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三國演義諸葛亮讀後感

三國演義諸葛亮讀後感(一)

諸葛亮這名字真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之所以流傳廣泛,就我總結,有以下幾點:

其一,諸葛亮忠心之度,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過之而無不及也。諸葛亮本生在隆中,後經徐庶介紹,效忠於劉備,從「火燒新野」到「六出祁山」,無不是諸葛亮出謀劃策。如果說,在蜀漢的鼎盛時期,諸葛亮是為了榮華富貴的話,那在「大意失荊州」和「火燒連營」「白帝城劉備駕崩」後足以見其忠心了。那時,諸葛亮完全可以奪阿斗之皇位,自封為王,但是因為劉備的囑託,他卻要支持輔助阿斗,「六出祁山」,成就霸業。為了漢室的大業,為了天下的老百姓,諸葛亮付出了太大,太多的精力,53歲就死於軍中,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再者,諸葛亮乃是千年一遇的奇才,什麼事都能有所預見,未出毛廬能預見三分天下之格局……他雖無張飛之猛,關羽之勇,可憑他那治國的才能和用兵如神的計謀比起來卻毫不遜色。比如七擒七縱孟獲,諸葛亮不是一昧的屠殺生靈,而是運用智慧,攻心為上。此類事情,如空城計,用鎮靜自如、彈琴飲酒的姿態,「趕」走了百萬雄師。氣死周俞嚇走活仲達……令我不得不佩服他。

其三,可惜的是,因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而諸葛亮失的偏偏是最重要的軍事基地──街亭。這是用人不當,忘記了先帝的再三叮囑:「馬稷言過其實,不可重用」。這就證明,人難免有錯誤。

在那時,諸葛亮能具有這樣的才智,忠心,真是不可多得的奇才。可惜,未能成大業啊!

三國演義諸葛亮讀後感(二)

諸葛亮,這個人物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三國演義》一書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他這齣場方式不可謂不隆重。但他出山之後的待遇可不太好。關羽,張飛對於劉備一師禮待諸葛亮的這種行為非常不滿。諸葛亮沒有仗著劉備就對著他們破口大罵,他用自己的實力讓大家信服。他假借劉備劍印,調兵遣將,力挫帶十萬兵力殺奔新野的夏侯淳,確立了威信。

他這一舉,不僅僅體現其足智多謀,更是體現了諸葛亮以實力服人的性格特點。

諸葛亮睿智,遇事冷靜。是劉備的智囊。他的智商在《三國演義》一書中最高,連周瑜都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天問。他雖只是一代文士,不會武功,可他也有武將的豪邁。劉備死後,諸葛亮沒有去投靠他人,而是留下來輔佐劉備的大兒子劉禪。劉禪無能。蜀國只能依靠諸葛亮。諸葛亮沒有絲毫的篡位之心。盡心盡力輔佐劉禪。但他在和司馬懿相拒於渭水時,病逝里中。

諸葛亮,是一個可喜可悲的人物。他初出茅廬,便立下大功。流出祁山,試圖一統天下。一代軍師,心中存著武將的豪氣。但他卻在五丈原一戰中病逝。讓後人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嘆。何嘗不讓人感到悲戚呢?

諸葛亮這樣的人,在當今社會怕是很難找出這樣一位。或許比他還要聰明機智的大有人在,可像他這樣與兄弟肝膽相照,對君主忠誠義盡,對天下懷著接濟之心的人呢?這二者結合的人呢?這樣的一位,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怕是沒有幾個吧。

三國演義諸葛亮讀後感(三)

自從我看了《三國演義》,一直都很敬佩一個人,那就是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諸葛亮。歷史上有很多對他的記載,有的說他聰明過人,有的說他機智聰明,甚至還有人評論他是智慧的化身;而且歷史上與他有關的故事數不勝數,例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和空城計等。下面就讓我們深入歷史,來詳細了解一下這位人物吧。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今沂南人氏。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謀略家、軍事理論家。歸於劉豫洲之下,為軍師。

諸葛亮他氣語非凡,儀表堂堂,一頭烏黑的長髮,濃郁的彎眉,隆出的鼻子,能說會道的嘴巴,如果少少綻放笑容,便可看見那一對自然的酒窩,十分從容,無比清秀。

諸葛亮性格十分冷靜,確切的說,是眼觀泰山倒,而面不改色,心不懼。而他的性格冷靜在著名的《空城計》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話說孔明帶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連草,忽然探子來報,魏國統帥司馬懿大將軍率精兵十五萬,與西城蜂擁而至。當時孔明只有一班文官和沒有去運糧草的二千五百軍,當即,他思索過後,下令:將「旌旗」全部隱之,諸侯各守城鋪,不得妄行出入,不得大()聲喧譁,否則一律嶄之!城門大開,每門分五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敵將至,不可亂,我自會有計。

說罷,披上用鳥羽編織的衣服,登上閣樓,因而小童攜琴一張,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大軍哨到城下,見此,接不敢進,急報與他司馬懿聽後,大笑不信。只得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閣樓之中,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司馬懿大疑,便速回軍中,前軍調後,後軍調前,向北山速退。司馬昭曰:「為何父親退兵?」懿曰:「大開城門,必有埋伏,宜退卻。」於是,大軍退去。

諸葛亮不但有計謀,還算準司馬懿,所以才會逢凶化吉,真是神機妙算、聰明絕頂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