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活法的讀後感

活法的讀後感(一)

《活法》是日本作家稻盛和夫的作品,讀這本書是對靈感的一次修煉,對未來一次美好的冀望!

郎鹹平曾經這樣評價過稻盛和夫,「稻盛和夫不僅創辦並帶領兩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還將他的經營和人生哲學傳授給眾多的中小企業和千千萬萬的個人。他不僅創造經濟價值,還創造普世價值。」翻開這本書,我便開始了與這位智者的心靈交流。

翻開這本書,我找到了我對生活中一個問題的答案,那就是「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安寧的時代,世道混迷,看不清前途……一種壓抑的空氣瀰漫於整個社會,這是為什麼?因為許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很多人就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就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稻盛和夫的回答是:提升心性,磨練靈魂。簡單的幾句話可能還不太容易理解,那大家就一起翻開這本書,一起與靈魂對話,徜徉於書海之中,感受那份恬淡的喜悅,與內心交流。

稻盛和夫做人的哲學激勵了我。很多事情我們都了解,可是卻沒那麼做,只是一念之差改變了我們的人生軌跡。小時候課本里讀到的與人為善,多為他人著想,看似簡單的道理,我們卻忽視沒有做到。看過《活法》我們都應該重新審視自己,對人生的態度,對工作的熱忱,還有對生活的希望,我們都應有所改變。

讀過稻盛先生的書,在生活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這本書在網上的銷量也很高,很受讀者歡迎,我也推薦大家閱讀,相信靜心的閱讀會帶給大家更多心靈的洗禮和對生活的感悟。

活法的讀後感(二)

翻開《活法》一書的目錄,每一小節的標題都是鼓舞人心的勵志語句,沒有華麗的詞藻和專業的管理類名詞,細細研讀文中的字字句句,那些簡單而質樸的語句里蘊含著深刻人生哲學,令人久久回味。

稻盛和夫先生很善於總結,他通過親身的經歷詮釋了簡單人生「活法」的意義,希望通過自己畢生總結出的為人處事哲學能夠引領世人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在讀此書的過程中,你會強烈感覺到書中的道理其實與我們的生活很貼近,是那些從孩提時代就被教導的簡單道理,大家耳熟能詳,但就是這些簡單的道理,能參悟透並且認真實行的人並不多,這些簡單道理在稻盛和夫的人生道路上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最後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和非凡的事業。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三章「磨練靈魂、提升心志」。這一章節內容不禁讓我想起清朝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人生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第一境界寓指當前形勢相當惡劣,只能爬上高樓,看到遠方天的邊際,排除干擾不為暫時的煙霧所迷惑,看清形勢發展的主要方向抓住問題的實質,這是取得成功的基礎。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為目標而努力奮鬥。儘管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還要堅持奮鬥,繼續前進,沒有什麼康莊大道在等著我們,人生就是不斷奮進的過程。第三境界是指在經過多次挫折和磨練之後,人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別人看不到東西他能明察秋毫,別人無法理解的事物他能觸類旁通。這時他在事業上就會取得不凡的成就。這三大境界簡單至純至善的真理和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一書中始終貫穿在人生與企業經營的發展原則是一致的。讓人驚嘆真理無關乎年代,無關乎國界,無關乎行業,所有美好的、令人振奮向上的道理總是相通的。

在年輕時期稻盛和夫先生備受挫折、甚至有些幼稚想憑藉著自己一些武功底子加入黑社會,後來進入到了一個瀕臨倒閉的陶瓷企業做技術員,他努力提高自己技術能力,做出完美的作品,這是「望盡天涯路」的第一境界。進入經營者時期,他憑藉一顆單純努力做好企業之心迎接困難和挑戰,以滿腔的熱情、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投入,朝著目標心無旁騖去努力充實,這正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第二境界。當稻盛和夫先生65歲從兩家世界500強的企業上的領導者位置上退下來,回顧一路拼搏的經歷,發現原來「活法」其實可以這麼簡單,於是有專屬於他的「燈火闌珊處的美麗」。功名利祿皆為身外之物,品格事業才是立身之本。也許稻盛和夫的一些理念對於年輕的我尚還不能完全理解,但這本中很多道理都會在我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今後人生道路上不斷影響著。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面臨遇到艱難的時刻,殘酷的現實會讓我們暫時失去前進的勇氣,艱難的環境讓我們暫時喪失拼搏的動力,但當我們再次登高望遠,遠遠看到那陰霾後的美麗陽光,我們心裡知道自己腳下的路依然是一條通向成功的陽光大道。人類的生命和浩瀚的宇宙相比顯得短暫而渺小,但我們的靈魂在終結死後的價值必須高於降生時的價值,這才是我們生存的意義和目的,一切努力的過程體現了人高貴的品質。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人生與事業的成果,是由這三個要素「相乘」的結果,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工作中,很多工作都是重複性的,工作的激情會隨著重複性逐漸消退。這時,我們需要不斷發問自己內心,找到人生和工作的價值,保持著持續的熱情。能力是可以後天開發和培養的,每個人都有著巨大的潛力,我們要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揚長避短,不斷開發自己的內在潛力。勤能補拙,天資高不代表人生成就高,論天分,也許稻盛和夫先生只算是個資質一般的人,一個學習技術的年輕人,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不斷反省自己,在技術上追求完美,在做人和做企業上追求積極向上,最後成就了非凡的人生。

一個人的人生就是他思維的產物,他的人生就是他心中藍圖的現實描繪,只有主動追求的東西才有可能到手,強烈的願望會在成功的道理上起著很重要的因素,但是稻盛和夫所倡導的是正面的欲望,為他人為國家謀利。求利之心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有也是必須的,但把利他之心擺在前面。「損而後得,輸而後贏」,先利人後利己和中國俗語中的好人有好報的樸素理念一脈相承。一個能夠成就偉大事業的人,在他心靈深處,一定有著最簡單的人生觀。

稻盛和夫先生作為京瓷公司和KDDI這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創始人,和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創始人盛天昭夫、本田公司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並稱日本的四大「經營之聖」。他的成功經歷了許多風雨,但他一直保持著簡單的人生理念。「簡單才是不可動搖的原理原則,越接近真理,道理越簡單」。在《活法》一書中稻盛和夫先生闡釋了他人生的經驗和感悟,諸如人的本質、人生的哲學、經營的藝術、勞動的魅力等等。成功的人生應該是:本著不違反人類基本普世倫理、利他主義的簡單原則,以像對待戀人般對待工作,有著強烈到遍布全身的渴望,凡事高標準、高要求,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大膽思考,小心準備,不輕言放棄,以百分百的認真身體力行,憑著一股傻勁兒去迎接困難和挑戰,珍惜和把握每一個現在,持續地積累蓄勢,最終化腐朽為神奇,化平凡為非凡。

《活法》一書從頭到尾稻盛和夫先生都在反覆的講述著人生的真理,應該如何找到人生正確的前進道路。人的一生追求夢想的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享受奮鬥的經歷。夢想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保持朝氣和活力的秘訣就是不斷的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快樂和滿足。我相信人生的幸福和滿足感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和擁有,物質不是衡量一切的標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短短几十年載,但人與人的生命質量卻是千差萬別。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筆財富,努力奮進的人生會更加有意義。

活法的讀後感(三)

我們生活在一個豐富複雜的世界。世界沒有距離,汽車、火車、飛機……這些現代交通工具讓世界失去距離感;人類不存在秘密,手機、網際網路的存在讓人類如同生活在露天廣場中永遠打開著的螢幕上,秘密,也許就在你將要產生想法前的一剎那。我們生活在一個單一簡單的世界。人人可以寫出論文,網際網路的便捷讓每個人都有寫出需要的論文的可能;娛樂不用出門,足不出戶就可從網際網路或電視中知天下、「行」天下。

但,為什麼人們卻感覺快樂在逐步遠離?活著的意義越來越模糊。什麼才是健康、積極地活法?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中,把自己的創業心得,更確切地說是健康、積極地一種生活態度一點一滴剖析出來,文字中透露出一位智者對當下人焦慮、盲目生活的殷殷勸告。

想起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則小故事。

其一曰:「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一件事的成功很多時候並非取決於外部條件的優劣,更多是取決於做事人的態度。稻盛和夫亦說「努力過好今天」、「把問題化繁就簡」。如同到達南海的貧者,用腳步丈量去南海的路途,路途中的艱難困厄只是達到目標的過程。忘記曾在哪本書上看過一句話,至今印象深刻:「每天進步一點點。」人的習慣思維認為只有目標定得遠大,將來可能取得的成就才會大。其實,宏大的目標很多時候會使人喪失努力實現的信心,稍遇挫折便否定了既定的目標。現實中的每一天都要竭盡全力踏實地重複簡單的工作,一毫米、一厘米的前進。問題的關鍵是「前進」。

其二曰:「有幡被風吹動。因有二僧辯論風幡,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已。()六祖慧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動!」這雖是佛教禪宗中的小故事,卻清楚地闡明了心在對待萬物中的絕對作用。心為物役,物便成為心的主宰。哲學上有著名的二元論,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有兩面性:物有美醜之分,人有善惡之別,事有好壞之稱,情感有快樂和痛苦……我們的眼睛在繁雜的社會中看到最多的是什麼?我們的心在繁雜的社會中感受和體悟最多的是什麼?既然心靈有如此巨大的作用,那麼,如果摒除過多的欲望,讓心靈在繁雜中保持寧靜,真正做到事忙而心不忙,那我們的眼睛看到更多的是世間的美,他人的善,心靈感受和體悟到的更多是一種享受。在踏踏實實努力工作的同時,以一顆寬厚仁慈之心生活,用雙眼和人類獨有的心靈更多關注社會中的美好的一面。著名作家王蒙前不久在上海圖書館進行的演講《思想的享受》中有一段話,對我觸動頗大。他說:「人除了要享受喜悅,享受自在,享受逍遙,享受主動,享受智慧以外,還需要享受大喜大悲。正因此,人才會有激情的享受,包括生離死別。」《活法》一書在告訴人們鍥而不捨、化繁為簡工作的同時,也強調了「美麗心靈」的重要,指出了什麼是正確的「活法」。正如以上兩個小故事:認準目標後,腳踏實地努力工作,思維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就在每天前進的一點點中;在認真工作的同時,儘量減少對外物的欲望,保持心靈的寧靜,用一顆享受的心對待人生的一切悲喜起落。

最後,用古人的一句話結尾:「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這句話也許更多地強調了心靈的灑脫,但心靈的灑脫正是建立在對工作和生活得心應手的前提下。

題外話:單位發了《活法》一書,並要求寫讀後感。讀書是件很享受的事,但寫讀後感的壓力讓這種享受喪失了不少。我想讀後感的目的是:書一定要讀,讀一定要有感受,有感受一定要寫成一篇作文。於時,少了樂趣。書看了一半便放棄了,《活法》的觀點存在於我們中國傳下來的許多古典書籍中,且闡述的比這本書更深刻,更透徹。稻盛和夫在書中的許多例證都是引自中國古代。近來正讀著幾本中國古典書籍,對這本書便實在看不下去了。文筆和思想都比我們的文化差遠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