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大學生勵志

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拚命的自己

上周末,我跟朋友去了一趟朝陽公園,站在公園門口,我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部動畫《李獻計歷險記》。

時隔多年,我依舊認為這是我心中最好的國產動畫。

主角李獻計因為失戀患上了 「差時症」,他不顧一切地想要打穿一款遊戲,因為據說這款遊戲可以幫他回到過去,回到他跟女朋友王倩第一次見面的時候。

起初,我對劇中的 「差時症」 特別感興趣,因為它會讓人把一段短暫的時間漫長化,把一段極長的時間短暫化。

後來,我漸漸明白了,李獻計要尋找的,不只是王倩,或者說王倩並不僅僅指的是一個人,而是一種對青春的執念。

結尾處,李獻計終於見到了王倩,但是時間已經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 他老了。

見到王倩時,就像瞬間經歷了整個人生,心裡很平靜。

隨著年歲增長,我才慢慢理解了李獻計徹底的平靜下流露出的徹底的哀傷。也逐漸明白了,差時症其實是一種我們都曾體會過的心理狀態。

生物鐘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負責作息和飲食規律,如果被打亂,通常都會自然調整,俗稱 「倒時差」。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大多也與此相關。

我們對時間會有不同的感受,目前來說大致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認為:隨著年紀的增長,生物鐘會逐漸放緩。

科學家們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年輕人和老年人分成兩組,分別閉上眼默數一分鐘,結果是年輕人基本都在六十秒左右,而老年組卻普遍比較慢,大約八十多秒。

因此,科學家們認為年紀大了,認知時鐘就會放緩,以至於會覺得時光飛逝。

但是這種說法不太站得住腳,因為我們對於時間的感知其實是不變的。

第二種認為:同樣的時間,在不同年齡段中所占的比例不一樣。

比如,一年的時間對於五歲的孩子來說相當於生命的五分之一,對於二十歲的年輕人來說是二十分之一,對於八十歲的老人來說只不過是八十分之一。

這種觀點的立足點在於 「我們會通過對數的方式感知世界」,對世界的認識越多,就越覺得時間過得快。

同時,這種認知並不僅限於時間,對人的判斷也是適用的。有這樣一道題:

一個人擁有 100 萬,只願意給你 1 萬;另一個只有 1 萬,卻願意給你 1 萬,你會選哪一個?

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後者才是真正疼你的人,這種說法背後的依據也是 「對數感知」。

同樣是 1 萬,比例不同,體現出的價值就不一樣。一年的時間其實沒有變化,參照物變了,感受也就跟著變了。

國小的時候,哪怕只是課間十分鐘,我們也可以找到很多樂趣。但是,長大之後,喝杯咖啡,刷刷微博,明明什麼也沒做,一個小時就過去了。

這個觀點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也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

第三種認為:新鮮的刺激會讓大腦覺得時間過得更慢。

第一次接觸新東西的時候,大腦需要接收新的內容,我們就會覺得時間特別長。可是遇到熟悉的東西,大腦就會調用過去儲存的內容,不會再重新處理,就覺得時間特別快。

比方說上課的時候,如果都是能聽懂的內容,就會覺得那節課過得很快。要是很多東西都不理解,就會覺得很無聊,很漫長。

小時候我們知道的不多,每天接觸的多是新的東西,就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像是第一次上學、第一次吃飯、第一次去遊樂園、第一次交朋友、第一次接吻等,這些經歷都會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習慣,日子差不多都一個樣,生活也成了熟悉的流水線。千篇一律之下,當然覺得白駒過隙。

夕陽的餘暉透過窗子灑了進來,從桌邊爬上螢幕,我看著其中映出的自己,終於意識到 —— 美好的一天又結束了。不知怎的,心裡忽然有些酸澀,我猜是對時間的流逝感到無奈。

隨手翻了翻日曆,我被嚇了一跳。一轉眼,原來好多事都已過去很久了。

2010 年上海世博會,過去 7 年了;

2008 年北京奧運會,過去 9 年了;

2002 年的非典,已經過去 15 年了。

時至今日,我還記得 「非典」 時期,每天都要量體溫向老師報告的情景。

不知什麼時候起,時間好像走得越來越快,明明昨天還坐在教室里,今天突然就畢業了,工作了,結婚了,有的孩子都會打醬油了。

奇怪的是,誰都不知道這些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什麼時候發生的。

只能說,「一轉眼」 真是個可怕的詞。

我隱約覺得,真正讓時間變快的是世界的紛繁和內心的焦慮,是我們為了趕上旁人而加快的腳步,以及每日忙碌、疲於奔命的身影。

時代發展得太快,我們想做的又太多,時間就變得不夠用了。

打個比方,如果一天只做一件事,你也許會覺得時間非常充足。但是如果讓你一天做成百上千件事,你肯定會覺得時間飛速流逝,同時還會特別焦慮。

工作之後,生活很容易簡單地重複,重複的次數多了,時間就會在重複中流失。

常聽到有人說要管理時間,可是仔細想想,時間真的能夠被管理嗎?甚至於當我們想著管理時間的時候,時間就已經在流逝了。

如果我們想讓時間變得久一些,就只能不斷體驗新的經歷,讀新的書,認識新的人,創造新的回憶。

借用之前流行的說法,如果我們想要擺脫時間的困境,就必須遠離舒適區,接觸新的東西。

當然了,擺脫舒適區的方法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想要離開舒適區的意識和決心。

換一個角度來想,我們感受到時間流逝,大多是在這幾種情況:

考前發現還有很多知識點沒複習;

馬上畢業卻發現沒學到什麼東西;

到了月底才發現自己沒什麼業績;

老同學功成名就,而自己卻原地踏步;

回家探親卻無意間瞥見爸媽頭上滿布銀絲。

其實,感覺時間越來越快是因為我們虛度了時光,也是對過去碌碌無為的惋惜。

曾經,我們盼望過年,因為會有很多開心的事,還可以拿到壓歲錢。但是漸漸地,我們開始害怕過年,因為除了年齡增長,我們還看到身邊的人逐漸老去。我們從沒想過,這一天會來得這麼快。

還沒有好好享受生活;還沒有仔細體驗人生;還沒有認真欣賞風景;還沒有……

幾年前踏上火車那一刻都還沒有意識到,從此故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故鄉卻已成他鄉異鄉人的感慨。有時候想想,不是時間過得快,是因為時間對你越來越重要,你開始意識到,這些年,除了年齡的增長,父母逐漸老去,而你還是一無所有。你是否,會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

為了成為明天更美好的自己,今天的你需要很努力。

最後,用余世存老師的話作結:

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略備薄酒一杯,勸君但行前路,莫問前程。

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拚命的自己。(來源:公眾號-新生大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