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因為虛化而矗立起來的實在,已經矗立了四千五百年。當古希臘理性的眼光發現了人類最古老的人工遺蹟,它為什麼存在,它怎樣如此厚重地處理起來,就成了人類兩千年來的歷史謎題。
在人背肩扛的遙遠年代,它能以數十萬粒以噸為重量單位的巨石,直接觸摸一百四十八米的藍天。那如同紐約帝國大夏的高度,它在接近赤道的位置,披風瀝雨四千五百年之久,依然不肯萎縮自己巍峨的身影,就在於它選擇了最穩定的支撐。它為自己的宏闊與壯觀提供了最合適的結構。
它在人類生活中無孔不入地矗立,不是在尼羅河畔,而是在我們所有的社會生活結構的領域中。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在世界最繁忙機場中排名第二,每天起降航班超過一千四百次。2012年7月21日,它遭遇了一場六十年不遇的大暴雨。路面淹沒,輕軌癱瘓,車輛熄火,全天取消航班五百七十一架次,延誤航班七百零一架次,近八萬人滯留機場。
二十九歲的外企員工王璐,家住離機場十幾公里的望京。大雨當天他早早回家,在微博上目睹了首都機場的窘境。二十二點三十二分,他向自己所在的城市發出了一條不到一百字試探性號召。望京有沒有願意義務去機場接被困兄弟姐妹的。一個小時內,這條微博被轉發一萬零九百五十次,兩小時後,二十多輛車組成的車隊到達機場時,已經壯大成一百輛車的隊伍,在天亮以前的六個小時,在暴雨如注的北京,三百餘輛打著雙閃的越野車,帶著五百多名從未謀面的陌生人,坐上了從機場到亦莊、到王府井、到公主墳、到回龍觀,到北京二環、三環、四環的方舟。
人類社會從來不缺少善良的願望,只不過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難以因為具體的動機而匯聚。
這種行為並不是由網際網路啟發的,而是因為我們就是那種社交性人群。我們關心他人,網際網路確實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手段。能直接地理解同情他人並感同身受。
當信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它所攜帶的信息的能量,就能夠具有這樣一種非常神奇的力量,可以凝聚共識啊,可以煥發情感啊,能夠形成一種強大的社會動員力量。
網際網路讓這些已經存在著碎片般散落的點滴美好,瞬間匯聚出灼熱的社會能量。2012年7月21日的雙閃車隊,那迷濛的燈光許久都沒有消失,它豐富了人類現代都市的夜空,豐滿了一個城市的精神積澱。雨過天晴,太陽升起,但深夜閃爍的車燈,依舊持久地照耀著這座城市。從盛夏一直到深秋,都沒有消散它的溫度,也沒有褪去它那撫慰人心的力量。
這些組織可以是臨時組建的,低成本。你不需要為了完成新任務,去提前組建一個群體。當你看到人們聚集起來,共同做事的時候,在沒有正式的上司的情況下,很容易想像所有的舊規則就會崩潰,新的規則將替代它們。
那個叫菲特的颱風,捲起相當於六十八個西湖的雨水,在兩天內傾倒在同一個國家南部,方圓只有一千五百平方米公里的餘姚。儘管它與首都機場那場暴雨,造成的災難的強度和後果有所不同,但因為相似的時代條件,它也獲得了相應的新時代能夠給它的一呼百應。幅員千里的八方與它結下患難之交。
我是寧波來的志願者,永康的,氣墊船廠家的,司機也是臨時拼湊的。
幾個臨時湊在一起的志願者,通過微信接收到一條信息,有兩個家庭急要食品、水和奶粉,兩個多小時涉水行進。兩個家庭獲得了三天的給養。一線的志願者不斷地接收到一個名叫「卓明救援平台」提供的信息,平台的負責人在千里之外的北京。
北京大學醫院的牙科醫生郝南,業餘時間創建的救援平台上有遍布全國各地的兩千多名志願者網友。「菲特」颱風民間救援群,為餘姚每一份關切之間,劃上最短距離的直線。
江蘇無錫的女孩安琪通過網路會議了解到前方誌願者心理上有安全保障的需求,在與一家保險公司負責人聯繫後,這家保險公司同意義務為前方一千多名救援志願者提供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在上海工作的餘姚人瀋吉利激活了自己所有的社交圈,餘姚中學校友群、單身群。來自上海、杭州、寧波還有餘姚的五百名志願者,僅用兩天時間,就在上海和餘姚之間搭建起了一條從籌集、運送,到接收、發放的完整通道。
當關注的眼睛還在北京、昆明、西安、瀋陽,關注的念頭就已經傳送成等待閱讀的微信的紅點,變成未讀郵件的黑色提醒線,變成微博里轉發評論,變成手機裡收取新信息的滴滴聲。
網路技術導致溝通出現徹底的轉變,每個人可以與誰溝通也有所變化。因此,溝通的轉變和對網路的需求共同創造了一種新的社會結構。
一位身患癌症的單身母親,在彌留之際留下了一個遺願,希望她在網上賴以為生的網店「魔豆寶寶小屋」,不要因為她的去世而關掉,那是她留給女兒的禮物——一個母親留給六歲的女兒未來生存的保障。2006年4月18日,在目送六歲的女兒前往幼稚園的路上後,年輕的媽媽離開了這個世界。於是,新時代創造的童話開始了。杭州、成都、西安,來自全國各地的魔豆媽媽開始續寫魔豆傳奇。到今天,這個由陌生人打點的網上店鋪,已經存在了整整八年,從未打烊。在這八年里,那些通過網路聚合、交替、值班,義務經營的母親們,有的正在加入,有的因為種種原因而離開了,但它的隊伍從來沒有縮小。這是沒有特別組織者的八年,這是沒有特定主人的八年,這是義務的八年,這是連綿的八年,這是還可以期待無數個八年的八年。八年的歲月過去,螢屏、鍵盤和光纜,在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的版圖上,完成了這連綿不絕的接力。
網際網路產生了互相感召的力量。將無數同樣擁有關懷之情的人形成了強大的自組織力量,是一種充分可持續的力量。人類以一種全新的組織、連線方式化合出無數鑽石般的群體行動。
群體具備個人所不具備的性質,而究其原因,則在於我們組織個體的方式,使得群體優於個體。想一想碳元素,把碳原子以某種方式連線,你將得到鉛筆中軟而黑的石墨。如果以另一種方式連線碳原子,則將得到堅硬而清澈的鑽石。
這種匯聚了的善的能量,是新時代賦予整個人類的一份財富。所有的信息都能以我們看不見的面貌,以我們經驗不能體驗的速度,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時代動力。
我們都有夢想、希望和想像。然而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做夢,我們只是行動起來,但是如果沒有教育,憑夢想這些女孩只能走這麼遠。
1998年,14歲的休·埃文斯在從澳大利亞前往菲律賓的旅行中,寄宿在馬尼拉貧民區家庭,從此認識到人類出生決定命運帶來的不公正。當這個男孩開始長大成人,他開始創立基金,制定國際扶貧基金,目標是讓全球公民在2030年前結束極端貧困。
目前全世界仍然有多達五千七百萬兒童不能獲得基礎教育。在這個豐裕的時代,這是不可接受的。還有每3.9秒就有一名兒童死亡。而通過簡單的免疫,就可以防止這樣的悲劇發生。在這個繁華盛世,這種情況是不合理的。
埃文斯萌生這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不是因為他出身、教育、錢財、智商,而是因為他出生在網際網路時代。
設在澳大利亞的慈善網路平台,改變了以往的慈善模式,以積分的形式,動員全世界不同膚色、不同語言,有著相同夢想的人們。三年時間,遍布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美國、加拿大、哥倫比亞、南非、巴基斯坦、印度等世界各地的二十七萬五仟人參與到世界扶貧計畫。為全球超過四萬名極端貧困的青少年提供了教育機會。
澳大利亞政府因此決定,三年後將全球貧困人口援助金額64.5億美元提高到107.5億美元。
我們將強調某些政策和目標,並通過公眾運動的力量,去影響商業界與政府採取合理的行動。我們的志願者現在遍布全球,因為人們都想通過自身組織努力參與各種活動,這確實讓人激動。因為我們相信這是全球性的運動。全球公民是無疆界的。
在過去的歷史上,人類以金字塔的形式把所有人的善意匯聚起來,形成特定的組織實施救助。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可以以地球為平台,以人類為範圍,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獲得與過去世界級慈善組織相媲美的道德力量。
只要有共同意願,無限的碎片就瞬間產生效能,產生讓整個人類自我敬仰的力量,人類互相鼓舞創造美好人生的念頭,在網際網路時代,變得像投下一枚硬幣那麼簡單。
「硬幣」是網路上一次「快閃」活動的暗號。在西班牙,一個只有十幾萬人口的小城,當一個小女孩向街頭藝人禮帽中投下一枚硬幣後,奇蹟發生了,一百位手持各種樂器的居民,從不同方向瞬間圍攏過來,創造了一次莊嚴的精神聚會。
在過去的時代,人類一直嚮往也創造著激動人心的盛大節日,但是那是傳統才能匯聚出的每年一度的狂歡節。那是舉世界之力才能呈現的四年一度的奧運會。那是傾國家之力才能組織的五年、十年一次的閱兵式。之所以舉世矚目,是因為需要耗費巨大的組織資源。這個小鎮,投下的一枚硬幣,映射著一個新的時代,這一百人的交響,映射著人類是地球村的縮影。這是人類未來精神生活組織的常態形式嗎?
在工業時代,無論是何種政治制度,每個國家都面臨著政府機構人員膨脹、行政層級自我繁育的難題,即便被譽為現代政治發端之地的英倫三島,也曾發生過極其諷刺的一幕。
英國電視劇 《是 大臣》
我們這個部里現在有多少人?
我們這個部嘛,我們很小。
小,多小?
嗯,不知道。
兩千人?三千人?
大概有兩萬三千人吧。
有兩萬三千人?都在我們行政事務部嗎?這兩萬三千人就是為了管理別的行政管理人員嗎?
嗯。
我們做個時間工作統計,看看能去掉誰。
這個統計我們去年做過,大臣。
怎麼樣?
統計下來我們還要添五百人。
人類社會的公共組織在它運行過程中,有自身繁育的充沛動力,各個層級不光會追逐層級的獨特利益,而且還會膨脹層級本身。英國學者帕金森,充分地觀察了這一現象。他的表述被學界命名為「帕金森定律」。美國聯邦政府成立最初只有三個部,每個部當時只有幾名雇員,而如今美國聯邦政府,有十五個行政部以及幾十個直屬機構,約有二百七十萬雇員。美國總統在二十一世界的國會演講中,依然在表達著這莫名其妙和無可奈何。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例子。現在淡水湖中的三文魚是由內務部負責管理的,但是如果魚游進了海水中,就歸商務部管了;要是這些魚被熏制好了,事情恐怕就更複雜了。
在過去,採用的全部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在那個時代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如果信息不流通,自上而下溝通是最好的方式。
在曾經的漫長歲月,人類社會結構的層層疊疊中,大量的信息既在損耗也被扭曲,網際網路穿透了社會堅厚的岩層,使所有相鄰或相距遙遠的層級,彼此面對。身份、財富、地域,都不再是傳播的權利或枷鎖。每個人的傳播能量已經穿破層級壁壘,開始頂層和底層的直接交流。
歐巴馬2006年底宣布參加總統競選時,直接面對無數的底層民眾。競選團隊利用網際網路等社交工具,展開宣傳攻勢。社交媒體上的主頁,視頻網站中的視頻,電子郵件的傳送,競選網站的回覆,時時擴散著這位競選人的聲音和動態。那些曾經難以捕捉的贊成、反對、猶豫,更成為團隊調整策略清晰的依據。
網際網路調動起的底層民眾的熱情和意願,化為創紀錄的捐款數字和志願者規模。網友用千萬人的照片,組成的歐巴馬頭像大行其道。女網友製作的《我暗戀上歐巴馬》大領風騷。眾人用競選標誌設計的百款圖案風靡網路。來自網路的創造者們推擁著美國第一位非洲裔總統候選人順利入主白宮。
這位總統深知技術的力量,人們必須聯合起來。令人激動的是,在過去的五到七年,多虧了這些技術工具,我們見證了這種合作的爆炸式增長。
宣稱讓網際網路穿透白宮和民眾之間的高牆的歐巴馬,組建了向總統直接負責的白宮數字戰略辦公室,任命首席網路官。白宮網站專欄去匯聚的民眾詢問交由專員答覆。網路調查總結出的共同問題,向議員們展示。政策實施之前分析民眾關心的重點。
實際上,所有的重要國家,在每日涌動著新能量的新時代面前,都在被迫或者自願地採取著新行為。中國有超過五萬個gov.cn各級政府網站,各級部門微博擁有億萬冬粉。英國政府明確規定,各政府部門,都應該在主要社交網上擁有帳號,每天發布兩條至十條信息。韓國政府將自己的政府網站命名為「電子政府」,訪問者可以通過訂閱e-mail,以電子方式,獲取政府發布的各類檔案。
如今所有龐大和登記明確的體系,都在衰退,相反,在水平網路中,人們可以相連、分離、相聚、分散,整個社會和政治組織的形式都在變化。我們曾經談論過後工業社會,「後」意味著我們並不明白。
人類社會一經誕生,就有金字塔一般由層級堆壘起來的醒目中心。在網際網路時代,金字塔塔頂上的那塊石頭,已經可以輕鬆觸摸它基座最深處的那一粒岩石,無論在哪一個位置上一塊石頭,都擁有了新時代的上帝之手。
微信,五億;新浪微博,五億;QQ,八億;臉譜,十二億。這些驚人的不斷成長的數字田野里,瞬間崛起的不是數字,而是數字背後的聲音和人。
2013年1月1日,公安部頒布新規,闖黃燈要被扣六分。這是超過一億私車擁有量,超過兩億機動車駕駛人的國度的黃燈。新規實施的早高峰剛過,網路上就開始浪潮般湧出關於黃燈的悲喜劇。那天,帶有「黃燈」標籤的微博,始終排在熱門搜尋首位。新浪微博僅1月1日一天,有關黃燈的微博多達近十萬條。網友在微博上傳的因黃燈急停發生追尾事故有一百多起。網路產生的力量,讓這一天有關黃燈的故事,成為全中國人的共同話題。
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沒有任何媒介能夠讓任何人,在比自己能夠聚集的人群更大的範圍內發表自己的看法。而現在突然在網際網路、維基、微博或者其他任何服務,你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數百人,數千人,甚至數百人都能看到,這帶來的效果就是破壞傳統媒介成為唯一一個公開表達觀點的媒介。
馬路上司機們的親身體驗和感知在微博上發散著,在論壇里碰撞著,在微信中流淌著。網際網路匯聚的聲音瞬間吸引了舉國上下的注意力,也迅速從街頭路口匯聚到國家決策層。1月6日,新通知下發,對目前違反黃燈信號的以教育警示為主,暫不予以處罰。從新規出台到下發通知修訂,僅僅相隔五天。
網際網路實際上是把人與人聯結在一起了,另外一個是把人與信息聯結在一起了。因為這兩個聯結實際上大大提升了我們講的那個信息的一個傳播的效率,創造了效率。
工業時代,通過組織的方式和公約的形式,形成公共意志。公約形式就意味著註定有一小部分社會成員被公共意志所忽略,他們扞衛被忽略的權利的組織意願,始終存在著。
十九世紀末,工人們採用原始抗議手段和組織方式,與強大的資本對抗。隨著運動的深入,工人領袖們意識到聯合行動的意義,工會組織成立。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工會會員達到五百萬人。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抗爭,直到1935年,美國《國家勞工關係法》出台。工會得到法律認可,勞工才獲得了與資方平等對話的權利。
不斷被忽略的力量組織起來,構造成了公共組織形態和社會自組織形態的有機體。人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組織常態中。網際網路時代,傳統常態的經驗和結構已不能容納網際網路組織起來的社會能量。信息傳播技術,創造了絕對的少數也不能被忽略的可能。每一個聲音都面對著世界,每一滴水珠都等同於大海。
人人都有自己的聲音,即使你是矮窮挫,委身於地下室,香蕉皮等垃圾蓋滿地板,你卻和那些坐在游泳池裡的高富帥有著同樣的聲音。只要你能上得了網。
你可以說它賦予了個人更多的權力。它給人一個發聲的機會。許多人,婦女、兒童、老人,之前是沒有自己的聲音的,現在這麼多人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了。你可以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權力分散的狀況,群體智慧,或者推特,或者資訊,各種形式和種類。所以很多人現在參與到了決策之中。
2008年4月18日,韓國總統李明博,簽署《恢復進口美國牛肉協定》。出乎整個韓國政界的預料,在年進口額超過四千億美元的韓國,這筆涉及不足十億美元的貿易決策,卻掀起了韓國政治史上最為迅猛和劇烈的抗議潮。兩個月的時間裡,先後有近百萬民眾抗議遊行。迫使內閣集體遞交辭呈,總統公開向民眾道歉。大學二年級女生朴志源意外成了這場席捲韓國風潮中的明星。因為正是她首先發出的帖子,將千家萬戶擁有同樣想法的人們召喚出來。
如果真的那麼擔心的話,不如走出去。我的親身感受是,和我一樣感受的人,偶然之下聚集在一起,是一瞬間發生的事情,並不是我計畫好的。
在此之前,美國牛肉可能攜帶狂牛症的傳言已經在網路上流行。在一些追星網站的論壇上,並不具備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一群中學生,才是這個發酵和醞釀中的主力。由他們而起,在網路上匯聚的反對者簽名高達一百三十萬人。夢想成為電影導演的朴志源,不過是在這堆柴薪前劃了一根火柴。
網際網路不論身份,不看年齡,甚至法律權利也不再是政治生活的邊界。這個從中學生的意願發端的事件,在兩個月的時間,匯聚了整個國家的注意力,裹挾了整個社會,甚至全世界新聞都圍繞著它沸騰。
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人們開始重新連線,在寬闊的世界裡,與更多各種各樣的人們相連,受其影響就會改變想法,想法改變就會改變行為。
普通人成為網際網路的渠道,成為自我和重要的歷史行動者。
既有的社會建構,包括國家、政府,傾聽網際網路時代新事物的聲音,已經為時不短。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政府能夠絕對地置身事外。了解、容納、運用、融入,那些相聚遙遠的每一個你我他,與組織核心的關係和距離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遙遠。那些面貌不曾改變的殿堂、樓閣,或多或少它的內涵都因此不同。
不過,新時代介入社會組織的能量過於強大,所有的適應,都依然在不適應的過程中。
2011年7月,占領華爾街和平示威迅速在全球金融中心華爾街捲起,如海嘯般刮過美國一百二十個城市和世界四塊大陸。蝴蝶翅膀的震動和一場風暴的關係,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測,也不可思議。
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而突然就出現了抗議和暴力活動,這些都是不可預知的。
網際網路讓那些以前沒有發言權的人發聲,但是你怎麼知道,你怎麼知道那些聲音是仇恨的聲音還是團結協作的聲音,是敵對的聲音還是進步的聲音?所以不能簡單地由科技聯想到價值。這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我並不認為網際網路是什麼萬靈藥或烏托邦,我認為網際網路會導致更多前所未有的問題。下個世紀,網際網路還會導致更多新問題。
今天,與突發事件相關的信息傳播規則,以統計學的方式闡釋出來。一般突發事件發生後,兩個小時內,網上就會出現文字或視頻;六小時左右,就可能被多家網站轉載;二十四小時左右,網上跟帖就會達到高潮。但是人類社會中無論怎樣的社會制度,從來沒有為二十四小時內建立起國家民情應急機制,創造一個匹配新時代的組織能量和平衡協調的反應能力,成為重大命題。
整個人類因為文明的差異,在基本政治制度的選擇上並沒有達成共識,但是無論怎樣的文化傳承,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在同一個事物、同一個組織機構面前,找到了共同的語言,那就是工業時代催生的現代教育制度。
直到十七、十八世紀的德國,才開始萌發了與工業化組織形式相適應的教育制度。三百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的德國,為了強化統治和軍事實力,試圖通過教育,造就忠誠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士兵。他們把學校管理權由教會轉到國家手中。1810年洪堡大學正式開辦,並得到國王的支持,這是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1830年,福祿貝爾在英國弗蘭登堡招收了一批兒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學齡前兒童教育組織,並命名為「幼稚園」。1871年後,德國的學校教育逐步系統化和國家化,頒布強制教育法令,將六至十四歲八年初等教育定為強迫義務教育階段。散亂無章的幾百個諸侯國的德意志,在短時間內,聚合成一個巨大的工業化機器,直至掃蕩西歐。普法大戰結束後,德國元帥毛奇將軍說,德國的勝利早就在國小教師的講台上奠定了。
歷經三百多年推行完善,學校教育已經成為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活動。全球有六分之一約十億人口每天被框定在學校組織中。整個人類幾乎建立了同一個教育體系。()不僅僅是知識傳承的流程,那是規定了幾乎每一個人生命節奏的人生流程。教育是人類組織化過程當中最具有自我成就感的一部分。它是人類在精神和物質雙重世界的重要安慰。這個堪稱聖潔的金字塔,已經開始面對新時代、新能量、新模式的衝擊。
在故鄉孟加拉國還有上代遠親的美國公民沙爾曼·可汗擁有美國痲省理工和哈佛兩所大學的碩士學位。2004年,為了給表弟、表妹輔導數學,他將自己製作的一個教學視頻放在了YouTube網站上,沒想到一下子竟然擁有了數十萬觀眾。2009年秋天,可汗做了一個決定,把視頻教育當成自己的未來事業,辭職成立可汗學院。
世界上最有錢的人的孩子也在使用它。蒙古的孤女也在使用。他們用的是同一種資源。結果是我們在三年的時間,擁有了一億用戶。這成為了一件很大的事情,當我在雜誌里讀到這些的時候。我想,天啊,居然會這樣。不過它就是發生了。
可汗並沒有擁有大筆的遺產和資金,也沒有擁有史丹福大學的土地,但他擁有了一個了不起的手段,就是網際網路。因此,他創造人類教育史上不可嚮往的一個傳奇。如今,可汗學院教學視頻已經有五千多個,翻譯成了西班牙語、法語、俄語、漢語等十餘種語言,涵蓋了從幼兒到高中的所有教學科目。
曾同在史丹福大學擔任教授的吳恩達和達芙妮·科勒創建的名叫Cousera的線上教育平台,目前已經擁有七百七十萬遍布世界各地的註冊用戶,包括痲省理工大學、哈佛大學和中國清華大學在內的全世界一百多家知名高校。在這個平台上,開設了優質的視頻課堂。他們的共同願景是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地點,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我認為這些技術的到來為全世界所有人接受一種良好教育的機會。
大型開放式網路課程讓我們可以通過線上交流在一堂課中與二萬甚至五萬人交流,有人說這是大學的終結。不,這是大學的擴張。所有的人都覺得大學就是指哈佛或伯克利這樣的地方,不,大學在不同水平上存在未來大學需要有固定的地點嗎?
未來大學要有固定的地點嗎?看看如今的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我們不需要把它搬進各種各樣的建築中,只要有網路就會有圖書館,無論在什麼地方。
曾經孕育了網際網路的教育制度,受到網路本身組織能量的衝擊,整個世界會變成一個沒有邊界的學校嗎?理論上,一門課程,將來在世界上只需要一個老師,一等於無限,地球上的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那將是矗立了四千五百年的金字塔,能夠目睹的這個星球上最動人的一幕。每一個人都可以站在大地,分享這個世界,並觸摸天空。
當人類的精神成長過程被重組,與奇觀相伴而來的是所有擁有母校的人們是否都可能產生讓我們精神緊張的感念。那個因為遠離世俗功利,因此總是儲存著我們美好回憶的地方;那個因為身在成長中的朦朧,因此總是友情似水又不由分說地規定了我們生命的節律的地方;那些曾經屬於每一個人幼稚園里的青梅竹馬,屬於每個人國小、中學的兩小無猜,屬於每一個人大學校園裡林蔭樹下的戀情又將會在哪裡?
網際網路時代解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