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讀後感(一)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不同於其他的描寫知青的書,它沒有什麼怨,沒有什麼恨,也沒有什麼悔,比較超然、灑脫。當然,也比較深奧。感覺全書的思想有種與眾不同的氣韻。說不出來是什麼樣的氣和韻,但那氣似乎是昂揚的,是不屈的,是坦然的,似乎是有一種超於自然的但又不是頹廢的,是追求的是嚮往的。
這本書在當代作家中,風格是獨一無二的。非常好。
《黃金時代》讀後感(二)
讀王小波的書,真的像評價的那樣,讀過之後給人以強烈的快感。
這本書裡包含了《黃金時代》《三十而立》《流年似水》《革命時期的愛情》《我的陰陽兩面》,主人翁的名字都叫王二,大多是文革後期為背景的事。
《黃金時代》裡王二是個一米九幾的大高個,面目不說是猙獰但也不怎麼好看。似乎王小波筆下的王二大多也是面目兇惡,陰 莖如驢的。我不知道這是否與他本人有關,亦或是其他的一些事物的投影。書中屢次提到弗洛伊德,很多影響也與這位心理醫生有關性的心理學說有關聯。人的一切衝動都來源於原始的性壓抑。這是我在讀弗洛伊德心理學裡讀到的,而王小波的作品裡,隱隱約約帶有著這些意味。
王二與陳清揚在雲南插隊,在那裡相愛,然後時間在而今與過去之間穿插,一會回到雲南的草屋或者大隊,一會回到現在與二妞的矛盾與小轉鈴的糾結,然後又回到線條。時光在六幾年與七幾年之間往返變換,賀先生跳樓,劉先生死去,李先生的龜頭血腫後來同線條結婚。後來王二當上了一名大學講師,這與他之前的種種行徑極為不符,但是生活確實是這樣,它不會按照既定的路線一塵不變。
這本書從來不按時間順序來規規矩矩的描述事物的發展,而是邏輯,從一樣事物的邏輯牽扯上另一樣事物的邏輯。就好像革命時期的愛情里的王二,一直試圖去翻越那個爐筒,他相信裡面一定有著異樣的景觀。而這種邏輯被他用在今後的很多思想中。
顏姓大學生,×海鷹,總問「吃糖不吃」學PE的老婆,投石機,「拿起筆做刀槍」的紅衛兵,還有會飛的雞,臃腫的老魯,很多人物的描寫,都會時不時用重複印證的手法來突顯他們的特質。
其中×海鷹對他的影響尤為重要,這從王二內心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來,一個是幫教對象,一個是被幫教對象,卻在幫教的過程中躺上了同一張床,幫教的起因氈巴,最後卻成為了×海鷹的丈夫。革命時期的愛情這幾個字,不知道是帶有諷刺意味多,還是浪漫主義多。
我最鍾愛的,是我的陰陽兩界,喜歡這樣帶有喜劇特色的結局。雖然從一開始我就猜想到這樣的結尾,但我仍是期盼,盼著小孫將王二從軟的世界帶進硬的世界,從陰的世界帶到陽的世界。這兩種世界很多人都有,只是有心理和生理的區別。就好比李先生和他的西夏文,一個是自己鍾愛的翻譯但是無人問津,曲高和寡,陽春白雪,另一個是截然相反的生活,最終他走了進去,燒掉了所有的翻譯,轉而成為一個普通的老師。
王二說孤獨有孤獨的好處,走進了寂寞,你就變成了黑夜裡的巨靈神。所有他可以專心地翻譯他的Story of O,不為稿費,不為發表,心無旁騖。
我想自己可能並沒有完全讀懂這本書,但是我又不願意再翻看第二遍,我喜歡回味那種一遍過後給人強烈快感的文字帶來的衝擊。
有時候,生活就是零亂而複雜的,沒有既定的規則,如果說一定要去思考一條總規則的話,這種相關的想法就叫哲學。
《黃金時代》讀後感(三)
這幾年我形成一個習慣,每晚必看經典,夜不上網。天天看,讀一本買一本。東阿的大喜潤超市有專營圖書的專區,買書可打八折,感覺很便宜。一次就看到了王小波的一套專集,有四本書組成:《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
我過去沒看過王小波的作品,但聽說過他的大名,尤其前些年在報上看到他死在電腦前的報導,又知道他原是一位大學教師,後辭去教職專事寫作,就對他充滿了尊敬之情。我還在一篇小小說《離婚》裡提到他的死因。看到他的書,不買是不合我的行事風格的。但不知內容如何,就先買下《黃金時代》來看看,好就再買另外幾本。
現在把書讀完了,有所感,記之。
總的感覺王小波算不上經典作家,其實當代的中國還找不出几上稱得上經典的作家,我們也不該對他刻求。原以為這是部長篇,買回來才知道是五部中篇的合訂。但每部中篇的核心人物都起名「王二」,而且每篇里的事件也多有相關聯的地方。這就給人一種似是長篇的錯覺。
如果從肯定的角度出發,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正如王小波在書的「記後」中所說,他是寫出那個時代的生活。不過在他的筆下,那個所謂的時代生活,已是變了味的生活,突出了作家的感覺和印象,是漫畫化了的生活。書中的人物,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貧困中,窮到了只剩下「性」這個東西,而且也算不上可供欣賞的「性」。另外一點就是他在敘事中,是以最粗俗、最赤裸、最不雅的語詞來講述。以上兩點,在他執筆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壇上,確屬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一位作家。我想這是受到一些文學評論者首肯的吧?由此也可看出為什麼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大多不能在中國出版,而只等到他於一九九七年死後才得以陸續面世。
中國寫性生活的較多的《金瓶梅》和後來的《廢都》,讀後還多少給讀者留下點性「趣」,而王小波寫出的「性」,無趣可言,只叫人感到「厭」。也讀過不少外國的經典,寫性愛最多的勞倫斯,也從不直寫兩個男女的性交,而只把關注點放在兩情相悅上,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性愛之美,從而得到了審美的快感。《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我覺得堪稱寫男女性愛的經典。「審醜」的過程也是閱讀的享受,可是王小波的筆下的性描寫,也不能給人以這種感受。他大概是把這種敘事當成人性的主題來發揮吧?
從王小波的性敘事,這讓我聯想到他夫人李銀河女士。李銀河是中國社會學家,關於男女的性問題,常見她的高論。我想這兩位夫妻,真是有共同的語言哩!她在給王小波的專集所寫的《寫在前面》中說,「從內心深處,我穩秘地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看來這怕是一()廂情願的事吧?
如果要再買來他的別部書看,我想可以進一步了解這個作家,而且看的過程叫人生厭,容易產生疲勞感,正好在十一點入睡,成安眠之劑。買不買,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