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夏衍讀後感(一)
《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現代劇作家、革命戲劇和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野草》中,作者通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頌和肯定,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對民眾力量的信賴。本文揭示了一個真理:民眾(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夏衍這篇雜文,寫於抗戰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堅定抗戰勝利信心,用的是象徵手法。用野草象徵頑強的生命力,不自夏衍始,白居易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魯迅有《野草·題辭》的名篇。夏衍的新貢獻,是在於將野草這一象徵形象,表現得更加完整,賦予它的象徵意義更加廣泛,刻畫出了新的藝術意境。首先,作者用強烈的對比,表現了野草不為人所注意,而實際上是巨大無比的力量。一方面是任何機械力都不能將其完整地分開的緻密而堅固的頭蓋骨,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種子;一方面是橫壓其上、密布其旁的巨石,一方面是看似柔弱的小草:彼此爭鬥的結果卻是種子和野草的勝利,骨骼被切分,巨石被掀翻。對於骨骼與巨石這些龐然大物,野草是一種「可怕的力量」。這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第一點。其次,作者分析了野草的力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在於它的「韌性」。它是一種不斷生長著、擴大著的生命力,它不求速勝,而能「長期抗戰」,不達目的,決不終止,這樣,它就使一切強大之敵顯得脆弱而渺小了。再次,作者又分析了野草所具有的樂觀主義=精神。生長的條件無論怎樣惡劣,它也不會悲觀和嘆氣;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鬥爭性,它為經受磨練而更加意氣風發;它對自己的前途充滿自信。野草的力量是一種強大的、韌性的、樂觀的、有前途的力量。這人格化了的野草,絕妙地、完整地、貼切地象徵了正在堅持「長期抗戰」的我們的偉大中華民族,和神聖的民族戰爭的光明前途。在借用野草歌頌民族精神的同時,雜文又借那種見不得風雨、需要特殊撫植、苟安於玻璃棚中的「盆花」,對國民黨政府在抗戰中所表現出來的依賴性、軟弱性、妥協性,也作了形象的揭露和尖銳的諷刺。為與樸素的野草形象相吻合,雜文取樸素的文風,不事雕刻,力避華美。開頭貌似閒談,意在反襯,自然地引起下文,最後以「鬨笑」盆花嘎然結束,起的自然,收的利落。
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寓意深刻,哲理性強。作者描寫的是自然界的生物現象,但影射和隱喻的卻是社會生活現象。作者與當時許多革命文藝家一樣,他作的不是風花雪月式的「閒文」,而是革命文學。他如此強調野草的力量,把那些被人們踩在腳下的野草之力說成「世界無比」,其用意就在於喚起民眾,使其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進而行動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文中的哲理性,是通過作者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詳細觀察,通過對新奇、具體而又相當典型的自然現象的描繪展示出來的。比如,種子的生長之力能夠分開機械力難以分開的頭蓋骨這個例子,就是一般人不易具備的知識,因而顯得新穎奇特,也很典型。同時,為了避免以偏概全,作者緊接著又列舉了一系列盡人皆知的普通事例來進一步說明之。而用普通事例來說明問題又容易失於平庸和索然寡味,於是作者便對這些普通事例進行了深入的開掘,提煉出微言大義的哲理來。
「為著嚮往陽光,為著達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塊如何重,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土壤鑽,它的芽望地面挺,這是一種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塊,結果也被它掀翻……」作者從一粒種子的生長過程中發現了不可抗拒的力量,這就提煉升華出一種哲理性很強的思想。
這篇散文的立意,是通過層層點染,逐步深化的,到了最後,畫龍點睛,妙語驚人。
野草夏衍讀後感(二)
這幾天,我們學了《野草》這一課,我讀後深受感動。
作者夏衍通過描寫小草,來讚美了小草頑強不屈的生命力,也讚美了民眾的抗戰力。
種子的力量非常大。
人的頭蓋骨,結合得非常緻密與堅固,任何機械都不能分開,後來,有人把一些植物的種子放在要剖析的頭蓋骨里,給它以溫度與濕度,使它發芽,這些種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將一切機械力所不能分開的骨髓,完整的分開了,植物種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我愛野草,因為它有一種力,這種力,是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就要顯現,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足阻擋,因為它是個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不止的力,
作者從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啟示人們面對困難要有頑強的意志,克服一切阻力奮然向上,鼓勵人們勇於鬥爭,給人以力量,
我讚美小草,同時也讚美它那頑強的生命力。
野草夏衍讀後感(三)
《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現代劇作家、革命戲劇和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野草》中,作者通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頌和肯定,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對民眾力量的信賴。本文揭示了一個真理:民眾(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夏衍這篇雜文,寫於抗戰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堅定抗戰勝利信心,用的是象徵手法。用野草象徵頑強的生命力,不自夏衍始,白居易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魯迅有《野草?題辭》的名篇。夏衍的新貢獻,是在於將野草這一象徵形象,表現得更加完整,賦予它的象徵意義更加廣泛,刻畫出了新的藝術意境。首先,作者用強烈的對比,表現了野草不為人所注意,而實際上是巨大無比的力量。一方面是任何機械力都不能將其完整地分開的緻密而堅固的頭蓋骨,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種子;一方面是橫壓其上、密布其旁的巨石,一方面是看似柔弱的小草:彼此爭鬥的結果卻是種子和野草的勝利,()骨骼被切分,巨石被掀翻。對於骨骼與巨石這些龐然大物,野草是一種「可怕的力量」。這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第一點。其次,作者分析了野草的力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在於它的「韌性」。它是一種不斷生長著、擴大著的生命力,它不求速勝,而能「長期抗戰」,不達目的,決不終止,這樣,它就使一切強大之敵顯得脆弱而渺小了。再次,作者又分析了野草所具有的樂觀主義=精神。生長的條件無論怎樣惡劣,它也不會悲觀和嘆氣;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鬥爭性,它為經受磨練而更加意氣風發;它對自己的前途充滿自信。
野草的力量是一種強大的、韌性的、樂觀的、有前途的力量。這人格化了的野草,絕妙地、完整地、貼切地象徵了正在堅持「長期抗戰」的我們的偉大中華民族,和神聖的民族戰爭的光明前途。在借用野草歌頌民族精神的同時,雜文又借那種見不得風雨、需要特殊撫植、苟安於玻璃棚中的「盆花」,對國民黨政府在抗戰中所表現出來的依賴性、軟弱性、妥協性,也作了形象的揭露和尖銳的諷刺。為與樸素的野草形象相吻合,雜文取樸素的文風,不事雕刻,力避華美。開頭貌似閒談,意在反襯,自然地引起下文,最後以「鬨笑」盆花嘎然結束,起的自然,收的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