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科學家傳記讀後感

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巨人,又是一位純樸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智慧如同他的科學成就一樣,讓我們充滿無限的敬意。

愛因斯坦承認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的自然。但在這一點上,愛因斯坦卻不否認數學是科學,他說:「科學陳述的對象還可以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概念,象在數學中就是那樣。」儘管如此,科學陳述和科學定律的共性卻是明顯的,他認為這就是「求真」或者說「追問是」。除了客觀性以外,他還認為科學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徵是科學本身沒有感情願望,沒有善惡觀念。「只要我們逗留在科學本身的領域裡,我們就決不會碰到像『你不可說謊』這樣一類的句子。」

那麼,科學與倫理毫不相關麼?愛因斯坦認為並非如此。他首先承認「關於事實和關係的科學陳述,固然不能產生倫理的準則」,但倫理準則要表達清楚和貫徹貫一致,就離不開科學理性,特別是邏輯理性。在他看來,倫理準則不是直觀的,也不是任意想像的,而是從一些隱含的前提中推論出來的。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講邏輯。這些隱含的前提是「倫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樣可以沒有意義,但事實上卻是人們經驗的升華,是「經得住經驗的考驗的」。「倫理公理」的來源是「從我們天生的避免痛苦和滅亡的傾向,也是從個人所積累起來的對於他人行為的感情反應推導出來的」。

《愛因斯坦文集》裡充滿各種各樣的問題:科學的、一般認識論的、數學哲學的、科學哲學的、倫理學的、哲學觀的、社會學的、政治的,等等。儘管這本文集對許多重要的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嚴密的論證,但這不足以泯滅這部文集的價值,畢竟這只是一部隨筆,而隨筆的作用主要在於啟發人;另外,畢竟——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超人,是我們崇敬的「人化之神」,就像他說的人類不能沒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樣。

1938年10月在紐約預計於第二年春季開幕的世界博覽會工地上,把一些紀念品裝在一隻堅固的金屬盒裡,埋在地下,準備等到5000年後(即6939年)讓後代子孫把它掘出來打開。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寫給五千年後子孫的一封信也被裝進了該金屬盒並埋在了地下。該信的內容如下:「我們這個時代產生了許多天才人物,他們的發明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舒適得多。我們早已利用機器的力量橫渡海洋,並且利用機械力量可以使人類從各種辛苦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最後解放出來。我們學會了飛行,我們用電磁波從地球的一個角落方便地同另一角落互通訊息。但是,商品的生產和分配卻完全是無組織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懼的陰影里,生怕失業,遭受悲慘的貧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裡的人民還不時互相殘殺。由於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將來,都不得不提心弔膽和極端痛苦。所有這一切,都是由於民眾的才智和品格,較之那些對社會產生真正價值的少數人的才智和品格來,是無比的低下。我相信後代會以一種自豪的心情和正當的優越感來讀這封信」。(引自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

愛因斯坦也是20世紀有很大影響的自然科學家。從他這封信里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位大科學的家世界觀、人生觀和社會觀以及對世界和平和全人類前途的深情關懷。他是全人類命運的關注者。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信心。「我相信後代會以一種自豪的心情和正當的優越感來讀這封信」這句話充分表明他對五千年後世界的想像也是美好的。

今天的世界已經跟愛因斯坦生活的年代大不一樣,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發達的科技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條件。今天的世界比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更為太平,並且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民生活變得更加富足。

科學家傳記讀後感(二)

——《伽利略傳》讀後感

伽利略·伽利雷是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也是第一個把實驗引進力學的科學家,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是近代實驗科學與機械唯物主義的奠基者之一,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伽利略是一個很偉大的科學家,他憑著自己的天賦和才智,發明了兩角規、溫度計、望遠鏡等等,還徹底推翻了「地心說」,扞衛了「地球繞著太陽轉」的真理。而讀完《伽利略傳》後,我被他深深震撼了,我忽然覺得,他的偉大並不是來源於他的智慧,而是體現在他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在黑暗宗教法庭的暴虐壓強下,在塞滿壓抑空氣的科學虛空之中,()真理對於伽利略來說,不是興趣所致的盲目堅持,而是不可抗拒的神聖。千百年來,有多少科學家用自己堅定的心去扞衛了璀璨並無法忽視的科學和真理啊!在黑暗中,總會有或多或少的科學家們用對科學的熱愛,去點燃真理的火把,帶領人們大踏步地前進、去探索另一個光明的世界,愚昧阻擋不了他們,因為科學家們會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對的,也因為真理對人心有著永恆不滅的吸引,人類社會就是這樣進步的。布魯諾為了扞衛哥白尼的日心說,被活活燒死;伽利略為了科學研究,觸犯了宗教利益,從而終身監禁。可是,他的望遠鏡知道,是他——伽利略為人類揭開了宇宙的面紗,人們也知道,沒有他,也許就沒有鐘錶、溫度計。我很感激這樣一群科學家,是他們的奉獻與犧牲為人類開闢了一條道路,那些偉大的思想,則成了科學時代永不熄滅的火種。正是這些像伽利略一樣的科學家們的執著,才造就了這樣一個科技發達的社會,他們,是最可敬的人。

伽利略的故事告訴我:科學從神學的束縛中破殼而出,經歷了一段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但正因為科學與神學的相互碰撞,才使現在的人們如此珍視科學技術的誕生。我會繼承伽利略那為追求真理而不畏懼任何困難的精神,努力學習,伴著先哲之光,在科學的道路上前行,永不停歇地追求真理。

科學家傳記讀後感(三)

——《牛頓傳》讀後感

寒假裡,我看了一本人物傳記——《牛頓傳》,書中的主人公是牛頓。

牛頓從小出生於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牛頓長大了,家裡的生活卻越來越緊張,為了生活,母親改嫁了。這些不幸,給了牛頓沉重的打擊,但這並沒有影響到他對成為木匠的渴望和對做小發明的喜愛。剛剛入學時,他的成績一直很不理想,而且常常被那些調皮的同學欺負。他開始好好學習了,考上了皇家中學。不久後,那裡流行鼠疫,他只好停學回家,但這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日子,在這段時間裡,他發現了光的散射等現象。後來他考取進了劍橋大學,結識了許多有名的科學家,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開創了經典物理,給科學界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牛頓他是一個艱苦的人,是一個平凡但又不平凡的人。他怎樣在不幸與艱苦中廢寢忘食學習的,他努力探索,給科學界做出貢獻。我看了牛頓的故事後,心裡不禁流過了一絲慚愧,我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不要讓媽媽再為我操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