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人物作文(一)
古時,每一個人的成功與業績,背後都是無盡的冤屈與戰爭。鮮血在任何地方流淌……
這就是所謂的成功?
站在無數的屍體上面,向著世人展示著「成績」。如此這般,成功還不如失敗。
失敗的人,不會在傷了很多人後,又用傷人的手勸慰受傷的人;失敗的人,不會站在很多生命上面,還向失去親人的人們展示著成功;失敗的人,永遠都不會驕傲與放縱。
我敬佩曹操。不是因為他是失敗者,而是他的脊梁骨能在千千萬萬人的唾罵中還傲然挺立,不屈服。一次失敗不能算是什麼,他的成功不只是在戰場上,在筆中,在生活里……我們不能因為一次赤壁之戰就完全否定一個人的全部,這不公平。為什麼諸葛亮的失敗人們都沒有記住?而曹操就不行呢?
我們對待曹操是不公平的,赤壁之戰確實慘敗,但這並不代表曹操這個人就是失敗啊!風流人物,毛澤東說是能建功立業的人物,而不是已經建功立業的人物。那為什麼曹操就不能名列在此呢?為什麼人們不願意在開掘一個名額,把另一個偉大放在裡面呢?
我相信曹操有過人的才華,只是計謀上稍遜諸葛亮一點,但是在文采與雄才絕不遜色。為什麼人們不願意去真正的了解呢?冤屈了多少年的智慧啊,何時才能夠被釋放與理解呢?
喬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如此多的人物,都對曹操讚賞有加,難道我們就不行嗎?處在不同的時代,難道看人的眼光就要全部改寫嗎?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如此多的有利難道還抵不過赤壁之戰的一次失敗嗎?
為什麼人們會這麼有偏見?風流人物難道一定就要是永遠成功嗎?如果是這樣,那敢問,誰又能真正的符合呢?誰有時真正的風流人物呢?
曹操的一生不僅僅只有赤壁之戰,還有文筆和江山子民的信任。不要以失敗看人,成功了多少才是關鍵。在歷史的長河裡,曹操被當作奸雄和失敗者,誰有想過,有人願意嗎?失敗的旁邊還有成功一起並列著,又有多少人了解這些鮮為人知的成功背後又有多少的努力與心血?人們總是愛看成功者的笑顏,誰有去關心過失敗者?
我認為,不論失敗者還是成功者,都是風流人物。因為他們都敢站在戰場上為自己的人民拼搏,只是戰爭必須有個輸贏而已。失敗是什麼意思,成功又是什麼意思?
曹操的一生好比諸葛亮,只是側重點不同。他們都是風流人物!
風流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的扭曲了。但是精神是永存的。風流人物像白雲一樣永遠在天空中,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曹操,我敬佩你。
風流人物作文(二)
叱吒風雲,英勇善戰的項羽是英雄;一心為國卻不得重用的屈原是英雄;在我看來,開創漢朝,能屈能伸的劉邦也是英雄。
我欣賞他英雄的性格。他可以在項羽把他獨自放在南邊時欣然前往,他可以在鴻門宴中安然脫身,他也可以在占領城池時與百姓約法三章,他還可以在入關後不稱王,對後來的項羽畢恭畢敬。
也許,沒有幾個是他心甘情願的,但他可以為了大業著想,而把自己的本性隱藏。他用張良而不疑,坦誠相待才會使那麼多人效忠他。
人無完人,這樣的劉邦也會有缺點,他好酒及色,不事生產,他的嗜酒,無賴,都讓人所不喜歡,但他知錯就改,知道顧全大局。
其實,英雄不一定沒有缺點,也不一定都是完人。像劉邦這樣的英雄,我們敬佩,我們崇拜。
風流人物作文(三)
文廟,是古時的學府。文廟大成殿,是文廟精神的中心。中華各地的文廟大成殿中,當面傲立的,便是中華儒學之始者——孔子。
可以說,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孔子,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並非皇族,但在其以後的時光封號卻一再提高,從「大成至聖先師」,直至「大成至聖文宣王」,孔門盛極一時,孔子萬古流芳。
儒士注重個人的修養,孔子作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養極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跡依《禮》,非禮勿行。顏回去世,孔子贊曰:「賢哉,回也。」內心極推崇他,但依禮反對厚葬。他對諸侯公卿公然欣賞天子樂舞而感到憤怒,他對列國不納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絕對平靜。身處亂世,一老者默對現實,獨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齊般高義,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膽識。「見賢思齊」是他的理論,論語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賢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魯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國君不明,只得周遊列國。或而謂之游,可此絕非遊說之路——諸侯無一納其言。但其在天下紛爭中,為天下奔走,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覺得「禮」已不會富國強兵之時,其卻矢志不渝:東方諸國遍布了他的足跡,中華大地散滿了他的喟嘆。聖人居於天地間,絕非呼天搶地地狂號,只是留下一片靜默,一片永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靜默中蘊含了無窮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傳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貢獻。孔子七十二門生為賢人,另有三個人感其教化。孔子身體力行的教學,是無愧於先師的稱號的。他的學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潛心學問,有的能通靈於天地,有的傲立於廟堂。孔子注重文化的傳承,其修《春秋》、《詩》雖是為儒家而修,對《詩》的內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無疑將中華的文化傳了下來。否則哪有「關關雎鳩」的千古絕唱?孔子是個文化人。他回望是歷史,低首是現今,遠望是將來。漢代的獨尊儒術使其學術的傳承初見成效;傳至宋代,程朱理學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續揚。一門能傲立千年的學術以其時間之長,內容之豐富,以及能代代相傳不斷創新,證明了它在華夏的生命力,無人可擋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他的精神,他的學說也隨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為聖,聖者之聖。紛爭之春,多事之秋,亂世間,聖人傲立。其對自身的感懷,對社會的關注,對教育的投入,對文化的貢獻:僅有一項便可傲立於天地,何況全材乎!
步入文廟,孔子靜默。一身寬服的他目視遠方,目視將來。「聖人不拘於時」,他自能望見的將來,不知儒士能否長存,但儒學必定仍紮根每個國人心中。
個體之聖人,社會之聖人,教育之聖人,文化之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