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第四集觀後感(一)
《復興之路》的第四集是《偉大轉折》,敘述了從1976年毛澤東去世到90年代初期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的歷史。中外歷史上的改革成功的不多,因為改革是利益的重新調整,是對陳舊觀念的突破,改革必將遭到既得利益者和思想保守者的阻擾反對。但鄧小平領導的改革成功了,這是因為毛澤東時代的物極必反,窮則思變啊,老路實在走不下去了,當然也和鄧小平等人的極高個人威望以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有關,保持了社會的安定團結的環境。改革的過程就是解放思想的過程,就是衝破各種阻擾向前探索的過程。改革每前進一步,幾乎都會有各種爭論,所以鄧小平提出要不爭論,一爭論時間就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
復興之路第四集觀後感(二)
在課上老師為我們組織播放了大型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偉大轉折》,講述了「四人幫」被粉碎後,中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上來,農村改革,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建立有計畫的商品經濟,使中國邁向了走向市場的重要一步。在經歷了轉軌過程中的種種矛盾和蘇東劇變國際大氣候的多重考驗後,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再次為人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中國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我有著深深的感觸,我們國家從一個落後而貧窮的,不為世人所知的末流國家,經歷著不同尋常的偉大變革,而崛起、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成為世界一顆耀眼的明珠。
記錄片在一場激烈的足球比賽中拉開歷年,在北京工人體育館的賽場上,一個熟悉的身影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他就是鄧小平同志。霎時,全場數百萬名觀眾站了起來,並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因為一直以來他給人的印象就是精明能幹,即便國家發生什麼大事,他都能從一位智者的角度來分析狀況,並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另一方面,因為擺在他面前的是這麼一個嚴峻的國情:中國剛剛從十年動亂中逃脫出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超過兩億,中國的經濟由於十年來的動亂已經被世界的經濟強國遠遠地拋在了後面,想要實現國家經濟的復甦,談何容易!1977年秋,復出的鄧小平同志就做出了一個意義重大的舉措:恢復因「文革」而中斷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是的,一個國家的發展的最終動力是這個國家國民的受教育程度。正如培根所說:「知識就是力量。」而在幾個月之後,鄧小平又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響亮的口號。這次大會之後,我國的科學教育開始朝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進。1978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批判的「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這為「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實現歷史性轉折奠定基礎;1978年11月,鄧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主題,其貫穿了以後的改革,而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關係黨和國家前途的,極為重要的會議,其實現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實現建國以來的一次偉大改革,開闢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道路;1982年鄧小平又提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講話,其開闢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1982年至1992年,鄧小平同志多次下南方,並發表講話,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展開了新的篇章,()同時確立中國的經濟體制,為今後的經濟崛起奠定製度基礎。
今天的中國能夠取得輝煌的成績得益於創造,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便是前無古人的最偉大的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現了歷史的選擇,反映著人民的意願,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對歷史的尊重、對人民的尊重,也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和拓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綜合國力加大增強,人民生活從貧窮走向富足,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改革開放這一偉大創舉,多年來,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到發達現代的工業化國家;從解決溫飽到奔入小康;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如此種種,都源於改革開放的創造精神。
看完《復興之路——偉大轉折》,我們在震撼之餘,最重要的是要繼往開來,現在,我國改革發展正處於關鍵階段,沿著前輩們在復興之路上留下的足跡,更成功的走好復興之路。
一個國家有如此意志和精神,一個人也不例外。在人的一生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即使你是一個成功者,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坦然面對它,接受它,給予失敗正確的認識,從中總結教訓並最終戰勝它。作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可想而知,我們肩上的擔子還是很重的,所以,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多少的滄桑歲月,才得來今朝幸福生活,為了中華的復興大業,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中華夢,也為了每個人心中的夢,我們大家共勉之。為了明天,覺醒,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