他們的幸福,感動著他們的感動,思考著他們的思考。他不僅讓我們在古人身上看到了自己,還讓我們看到了「人」。在這條能量傳導的鏈條中,他不僅是一環導體,也是一個新的能量。
從老莊孔孟到嵇阮陶謝,一部書中鮑鵬山盡數三千年風流人物,至情至性、至理至真,以手寫心、直言無忌。他從心靈深處發出的聲音直抵我們的心靈深處。他愛一個人愛得那麼毫無保留義氣深重,恨一個人恨得那麼不留餘地義正詞嚴。他對道德、對人的情感,甚至對人性的弱點都有著善意的回護與愛惜,而那或溫婉或激烈的批評,總能震動我們的心靈。他的包容是一顆悲心,他的批判源自一顆慧心。他有時肅穆莊嚴,有時不屑一顧,有時灑脫幽默,有時拍案驚奇;或「志深筆長,梗概多氣」,或「灑筆酣歌」「和墨談笑」。他不板著臉冷著心地講思想,他從容地縱橫古今,談笑間充溢著歷史的縱深感和哲學的普遍性。他讓我想起刺秦的荊軻、罵人的魯迅、路見不平一聲吼的綠林好漢,想起「蒸不熟、煮不爛、錘不扁、炒不爆的銅豌豆」關漢卿,想起偏居一隅心繫環宇的隱士、肩扛道義捨我其誰的狂生。他讓我想起詩人、哲人。哲人的美是思想的美,可是他卻把思想寫得這樣詩意;詩人的美是意境的美,可是他卻把這意境寫得這樣深沉,那飽蘸著情感的思想令人沉思也令人下淚。當讀到「莊子是一顆孤獨的樹」,為什麼淚水驟然蒙上了我的眼?是千年前孤獨的莊子動了我的心,還是這讀懂了莊子的孤獨的鮑老師動了我的心?誰說思想只是理性的聲音?我在他那多汁的情感里受到了最強烈的思想的震撼!讓他流淚縱橫的也浸濕了我的眼角。用他讀莊子的話說,他走近「存在」了。偉大的事物只有同樣偉大的人才看得出來,那是懂得也是愛。因懂得而愛是最熱烈最深沉的愛。我想,有鮑子解讀諸子,諸子有靈,會很欣慰的。我不知道鮑鵬山的深度是來自情深還是理深——因情深而理深,抑或理深而後情深?毫無疑問,他是飽學之士,但我更傾向於把他理解為性情中人——一傾如注的言辭迫人雙眼,蒼涼悲壯的幽默讓人鼻酸,讀書萬卷落筆驚人。
《風流去》是學術與文學的結合,哲人與詩人的結合,()知識分子與血肉之軀的結合,理智與激情的結合。他以學術的真誠所做的真誠的學術,是為而不為、不為而為的最高境界!放下書,惘然若失,那讓人冷卻的理智又讓人燃燒的激情!此刻,我的感覺正如鮑鵬山的提問:你是我的夢還是我是你的夢?無論怎樣,感謝夢一般地相遇!我仿佛看見,他寂寞地在冬夜讀書,動情地在春日寫書,他以不泯的童心扞衛著人性的尊嚴和知識分子的良知。那一雙尋找真理的利眼,帶著體溫的情感,那一腔潑灑真情的熱血!他的不老的激情是學子般的愛恨情愁,撲面而來的激揚文字要把人帶回青春歲月——在這個飄雪的冬日的午後,他把他的寂寞告訴你,讓人心痛的不只有他的寂寞,還有你的寂寞也被他說中了——人是那麼矛盾,你有著偉大的理想,卻在這個下雪的午後不知所措……正是在這個時候,我打開《風流去》,看到鮑鵬山與他筆下的也是中國歷史中的那些光焰萬丈的風流人物相遇了,他讓他們復活且與我們相遇。他給中國的學術界送來一絲沁人心脾的清風,給中國的文學批判帶來了哲學的高度和歷史的長度。如果鮑鵬山能夠代表中國當代的青年知識分子,真是一件很讓人歡欣鼓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