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王陽明傳奇讀後感

王陽明傳奇讀後感(一)

我看了一本名叫《百家講談--傳奇王陽明》的書。這本書是講明朝最偉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戰術家,他還創立了「心學」這一學派,他是誰?他就是——王守仁。

王守仁一生坎坷,堅持不懈的他打敗了許多年都無法消滅的少數民族武裝,平定朱振濠準備十年之久的謀反卻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創立心學收了無數弟-子,身有疾病卻在錢寧、江彬這幫小人的排擠、陷害卻堅強的挺了下去……

而且王守仁是帶著憂慮、神奇、不可思議來到世上的,你們想不到的事就要發生了……

一天,一位老太太正在擔心:這兒媳婦都懷了十四個月的胎了,咋還不生呢?

正在擔心的這位老太太是王守仁的祖母,她姓岑,我們就叫她岑老太太吧。

岑老太太所指的兒媳婦正是王守仁的媽媽,叫鄭氏。

和岑老太太同樣擔心的,是她的丈夫。叫王倫。

他(她)們就急啊,可是,急有什麼用啊!恰巧就在這天夜裡,岑老太太夢見一位仙人踏著祥雲下來把一個孩子塞到她手裡,據說,注意,這是據說,據說就在這個時候,鄭氏的房裡傳來一聲嬰兒的啼哭,把她吵醒了。

看,王守仁的出生是多麼奇妙啊!我再講一講王守仁在貴州龍場驛站悟道的故事吧。

驛站,實際上就是招待所,王守仁被派去當的是驛城,就是招待所所長。

當所長是件好事,但在王守仁這邊那就是件苦差事,因為貴州龍場是十分貧困的地方,而且兇悍的苗族人時不時的就來打鬧一下,那裡也沒房子,無法看書、避雨呀!

我就不多說了,一天夜裡,王守仁正在想著:我終於悟道了!當然,他到底悟了什麼道,我不知道。

王守仁的一生充滿了神奇的色彩,並且知道了「道」是什麼意思:就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傳奇讀後感(二)

寒假裡,我認認真真地讀了《傳奇王陽明》一書。王陽明是家鄉餘姚的先賢,之前我參觀過「王陽明故居」和「餘姚名人館」,看到過許多關於王陽明先生的事跡,這次當我讀到這本書時,感到特別親切,而且書中情節引人入勝,看得我都入迷了。

書中對王陽明先生各個時期的成長過程、坎坷經歷以及最終成為了一代聖賢的描寫,讓我內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陽明的傳奇與勇敢、智慧與高尚。但在整本書中,令我最受啟發、印象最深的是他「從小立志做聖賢」那遠大的人生目標。

王陽明小時候非常調皮,喜歡惡作劇,有意打鬧,又有許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發奇想便問起老師:「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人生頭等大事是什麼?」先生回答:「讀書才能有功名,頭等大事是登第做狀元。」他卻說:「不對!人生頭等大事是做聖賢。」當他在有了這想法之後,他的一切行動都為實現這個夢想而不斷努力著,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多大的挫折,始終沒有放棄。後來王守仁真成了聖賢!

通過閱讀本書,我認為,我們只要有自己的目標,再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又能真正做到如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把知識當作是實踐過程,把實踐過程還原為知識」,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取得成功獲得收穫的。

這是我讀了《傳奇王陽明》之後想到的,現在我懂了,如果要想自己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那麼必須從小樹立正確的理想,並且為實現目標而不斷努力。

王陽明傳奇讀後感(三)

我印象最深還是《傳奇王陽明》,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見識了一個更為豐滿雄渾的餘姚先賢形象。

王陽明的偉大,創立了王學自然是重要原因,但一出世的立志讀書做聖賢卻顯得更為重要,為了這個高遠的志向努力了一輩子,終於有了國人的成就。對後人來說,創造新的學派很難,但立志卻是可以做的。而且,立志必須以一生的堅忍不拔來努力實現。

王陽明真的可以用神奇來形容,以一介書生先後平定多場叛亂,但創立王學才是他在歷史中輝煌的根本原因。王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內涵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一定要還願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這一理論學說的提出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具有相當衝擊力的行為,因為中國的知識分子一向有死讀書且鄙夷實踐的傳統,結果是讀了一輩子的聖賢書,卻幹不了半點聖賢事,真正的百無一用是書生。所以,王陽明提出,要改變這種只講「知」而不講「行」的毛病,其重大意義可見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現在常講的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問題,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實踐出真知,理論抽象實踐,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進一步發展深化嗎?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時,王陽明創造了「心學」,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聖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覺,良知學說的提出,是對儒家「修身養性」觀點的發展,其間明顯的有佛家的思想影響。我甚至想到了「萬人皆求佛,佛本在我心」佛家禪語。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秀,不管怎麼學,怎麼做,根本的還是內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心現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後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範。

古人言,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