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紅色經典觀後感

前一陣子,在以前同學的推薦下,我看了影片《黑太陽731》,這是一部記錄抗日戰爭時期南京大屠殺的電影,記錄下了當時日本軍隊在占領南京後所進行的姦淫、擄掠、燒殺、搶劫等等殘害中國無辜人民的種種罪行。他們喪失人性,肆意虐殺,手段殘忍,令人髮指。

曾經,看過很多的韓日恐怖片,卻從沒有這樣一部更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噴怒。其他最最恐怖的電影在時過境遷後都可以口氣輕鬆地、甚至是開著玩笑地談論,唯獨《黑太陽731》不能。至少是有著人類基本良知的人或者是與那些受難同胞流淌著相同血液華夏子孫是絕對做不到以輕鬆的心態面對它的。

當日軍攻進當時中國的首府——南京時,這群所謂的文明的人,在面對一群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時,他們又做了什麼。就是這群自稱文明的人,他們把南京城化為一片火海,大火經久不滅,濃煙遮蓋天空,空氣中瀰漫著各種燒焦的味道,取代了南京城這座千年古都以往應有的寧靜與平和,是法西斯的戰火讓這座千年古都面目全非。而那些可憐的無辜民眾,則成為了日軍官兵之間互相攀比,甚至以此取樂的消遣,在此時此地,屠殺讓他們搖身一變成為了英雄,我想這絕對僅僅是皇軍的「英雄」。我想絕對沒有一個有人性的士兵會在一座寺廟前用刺刀劃破一個跪地求饒的懷胎婦女,大笑著挑起已成人形的胎兒;絕對沒有一位有人性的軍官像中島今朝吾那樣為試其鎌倉寶刀,親手殺死七名無辜的同胞;也絕對沒有一群真正佛教信徒,會把一個寺廟手無寸鐵的和尚一個一個的殺死在寺廟門前……又有多少像秀英那樣的好姑被那些法西斯的暴徒與爪牙所蹂躪糟蹋,又有多少像小強那樣的孩子一夜之間便成了可憐的孤兒,又有多少幸福美滿的家庭被頃刻便被打破。

到處都是中國百姓的哀鳴,到處都是惶恐的眼神,到處都是殘廢的廢墟和沒有熄滅的戰火,騷亂之後,便是如死一般的寂靜。我在看到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中國人民遭受日本人宰割和侮辱時,心裡無比難受;我在看到日本人殘殺中國人民時噁心的表情時,恨得牙痒痒。無數的屍體被拋在江邊染紅了江水,無數的婦女被玷污後慘遭殺害,無數的家庭家破人亡,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日本人瘋狂的迫害造成的。

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這是永遠不能被13億華夏子孫忘所遺忘的。《黑太陽731》重啟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中國的崛起而貢獻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紅色經典觀後感(二)

今天,黨委組織公司全體黨員剛看了《建黨偉業》巨片,作為預備黨員的我也榮幸參加,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形成一篇觀後感。

201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日子,作為向這重大歷史時刻獻禮的影片,豪華巨製《建黨偉業》從1911年北洋政府成立前夕一直演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兩小時故事脈絡按時間分為三步:袁世凱北洋民國政府,張勳復辟,中國陷入軍閥割據年代;俄國十月革命、中國五四運動,領袖、學生鬥志昂揚演說和浩大遊行;中國共產黨成立前驚心動魄一幕幕。

《建黨偉業》圍繞1921年前後展開,展現了從1911年辛亥革命後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時間內的歷史故事與風雲人物,它以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周恩來等第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為中心,講述了他們在風雨飄搖的時代為國家赴湯蹈火的故事。

一、歷史的拐點

《建黨偉業》選取了中國百年近現代史上的一個爆破點辛亥革命作為影片的開始。自辛亥革命一聲槍響,中國開啟了從傳統到現代艱難轉型的序幕。積貧積弱的中華大地,此時正面對雙重挑戰。第一重挑戰來自外部,自工業革命已降,東西方列強耗時數百年,順利完成了現代化轉型。而沉睡在傳統體制之上的中國錯失現代化轉型的先機,在比較優勢全無的前提下,無力迎戰東西方列強的入侵。

除飽受列強欺辱外,中國還面臨內在的挑戰,即積重難返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讓衰落的中華帝國失去了往昔的從容。對先天不足、後天欠缺準備的中國來說,無論如何「窮則思變」,都將是倉促和混亂的嘗試: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到1917年7月12日張勳復辟失敗,短短六年時間,中國便發生了2次復辟,更換大總統3回,爆發內戰4場。

對處於黑暗和混沌中痛苦摸索的中國人來說,近現代歷史上的短短10年好似看不到曙光的漫漫長夜。內外交困的中國人民生活苦痛,民族危機加劇,各種思想觀念激盪:帝制、君主立憲、共和、德先生、賽先生……

在這一些混亂的表象後,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以常人難及的眼光深刻洞察中國的現實:中國的問題比任何國家都要複雜,因而不能照抄照搬他國理論。不能照抄照搬並不意味著不應以先進理論為指導。在種種主義和思想的實踐破產或胎死腹中之後,蘇維埃革命的成功給求索中的中國革命者以啟示。蘇維埃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更是庶民的勝利。蘇維埃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性和俄國革命的個體性相結合碰撞出來的耀眼火花,也激勵著窮則思變的中國革命人。在找到了全新理論的指導後,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後繼,經過長期的準備和醞釀後,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正式成立。這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拐點,從此之後,中國歷史開啟了風雲際會的新篇章。

二、小節不拘與大事不虛

《建黨偉業》著力展現了從辛亥革命爆發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十年歷史。通過流動的歷史畫卷,意在說明,唯有把握問題實質、藉助正確理論指導的政黨,方能帶領中國爭取國家的獨立,實現民族自強,進而以嶄新的姿態重歸世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舞台。

《建黨偉業》面臨的難題在於,如何在有限的時空範圍內,展現無限寬廣和影響深遠的歷史?從辛亥革命的槍響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短短的十年中,出現了許多的事和許多的人。為了能夠實現還原歷史和構建故事的雙贏,《建黨偉業》的創作團隊採取了小節不拘的創作原則。比如,在辜鴻銘和羅家倫的辯論中,辜鴻銘這樣說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如同數學家的加減乘除,兩千年前是三三得九,現在仍是三三得九,不會三三得八。」這段對話取材自辜鴻銘與伊藤博文之間的論戰。這種失事求似的挪移,反而增強了《建黨偉業》的層次感。此外,《建黨偉業》也沒有刻意迴避兒女情長,蔡鍔和小鳳仙的離別,毛澤東和楊開慧的相識、相知和相戀,都拍得動人心弦。

與小節不拘的創作方式相映成趣的是大事不虛,為了客觀還原歷史,《建黨偉業》不僅在歷史事件上盡力做到了實事求是,在人物刻畫上也力求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比如,為了稱帝而與日本簽署二十一條密約的袁世凱,也並非一味賣國求榮;在各種思想交匯的北大,辜鴻銘的觀點也並非全然歪理邪說,其維護傳統文化的觀點自有其可取之處(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顯得不合時宜);胡適的實用主義也並非毫無道理(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成其為勢力)。

這種小節不拘、大事不虛的創作方式,以具體的歷史脈絡為骨,以歷史事件為肉,以演員的表演為神,在神骨肉兼具的前提下,使建黨偉業的歷史畫卷氣韻生動起來,在保證藝術性的同時,增加了影片的觀賞性。

三、一點啟示

偉大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能夠應對巨大挑戰的文明,才能獲得前進,反之,文明就會停滯或者流產。()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十年,是中國現代化進程面臨巨大挑戰的十年。在面臨巨大挑戰的前提下,各種理論、學說以及實踐行動的先後失敗,無不說明這些理論、學說和行動無法帶領中國人完成國家獨立、民族富強的偉業。相反,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帶領中國走出歷史的困局,開創中國特色的現代文明。

但湯因比也曾言:「對一次挑戰做出了成功應戰的創造性的少數人,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經過一種精神上的重生,使自己有資格應對下一次、再一次的挑戰?」縱觀歷史,任何一種文明模式的發展過程,都是一場成就與問題的拔河比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中國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並且初步實現了百年前的夢想。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刻意迴避存在的問題,而應真誠面對。真正的、可持續的成功,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為「與時俱進」賦予更為深刻和可操作的內涵。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建黨偉業》的橫空出世有雙重意義。第一重意義是讓我們重溫那段驚天動地的歷史,了解中國百年的辛酸和苦難史,讓所有的中國人加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新天地,進而奮發有為,通過個人的努力推動國家和社會的進步。第二重意義在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共產黨人以革命大無畏精神成功應對各種挑戰,這是新中國得以建立、發展和壯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和平崛起的年代,機遇和挑戰並存,我們更有必要重歸建黨的源頭,找到這源頭的火種,並賦予其新時代的意義,帶領中國從勝利走向勝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