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甲午甲午有感(一)
120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覆沒,開始了中國近代喪權辱國的屈辱歷史。伴隨著這支艦隊的沉戟折沙,泱泱大國自此瓜分都剖,山河破碎,教訓何其慘痛!而如今,又是農曆甲午年,這段屈辱歷史不應被我們所遺忘,而應成為心中那時刻敲響的警鐘,告誡我們「落後就要挨打,弱國必無外交」。軍隊作為國家經濟發展與民族安定團結的保障,其強弱與否決定著一個國家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話語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世界舞台上逐步樹立起的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離不開軍隊的支持,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是需要「強軍夢」提供有力保障。國防生作軍隊的後備幹部,需要以實際行動來回響習總書記「復興中華」的偉大號召,以「強軍夢」促「中國夢」,以「中國夢」的來實現人生的升華。
打仗硬碰硬,訓練實打實
訓練開虛花,打仗嘗苦果。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的戰敗原因固然很多,但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訓練不實,弄虛作假。軍事訓練不實,是對國家和民族安危的極大不負責任。和平年代,我們只有依靠平時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加強訓練,才能在戰時從容不慌的應對敵人的攻擊。國防生作為後備軍官,畢業後進入部隊往往會走向基層帶兵崗位。往小的方面看,國防生軍官組訓施訓能力會直接影響到所在排、連的訓練水平;往大的方面看,國防生集體整體組訓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全軍戰鬥力的高低。由此,我們在日常訓練中,要懷著肩負祖國安危、民族復興的高度責任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高標準、嚴要求的完成各項訓練任務,對自己負責,更是對祖國負責。
作風就是戰鬥力,作風就是凝聚力
晚晴的洋務運動為什麼一敗塗地?除了改革理念,外敵入侵等原因外,還有改革的領導缺乏猛藥去苛、重典治亂的決心,缺少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作風雖然無形,但影響力無處不在。放在我們國防生模擬營里,這個命題同樣成立。作風正,則全營上下學習訓練熱情漲;作風差,則全營上下內務思想紀律散;加強作風建設,應成為模擬營營連排日常工作的重點,各單位部門都要重視起來。加強作風建設要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的點滴做起。作為骨幹,在面對同級兄弟,甚至是高年級學長時,我們不要做老好人,不要有毫無原則的退讓與妥協,這樣會影響到整個國防生集體的作風養成與建設。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一個優秀上進的集體是絕對不可能依靠人情來維繫,需要的是鐵一般的紀律與制度 。對事不對人,立足小事,加強作風建設,才能以作風促訓風、學風、考風,才能將模擬建設設成有凝聚力的優秀的集體。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於作為後備軍官的我們國防生?我們要以時不我待的危機感,以獻身國防的使命感,以保家衛國的主人翁意識,以重拾山河看今朝的氣魄,去完成我們的學習、訓練、生活,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彰顯自己的人生價值!
觀《甲午甲午》有感(二)
「人心齊,泰山移」。古人留下了很多這樣的訓誡,意在教導我們要團結起來,共同發展,振興華夏,弘揚國威。漢武帝時有「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的霸氣,然今日為何出現「甲午戰,炎黃亂」的慘劇?我泱泱大國,竟被彈丸小國屢屢所侵?
觀看了《甲午 甲午》後,我明白了很多……
從我國自己來說,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以李鴻章為首的大儒們堅守自己所謂「仁禮」的思想防線,認為只要自己不主動出擊,日軍便不會侵犯。以為道義能勝過武力?以為正義能阻擋鐵船?以為坐在宮中侃侃「之乎者也」禦敵於國土之外?幼稚!
第二、制度落後,體系粗糙。面對日軍強勢來襲,清廷仍不肯改變自己充滿腐爛氣息的制度。基層的信息不能及時上傳,上級的命令不能及時下達,這是垂直詬病。海陸兩軍各自為政,互不溝通,竟使所謂的「亞洲第一艦隊」——北洋水師絕歌於威海衛港!多少忠肝義膽的海軍將士在自己人的炮火中或自盡,或投海,就這樣被腐朽的制度活活害死!
第三、官吏貪污腐敗。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大清官僚中,奢華成風,揮霍成俗。在戍邊將士彈盡糧絕,衣不蔽體的時候,這些皇親國戚們在宮中歌舞昇平,品著山珍海味,談笑風生……你們吃的是將士們的心血,喝的是老百姓的骨髓!慈禧你可知道,你祝自己生日快樂的時候,日軍已經大張旗鼓地登上了山東的港灣,向旅順伸出了索命的魔掌?悲哉!
第四、任親唯故。平壤一戰,擁有數萬精兵的清軍竟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究其原因主要是統治層為爭權奪勢,搶奪主帥人選,在拖了半個月後竟選出一個膽小鬼。前線稍稍失利,主帥居然棄城逃跑,真為天下人恥笑!
第五、沉醉鴉片。鴉片戰爭後,統治者與普通民眾非但沒有覺醒,反而若無其事地躺在炕上吸食鴉片,國人身體素質一落千丈,大量白銀流出國外。
第六、統治階級的軟弱。「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真的無心再作評論,面對扶不起的阿斗,縱使大清將士全部血洗疆場又能怎樣?在日軍糧草告急,無力再戰的轉折性時刻,清政府非但沒有趁勢反撲,反而委曲求全,貪生怕死,割地賠款,但求一和!兔子急了都會咬人,這些高官平時欺壓百姓慣了,在真正的強敵面前立刻暴露了軟弱的本性。泱泱華夏要你們來統治何用?
反觀日本,在美軍入侵後便奮發圖強,積極學習和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大興教育——真正做到了「鄉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從天皇到平民,國人素質得到大幅提高,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全都在為國家之富強節衣縮食,積極籌備,互相鼓勵,大興軍工。面對這樣的一個對手,清廷怎能不敗?
國者,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兩百年前的歷史是否還會重演,不單單靠你、靠我所能決定,靠的是從上到下能否相互信任,能否團結一心!逝者安息,生者長存,願深埋海底的數萬忠魂能看到一個大國的崛起,一個名族的振興!
觀《甲午甲午》有感(三)
看完《甲午!甲午!》這部紀錄片後,一幕幕令人動容的畫面、一句句扣人心弦的話、一段段不堪的往事,讓我們再一次回顧了甲午大海戰,再一次回首了那段不堪的歷史,讓我們再次感受那個時代的恥辱,給我們敲響了「勿忘國恥」的警鐘,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的事實。
一、昔日的大清朝
當年在李鴻章急力上書,推薦政府建立船政學堂,學堂成立後,由洋人授課講學,鄧世昌等一批學生,帶著強國之夢,進入學堂。之後進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同樣有一批日本留學生,帶著同樣的強國志。但是,當時的光緒皇帝立志變法強國,可慈禧才是正真的統治者,而當時的日本卻加速進行「明治維新」。這些表現的是中日兩國統治者所表現出來的不同,也是由此看出,當時中國統治者是多麼的腐朽。最終,在日本的堅船利炮之下,外向厲害的大清艦隊,不堪一擊,更是沒有鬥志的逃跑。
二、大戰的失敗
花費大量資金建立的艦隊,為什麼在小小日本的攻擊下,敗得如此之慘?為什麼日本敢於來挑戰?第一,當時大量的軍用費用,被挪用來建造頤和園,官場貪污腐敗,致使建立起來的艦隊,一日不如一日,最終連打仗用的經費都沒有,打仗的彈藥都拿不出來;()第二,戰前準備不足,對可能發生的戰爭沒有預見性,直到戰爭開始了,才開始想到要準備彈藥,而作戰用的戰船,卻還在為慈禧太后運送新鮮的水果;第三,軍隊紀律的鬆散,日本見到我們艦隊上晾曬著衣物,由此斷定軍隊鬆散,更堅定了他們作戰的信念和打贏的信心;第四,避戰求和的心態,戰事並不是沒有轉機,只是統治者放棄了,他們不敢戰,只為守護他們那一點的安逸。
三、感受和教訓
一是落後就要挨打。當時的大清朝處在一個封閉狀態,自以為自己的強大,不顧世界的發展,一味的固步自封,一味的想過安逸的生活,沒有一個前進的思想,只能落得「挨打」的後果。
二是我們要吸取教訓,加強作風整改,確保軍隊作風正派,官兵思想積極向上,素質能力不斷提高,軍隊要有軍隊的樣子,軍隊作戰能力進一步提升。
三是我們要發展我們的經濟,民富則國強,加強國防建設,強軍則興國,搞好文化建設,團結統一,一致對外,只有團結一致的中華民族才是那個強敵都不敢輕視的中國。
四是毛主席說過,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學習戰爭,有必要通過一場可控的戰爭來推動軍隊乃至更高層次的改革。
近期,釣魚島爭端右起,但是我們已經不是100多年前的腐朽沒落的中國,可以直起腰板堅決扞衛我們領土的主權。我們一直堅持剛柔並濟的外交政策充分體現了一個大國的風度和情操,愛好和平,但是我們並不畏懼戰爭,如果必須通過戰爭獲得和平和尊嚴,新時代的我們一樣會用生命來保衛我們的祖國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