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我為何而生》讀後感

《我為何而生》讀後感(一)

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為了看到每天的太陽,我來到這個世界。大概意思是這個,是哪位作家說的也記不清了。只記得當時讀到這裡時有幾分激動。

看羅素的《我為何而生》也感動於他的執著,但引不起什麼共鳴。人的經歷、閱歷不同,所處的年代不同,思想就會有千差萬別。只能說我和羅素有很大的差別,並難以逾越。

我為何而生?這個問題問的很茫然,是啊,我究竟為何而生呢?我不想為死亡而生,否則來人世何用? 既然選擇我來到這裡,我就為體驗生活而生,一天的學習,照例應當好好休息一下了,但事實上,是沒辦法停頓的,因為明天還有許多事情在等著我們,學習這場激烈競爭的序幕才剛剛拉開,誰能大意的可以高枕無憂呢?更何況高考是我們的爹娘!

我現在的學習,其實是讓自己的心踏實一些,我今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從容,明日的從容又是為了後日的準備,誰又知道後天又是什麼樣子呢?某些預言家說,後天就是世界末日了,不趁著現在好好享受,到那末日到來之時,人就無法再享受到美妙的事物了。也許後天就是世界末日,但真正得人是不會因為末日的到來而放下手中的學習,工作的。輕易放下手中學習,工作的是那些心中沒有主見的人,是那些沒有寄託的人,是那些隨波逐流得人。

但是,我認為認識應該享受美妙的事物的,不管何時何地,也不管身陷在何種壓力之中,他都要有一顆欣賞美妙事物的心靈,因為人是為了美妙的事物而存在,人是有著美的感覺得動物,沒有了美的感覺,沒有了美的事物,人就是去了自身的意義。

在司空見慣的環境裡,人是脆弱的。各種單調重複的信息和符號切割著視覺、聽覺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內的其它種種感覺,沒有人能抗拒,痳木成為最經常的結果。有時候,自己常常活在別人的快樂或者悲哀里,因此而感到孤獨……

其實世界並不是很陌生,陽光離我們也並不遙遠,我們隨時隨地的都可以看到陽光下自己光亮的影子……

人生是一條無法選擇的路,人需要美妙的事物,因為美妙的事物,可以是我們心情舒暢。我們也許會為了某一刻的美妙怡人的感覺而獨自心醉神迷,也許會為了某一次的慷慨悲歌而痛哭流涕,發現了人生的短暫。

《我為何而生》讀後感(二)

我們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就這麼來到了世界上。當我們磕磕碰碰地走過了許多路,偶爾會疑惑,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聽到一些朋友開玩笑地說:「活著,就是為了去死。」對此我只是笑一笑。死,是最終的結局。但是,怎樣讓生命有價值,讓死沒有遺憾,是我們要思考的。正如泰戈爾所說:「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活著,雖然不是什麼真理,但也不是沒有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生存哲學。

我們不停地向前行走,來不及看風景,就那麼遺失了我們的青春和歲月。很多人,還沒有想過「我為何而生」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其實,我們偶爾需要一點時間放飛一下心情,想想我們到底需要什麼,要怎麼活著。等到思緒整理好的時候,再背起行囊,堅定地奔向屬於自己的前方,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當我們回頭看的時候,起碼,那些汗水與歡笑,還有足跡,可以讓我們欣慰。因為,追逐陽光,本身就是種幸福。

羅素在《我為何而生》中,強調了三種單純而強烈的感情,即「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止的同情。」

愛情,似乎是永遠不變的主題。因為它神聖而美麗。多少人為它痴迷,因它而喜而悲,這就是愛情的魔力。

羅素追求愛情,是因為愛情可以給他帶來狂喜,可以讓他擺脫孤寂,可以使他看到天堂的縮影。

有人說,戀愛中的人智商為零。他們可以因為愛人的某個小舉動而欣喜若狂,可以不顧一切地為對方做任何事情,可以對著天空傻笑接個小時,可以激情昂揚對面對生活中的悲喜,可以幼稚地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以為愛情就是他們生命的全部。

我相信真愛的存在。所謂真愛,其實是那麼的簡單,就是真誠地為對方著想。我們常常將其神聖化,使它那麼的可望而不可及,以致人們的目光都朝向遠方,而忘記了自己身邊所擁有的,才是最珍貴的。當我們明白這些的時候,已經失去了。

我嚮往的愛情是,細水長流的,安安靜靜的幸福,細細的溫暖,兩個人相依著一起慢慢變老。是的,就是這個樣子。很簡單的真實,很踏實的生活。

愛情應該融入生活,默默地存在於生活中。一個關懷的眼神,一聲輕輕地責怪,一個心疼的撫,一句溫柔的話語,一桌簡單的飯菜,都是一種幸福。我們需要的是一種真實,一種可以感受得到的愛護,一種彼此扶持的生活。

那些轟轟烈烈的愛情,只是一種激情,像煙花一樣絢爛而短暫。

煙花璀璨之後,人比天空更寂寞寂寞。

那些年少輕狂,那些天真爛漫,那些玩世不恭,似乎只屬於那個年代,那個做夢的年齡。那個時候的愛情像煙花,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消失在風中。曾經瘋狂過,曾經擺脫了孤寂,曾經活在天堂里,可是最終一切趨於平靜,我們終究要活在現實中。那段像夢一樣的日子,就當它是個夢吧,一場悽美而短暫的夢。夢醒了,就好好生活,珍惜擁有的,享受簡單而真實的幸福。

羅素追求知識,渴望了解人類,渴望知道星星為什麼發光,想要理解畢達哥拉斯的力量。

人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好奇心是促使我們去學習,去了解的最初原因。兒時的我們,對這個斑斕而陌生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眼睛裡面閃動著各種新奇的事,會不自覺地模仿。後來,開始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會特別地去研究。對於,大千世界的很多東西也積極地去了解,渴望揭開一層層神秘的面紗。

或許,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僅僅是對世界恐懼的表現。因為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所以努力去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掌握它,才能駕馭和利用它,才能保護自己。

另外,追求知識也是豐富自我,豐富生活的方式。

知識對自身的涵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就像古人所說:「肚有詩書氣自華。」舉手投足當中便體現了一個人的氣質,而這種氣質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你的知識含量和文化底蘊所造就的。

對於生活而言,知識有兩種:養家餬口的知識和安身立命的知識。對於專業知識,我們把它用來滿足我們物質需求,而另外的愛好則是我們精神方面所必需的。這樣,我們的生活才充實、完整、精彩。否則,我們要麼就是機器人,要麼就是閒人。那麼,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愛情與知識,羅素認為它們能引領他到天堂的境界。

然而,對人類苦難的同情經常把他帶回現實的世界。他說:「那些痛苦的呼喚經常在我內心深處引起迴響。飢餓中的孩子,被壓迫被折磨者,給子女造成重擔的孤苦無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獨,貧窮和痛苦的存在,是對人類生活理想的無視和諷刺。我常常希望能儘自己微薄之力去減輕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發現我完全失敗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這個英國哲人所特有的氣質在瞬間就把我震撼了,他對社會的關注,對人類的真誠,是那麼的實在,毫不做作。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在這些小細節上就可以體現出來。細膩,憂傷,誠懇的語言,將羅素對世界的愛心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位世界和平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將他的人生演繹得豐富多彩。

很多人習慣把同情的眼光停留在自己身()上,或者僅限於身邊的事物。那些自艾自憐,無病呻吟的人,如井底之蛙,成不了什麼氣候。如果,我們試著站在高處,把目光放遠一些,那麼你會發現世界很大,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那麼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會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激盪,它們將指引我們走向美好的人生。

這是個節奏太快的年代,有些浮躁。人們忙碌的背影有些孤單和悲哀。夜深人靜的時候,看一下孤星,看一下月夜,然後好好想想,我想要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我到底該怎麼做才使自己的生活更精彩更有意義。天亮以後,就帶著堅定的信念奔赴前方。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