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高高掛觀後感(一)
說得直觀一點,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近代社會極度黑暗面,讓我這個90後,感知到了時代變遷給每一代人帶來的苦與甜。
女人,在那個年代,完全沒有地位,自己的幸福完全掌握在男人手上,一個妻妾成群的男人,在當代仍然備受尊重,人人仰視。同時也能輕易地操縱一個女人的命運。
封建社會的權利,壓制,相比現在的生活,不知道會好到哪裡去,現在的我們自由,民主,人權沒有受到過多的剝奪,一切都還是相對的理想化,可為什麼當今的我們依然活得不快樂呢?
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有更寬廣的視野,有更好的連線世界的方式,也正因如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顯得那麼的急躁,那麼的不願等待,無不渴望一步登天。
但是究其個人,真正是這個世界變壞了嗎?還是說從來都沒有好過呢?
有的人,想做一顆不起眼的小草,有的人則想做一顆大樹。做小草的人,生活得不奢求,給自己一個不高的要求,經濟上能有富餘,過上和家人簡單幸福的生活。那想要做大樹的人,則不斷地拔高自己的要求,有的時候目前的能力無法支撐起來,就會摔下來,這一類人活得非常痛苦,因為是自己的慾念太多,捨得捨得,便是其中的道理。
大紅燈籠高高掛觀後感(二)
還是按照小學生時代的模式——看完規定的電影後再按照規定形式寫觀後感,我也要寫觀後感,因為剛剛看完《大紅燈籠高高掛》,雖然這樣未免過於迂腐呆板,但都是讀了十幾年的書的人了,我是說在應試教育下深造了這麼久,人也硬化了,從幼稚園就開始努力培養出來的優良傳統習慣就如同染上了愛滋病,治得了嗎?
再說了現在還沒走出學校這圈子呢?想怎麼樣?創新,打破常規——難道你還能在沒看電影前就先寫觀後感!那是你幹的事嗎?那是編劇組的活兒。
說正題,沒被編劇組改編之前的這電影是小說,蘇童的《妻妾成群》,詳細內容就過於煩瑣,沒法講述,大致情況就是一個男人和一群勾心鬥角的女人爭風吃醋的故事,不設計政治,和經濟無多大關聯,沒有風花雪夜或者生死離別的愛情,沒有正義和邪惡,是非難辯……
小說具體應該就這些了吧!當然,我相信誰也看不明白,問題是如果描寫具體到大家都看懂了,那我就是蘇童了。不過根據上面那些看不懂的東西,在按照國小學過的『擴句』手法,我想應該八九不離十的就是這個譜了。
〈大紅燈籠高高掛〉,只能這麼說,我是以巨大的耐力加恆心看完的,其間還用了如爆辣泡麵等刺激手段來提精打采預防睡著,順便說一下,影片長度90分鐘。
男人向來對生活瑣事很反感透頂,現在的女人也都對生活瑣事不感興趣了,要不然保姆事業也不回蒸蒸日上,這部影片就是把一些瑣事的畫面拼湊組裝起來的,當然,不能就這樣以偏蓋全的下定論:張藝謀就是保姆。
能常人之所不能,這就是老謀子能成大導演的謀略,所以電影絕對差不到那去,光說它的場景取捨的十分切當,高牆之內;場面也非常簡練,沒有殘餘,意想橫生;燈光效果也是和情節配合相當默契,渲染氣氛,烘托環境,都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裡面主宰著所有女人命運的老爺,導演始終不讓他的面目暴露,只是以遠,側,聲,令勾畫出一個模糊的身影,這裡面的藝術內涵很深奧,這個『老爺』形象的確很難用具體的眼睛,鼻子,嘴巴等來塑造,面目可憎,大慈大悲,小人嘴臉,雄壯,頹廢,堂皇……都不是,一個模糊的影子解決了問題,強烈的增加了藝術效果,讓老爺,地位,錢權,命運,主宰,黑暗,生活,社會,制度等都抽象的集成為一體,讓這個模糊的影子有巨大的想像空間,無窮的藝術效果。
大紅燈籠高高掛觀後感(三)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挺忠實蘇童的原作《妻妾成群》的,冷冷的,沒有感情,只有明爭暗鬥,只有最後垂死的落寞。
男性作家似乎更容易冷眼旁觀。也許蘇童也覺得頌蓮是需要愛的,所以為她安排了大少爺。可是,卻也是愛不起、不能、不敢愛的人。三姨太是渴愛的,不僅想辦法霸著老爺,還有了外遇。城府最深的二姨太把自己的愛孤注一擲在老爺身上,無所不盡其極。貌似都是因愛而來,但是,看著卻只覺得冷漠。因為,那些以愛為名下的種種行動,其實是占有欲,比著誰比誰能擁有得多一點罷了。
電影中的頌蓮總是一張漠然的臉。似乎什麼都看透了。其實,看透了什麼啊?真看透,最後又怎麼會發了瘋。()大概,是因為原小說對頌蓮這個人物性格塑造得不夠深刻全面,憑著這些故事,任其發展下去而已。
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仍舊是妻妾成群背景下的故事,但是,主題有了變化:更關乎愛情,更關乎覺醒。
把外遇的人改了,不是書中電影中的三太太,而是剛入門的頌蓮。頌蓮與小生相愛,卻被分開。被老爺的占有,是強占,演繹者滿臉的哀愁和鋪天蓋地裹不住的紅布,令人為之生憐。以至於她再次與小生相逢,幽會,愛得甜蜜,舞得動情,都被我們包容了。眼見她最後慘烈地與小生共赴黃泉,悲涼中,竟還為他們能共死而有幾分欣慰。
告密的三太太(劇中也許是二太太吧),是出於想得到老爺更多的愛,但卻被老爺徹底的遺棄了。其實,這也是我看不明白的地方。她發現了頌蓮的私情,告訴了老爺,並帶人把頌蓮與小生抓了,本以為老爺該會更好地寵幸她,結果,卻被老爺狠狠地推開。難道真如友人所說的,她這樣做侵犯了老爺作為一家之主的權威和威嚴嗎?
三個衣衫襤褸的人,舞出各自的悲酸,在相遇的那刻,三太太一再地跪求頌蓮與小生的原諒。假設三太太得到了老爺的愛,那她還會如此嗎?只有處境悲涼了,才會體恤到最本真的人情嗎?這編排得未免有突兀了些。但是,她在試著救贖,最終,她成功了。三個心境清明的人,在亂棍中與混沌的人世徹底訣別。
舞動出的人生,也許是為了儘量地讓更多人看明白。所以,改變了原書中原電影中的諸多晦澀鬥爭與情味,用最直白的方式,讓人看清其中的愛憎與變化。在變幻的場景中,演員的表情、動作,都清楚明白地演繹出了人物的心情與故事,所以,雖是第一次看舞劇,雖是綿綿不斷的舞動,卻也因感受到了其中的情味,而覺得了其中的一番韻味。
拋開那些主題,那些故事,耳邊仿佛響起了同一的音樂聲,鑼鼓等中國古典民間樂曲或喧囂或悲鳴,眼前仍清楚地看到,紅艷艷的大燈籠,仍舊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