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讀後感(一)
學過《游褒禪山記》,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揮之不去。作為一位文人,他有著卓越的成就;作為一個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饒恕的錯誤。或許提到改革,多數國人會以為是歷史的進步,但王安石所締造的「新法」,卻永遠被歷史所唾棄。選定了錯誤的方向,還打著「盡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這必然會為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
王安石的那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論,無疑閃耀著「變革的光輝。而他」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諄諄教誨,亦映照著王安石闊達的胸懷。但王安石真的可以問心無愧嗎?我想,後人對王安石的評價大抵是言過其實了。
讀罷《游褒禪山記》,憶及《宋史》中對他和新法的種種惡劣評價,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發現王安石竟是那樣虛偽。
縱觀王安石的變法,條條皆是對百姓的壓榨甚至於是對百姓的勒索。至於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則是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神宗時,有一年天下大旱,餓殍遍地。有御史將百姓的飢苦稟明皇上,痛陳賦稅之重,王安石不顧眾人反對,將那位御史發配從軍,並借堯舜之事鼓勵皇帝以保全新法,敢問王安石,這就是您所說的」天變不足畏嗎?「一位合格的政治家,進退榮辱,皆當有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安能為了個人的得失而忘卻天下百姓,懲創正直之人?司馬光掌握大權之時,尚能為王安石求得一諡號;而新黨掌權之後,盡想對司馬光等人開棺戮屍,由此可見王安石的狹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觀點,新法不成,是因為他」盡吾志而不能至。「但在變法之前,他卻三番五次拒絕朝廷任命;在罷相之後,他又多次辭職,這實在不能算是竭盡全力啊!
沒有范文正公的胸襟;沒有林則徐的正直;沒有譚嗣同的英勇,王安石註定只是一個禍亂國家的小人,而非萬民景仰的賢者。
游褒禪山讀後感(二)
《游褒禪山記》中的我後來惆悵不已,未能在體力尚好、條件尚佳的情形下到達更深處,之後雖萬分遺憾卻也無可奈何。生活中的我們有時也常常這樣」後知後覺「,這讓我不由自主地聯想起國小語文課本中《小馬過河》的故事:小馬不知到底是該聽松鼠弟弟的話,過河就會被淹死,還是聽老牛伯伯的話,水很淺,能順利過河?於是回家找媽媽。媽媽巧妙地引導他:自己試一試不久行了嗎?!於是小馬勇敢地抬起腳,在不深不淺中輕輕鬆鬆地過了河。這印證了古時陸遊說的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也許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困難,缺乏的只是我們」更進一步「的探索精神罷了,有些事情也許不像旁人說的那樣可怕,缺乏的只是我們」再試一次「的勇氣罷了,巧妙地聽取意見,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也許,勝利就在不遠處向我們遙遙招手呢!」更進一步「與」退後一步「,有時往往存在著天壤之別。機會對於我們每個人同樣如此。把握好,豁然開朗,錯失了,後悔莫及。
古語也在若有若無中暗示著我們: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等待與猜測,有時不一定就是明智之舉,()我最佩服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就是」行動決定一切「的領軍人物,他從不退縮,從不氣餒,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實踐,在實踐中失敗,卻也在失敗中崛起,他的成功,是由無數次失敗堆砌而成的,他朝著自己奮鬥的目標不斷邁進,他不但」立志「,更是」勵志「,展現了人生中最絢麗的華彩篇章。
游褒禪山讀後感(三)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有一篇遊記,叫《游褒禪山記》。這篇文章我很早以前就讀過,是講作者游褒禪山的所見、所聞、所想。前半部是記錄當地的一些風景和山的來歷,後半段講自己游該山的經歷和感想。這次讀後仍有啟發,尤其是後半段。
前兩天跟一個搞攝影的朋友聊天,聊起他們一行自駕西藏的經歷,聽來有點意思。
十幾年前,國內旅遊還不發達,旅行社很少,也沒那麼多人旅遊。更沒有開西藏旅遊線路。
我這個朋友和另外幾個人湊錢買了三輛舊北京212吉普,經過一番拾掇,基本能跑,一行人準備好行裝自駕上路了。他們從格爾木走青藏公路,一路走走停停,遇山爬山,遇河過河,還算順利,總算安全到達拉薩。那時,走青藏公路進藏比川藏公路路況好點兒。
到達拉薩後經短暫休整,他們驅車前往某地。在返回拉薩的途中,他們要經過一段像汶川地形結構那樣的碎石山路。天已近黑,有人建議第二天天亮再走,也有人執意連夜趕回去。他們最終還是走上了夜路。
山路狹窄,一邊是山石鬆動峭壁,另一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和峽谷里湍急的河流。汽車走在漆黑的山路上,車燈的光線像螢火蟲一般。事後他聽當地人說,那條路經常塌方並山石滑坡,白天也時常有車翻下山澗,夜晚當地人更是不敢開車走這條路。當時,車上除了司機全神貫注地緊握著汽車的方向盤,其他人都處於緊張狀態,大氣不敢出,只想儘快安全到達目的地。
我問他,你作為一個攝影工作者,為什麼不把當時的情況記錄下來,他說:」嗨,哪還顧得上啊!「
我由此想到,做任何事都需要有點獻身精神,攝影工作者也是如此,沒有這種精神,是拍不出好照片的。新華社記者在巴格達,頭頂」飛毛腿「,泰然自若。假如我的這位朋友當時能拿起相機把那段經歷記錄下來,現在看看,一定會覺得非常珍貴,因為他拍到了別人拍不到的東西。
王安石寫道:」古人觀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要想拍到常人所拍不到的東西,除了要有超長的觀察力,還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勞動的忍受更大的痛苦,要去常人去不了的地方。我這個朋友所走的路連當地人都不敢走,別人就更必說了,可堪稱險遠。達到了險遠,沒能有記錄下來,於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落俗了。
讀點古人的東西,還是有收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