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育的幾點感悟
1.看看書架上有幾本書
現在多數家長都非常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想方設法地讓孩子上各種培訓班、補習班,看不到效果的也很多。
前年到侄子家去,侄子的兒子因為學習不好,沒少挨揍。看遍他家裡全部,只在他兒子的書桌上發現了基本課堂上學習用的書。多數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家庭都是這樣。父母沒有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也沒有從學習中看到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孩子憑什麼要對學習有興趣呢?幾句說教能起到作用嗎?
也有不識字的父母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但那一定是愛書如命的父母,他們不會把孩子讀過的書當廢品賣掉。
孩子是天生就喜歡去學習、去嘗試的。沒有了學習興趣,一定能從父母那裡找到根源。
2.學習成績
決定成績好壞的是有效學習時間!
以前也總想讓孩子考第一,但有隱約覺得不妥。長遠來看,考第一的孩子並不比別的孩子強。
書本上的、可以表達出來的是顯性知識,考試第一隻能說明顯性知識掌握得好。顯性知識以外還有大量的隱性知識,有人估計到目前顯性知識只占到人類總知識的10%左右。( )工作、生活中用到的很多是隱性知識(情商、膽商等等),這些是孩子在生活、社會交往、活動、運動、甚至是遊戲中學習的。有很多文章比較中美教育的差別,中美教育的最大差別也在這裡。
3.機會成本
有一得,必有一失,所謂魚翅與熊掌不可兼得。亞當·斯密曾經說過:國王會羨慕在路邊曬太陽的農夫,因為農夫有著國王永遠不會有的安全感。而要有農夫那樣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國王的權勢。
當選擇做一件事的時候,必然會放棄另外一件,那個被放棄的所帶來的收益就是機會成本。
通過自己勤奮努力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回頭看或與周圍的人比較時卻發現自己失去了太多。在一條路上走的越遠,機會成本越高,重新選擇的難度就會越大。
孩子要走的路,不一定是父母指定的路。
4.願景
剛接觸這個詞時,我總把它當著「遠景」。願景是對未來的願望;發展前景;希望、願意看到的景象,與「願望」是近義詞。
願景是永遠為之奮鬥希望達到的圖景,是一種意願的表達,是未來的目標、使命及核心價值。
願景可以激勵孩子;
願景是在困難時或不斷變化時代的方向舵;
願景是在競爭中取勝的有力武器;
願景能夠把父母和孩子凝聚成一個共同體。
5.使命、責任、危機
開博一段時間後,親職教育的理念掌握了,教育技能也嫻熟了,但卻覺得自己過得越來越單調,越來越瑣碎,腦子裡空蕩蕩的,像一部被人操縱著的機器,再加上很少得到團隊領導、博友們的肯定和表揚,這樣就很容易產生一種莫名的無助感,找不到自己這種所謂「單一」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教育孩子就是長期、單調、重複的工作,作為家長應該有一種使命感。
有一則寓言,說的是一隻小鳥正在飛往南方過冬的途中,由於天氣太冷,小鳥凍僵了,從空中掉在一片農田裡。一隻母牛走了過來,在它身上拉了一泡屎。( )凍僵的小鳥躲在牛屎里,覺得牛糞真是太溫暖了。牛糞讓它慢慢緩過勁兒來。它蜷在牛糞里,暖和得忘乎所以,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了。這時,正巧一隻路過的貓聽到了小鳥的歌聲,走過來查個究竟。順著聲音,貓發現了躲在牛糞中的小鳥,非常敏捷地將它刨了出來,可憐的小鳥於是成了貓的口中美食。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惡劣」的環境充滿危機,固然是壞事,但「溫暖」的環境也未必不是壞事,因為它同樣也暗藏著危機。如果不居安思危,反而得意忘形,悠然自得,那麼遲早會像那隻被牛糞溫暖得忘乎所以的小鳥,成為貓的一頓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