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一年》讀後感
蔣方舟的《東京一年》,讀來其實更像是蔣方舟一年,與東京沒有太多地緣關係。會知道蔣,好像還是因為看理想,這個與我同齡的女生,在對人事物的感觸中生髮的觀點、想法很多時候我覺得確實有同感,因此也微博上一直關注。
文中在接待父母來日後的經歷中,對「愛想像中的人很容易,可當他們來到你的面前,愛他們就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這一感慨深以為然。當面對面時,我們彼此還剩什麼以對?很多人都羨慕職業作家的生活,想像著時間自由、經濟獨立的烏托邦式生活,其實不然。近期,有個同事朋友經種種緣由決定辭職,在我的立場而言這是件極其冒險的事情,因為「生活的沉沒成本太高」,但我也尊重其立場之下的決定,因為作為他者,不需要理解,只需要尊重即可。
在從小耳提面命的「獨立」教育下,加之工作後的狀態相對滿意,會讓我害怕「完全真空的生活,沒有目標與意義,每天一睜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時間拉得很長遠,把濃度稀釋,才能填充過完一天」,但其實,我們每個人又何嘗有過所謂意義的生活呢,也不過是藉由工作將真空的日子拉得長遠而稀薄而已。蔣方舟在書中引用了波伏娃的一段話:「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正是這種反誘惑的教育,讓我一直對人保持內心深深的不信任感,覺得只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才能真正腳踏實地地立足於這森然的社會之林。同時,也作繭自縛,封閉自己的內心,不願意去承擔冒險失敗的風險,「人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庭院,這個庭院是開放的,歡迎很多人來做客。但是庭院中還有一個小木屋,小木屋的門是緊鎖的,那鎖很難打開,有時是連環鎖,有時甚至是死鎖」。
認真生活,認真工作,認真吃每一口食物,看每一處光景,感受每一種情感,在認真中把日子過得輕盈又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