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我讀了很多很多中外名著,覺得收穫很多,現在回想起來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傅雷家書》。真的讓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它不僅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一個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著什麼,這讓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溝通。同時也應該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書。子女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寫的每字每句已經成為經典,永垂不朽的經典。
從書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個對自己要求 比較嚴格甚至是比較刻薄的人,這正是他的身世所決定的傅雷在幼年喪父,童年母親的嚴厲家教。在細節上修煉自己的品德,雖然家書中是許多教育兒子的話,但實際傅雷自身都做到了,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養身教勝於言傳吧。當然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蘊的儒家文化,又有從頭到尾的接受唯物主義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傅雷作為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其實,我們身邊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樣的平凡與偉大。我們的父親也是經常為我們的生計,為了我們的學習,為了我們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為了我們能擁有好的成績,使得他們的頭髮都白了,費盡了心血,這是真正的偉大,這才是真正的父親!傅雷可以說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傑出的代表,他的對子女的充滿愛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長。
從這裡邊我想到了現在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確實令人擔憂,許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來越低,以致於現在的孩子不能適應社會,不能自己照顧自己和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正是中國父母的悲哀,所以培養一個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時候,該給予自由就給予,該讓他自己去冒險,就讓他去不要過分溺愛,讓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告訴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國家,所在的社會,以及這個家庭等一切一切他應該了解的東西…永遠不要說:「等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之類的話。那樣他會不珍惜童年。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再說人自己一輩子都活不明白,有時候只能順其自然。你給予了他生命,有責任…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都只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是終究要出海的,要經歷的風浪,是終究無法避免的。人生的許多路,許多暗夜,只能獨自去面對,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清華大學曾辭退了一個學生,原因是該生在學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繫鞋帶。另有報導說,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雞蛋,只好哭著握著兩個雞蛋回家,這樣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嗎?不奇怪!有這樣的教育,就會有這樣的孩子。
並非用甘蔗汁澆灌出來的甘蔗就是甜的。孩子的成長需要磨礪,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礪中才能形成。 「過分的溺愛,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毀滅。」這並非聳人聽聞。
可曾見過傲立懸崖的孤松?在寒風中它的莖為何巋然不動?那是由於它從巨石中探出身體的時候,已經飽受了苦難的摧殘。
可曾見過蹁躚飛舞的蝴蝶?在陽光下它的雙翅為何那麼雄健?那是由於破繭而出的時候,它用盡了一生的力氣把體液擠往雙翅。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白玉不毀,孰為圭璋?」古人雖已遠去,但言猶在耳啊!
有人說:國家的前途與其說握在掌權者手中,不如說握在母親手中。親職教育,關係國家命運。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籠中放飛,讓他們去經歷風雨,讓他們去打造雄健的雙翅!
不要善意地用您的剪刀剪開我的繭,幫我揮去那些生命中的苦難,不過早地讓我聞到花香不是對我真正的關愛,而是一種善意的摧殘------我會在陽光下萎縮,化作一片枯葉,融入泥土……愛我,就讓我自己面對苦難。
我嚮往地平線盡頭那一泓清泉,那裡繫著我勇敢的夢;我渴望融入浩瀚寬廣的海洋,把心變成藍色;我想靜靜地在清流明淨的湖水裡遨遊,身上不染一絲纖塵…
昂起頭,眼光中的不屈不撓的稜角已殘破不堪,我奮力衝去,一個華麗得讓人感覺不到一絲陰森與猙獰的玻璃罩把我摟住,摟得生疼。
也許,這玻璃籠住的世界很安全很溫暖,不會有暴風雨的侵襲。不會有雷電肆虐,可這於人生而言,究竟是風景線,還是囚籠呢?
但是孩子的成長終究是和父母分不開的,大多數孩子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源於父母的教導。 我要感謝父親母親的教導,他們是最普通的父母,卻是我永遠敬仰的明星。他們為我照亮了前方的路,引導我走向光明的未來。
讀傅雷家書有感(二)
一九五四年傅聰赴波蘭學習鋼琴,出國後他與老爸傅雷就有過許多通信。一個文學藝術翻譯家竟有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造詣,還有出國留學的經歷,憑這些,傅雷萬里之外殷切地注視著聰的每一次心臟的律動,設身處地預想著聰在要走去的道路上會遇到的各種可能的情景,設計著如何對待。
傅雷家書共收錄五四至六六年間傅雷寄傅聰的一百二十五封、寄傅敏的兩封附其妻朱梅馥寄傅聰的一封信。
兒子出國後不久,傅雷陷入了沉思,便回憶起小時侯對傅聰十分嚴格的施教,的確是太狠了,他後悔「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而正在愛的最深切的關頭,偏偏來了別離」。信中傅雷向兒子道歉:「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再嚴格的管教也無須跪著磕頭似地道歉,教育應該,總的就是與兒子別離後的思念。歸根結底還是老爸對兒子的愛。看了這三封信想必兒子更激起了對過去的惡魔如今的天使的他的複雜的感情,有恨卻早已被愛所掩蓋。從此就一定會刻苦學琴,別辜負了父母的愛和自己的夢。
到波蘭後,兒子勤奮練琴,水平有大幅地提高。各地的樂團和交響樂隊紛紛邀請他參加音樂會。兒子的演奏,老爸聆聽得透徹又全面,全面又真實。每次聽完兒子的演奏,千言萬語就全涌到了筆上。先是傅聰市三的告別會,他評價說:「效果甚好,就是低音部分模糊得很;琴聲太揚,象我第一天晚上到小禮堂空屋子裡去聽的情形」。後是傅聰當年八月的音樂會,他推測說:「主要是先沒試琴,一上去聽見『tone』大,已自嚇了一跳,『touch』不平均,又嚇了一跳,『pedal』不好,再嚇了一跳。這三個刺激是你二十日上台緊張的最大原因。」傅雷不僅清楚地聽準琴聲,而且還明確地摸透心理。對兒子的成功缺誤盡不含糊不含雜地指在信中。分析這麼認真,不像是有空塞耳機興口的一翻感憾,總的就是對兒子成才的信賴。歸根結底還是老爸對兒子的愛。看了這五封信想必兒子更激起了對藝術的熱衷情,執著地追隨美。最後次年二月的大賽,傅聰彈了個好的名次。
藝術外,傅雷信中還談及文學、禮儀、人生觀等各方面。文學上,他寫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 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象琵琶的聲音極切;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幾句,等於一個長的pause。『銀瓶……水漿迸』兩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聲勢雄壯」;禮儀上,他寫道:「對客氣的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使這種規矩成了習慣,一輩子都有好處」,道理上,他也寫道:「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談文學,能看穿詩韻和琴的聯繫;說禮儀,能教好基本的規矩;論道理,能說出起伏的實質,講什麼傅雷都最透最明。雖是遠得很,教育始終不改變。傅雷不愧是當棒了老爸的!
這本書通翻最大地覺得父愛給予的幫助和教育,其次才是話題內容。就傅聰言,正因為傅雷長期不略地寫信,努力成了這個更有道德有水平的藝術家;就個人而言,我也多同感,常更老爸談談又長知識長道德,真的不錯。傅雷家書是父子愛的結晶,是不作廣告的教育寶典。確實精彩!要回頭寫讀後感時,我覺得很不容易。因為全書收錄的這些家書,可謂篇篇精彩,字字珠璣,做筆記或任何總結概括都有可能損害這部經典之作。所以,在這裡我只是記錄一些一讀該書後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達的重要思想。 首先,從形式方面看,《家書》讓我了解了什麼是細緻入微,無微不至,嚴謹認真……相信所有讀過家書的讀者對這些特點都深有感觸吧。根據自己很少的經驗,我覺得,之所以能夠如此,很大程度因了書信這種表達、交流或寫作方式。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廣泛、自然舒暢的作品誕生。他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於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並耐心分析、糾正。也正是這種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論文,譯作),使得我們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藝評論家、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學問的細緻、嚴謹、認真的態度和作風。如果說《傅雷家書》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經典的」教子篇「,那麼,我想首先而最具這種意義的應當是這種態度和作風。但絕不僅限於此,還有,傅雷先生由於自己的學識、思想而能將任何大事小事闡發出深刻但絕不艱澀的道理,從而給人以啟發。 當然,我不認為它僅僅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教子篇「,對於像我這樣並非藝術學徒(狹義)的讀者,這些家書仍不失其偉大。書中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其中貫穿始終,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做人、修養以及學問的關係實為一體的思想。 在我看來,這就是重視和強調」一般修養「的重要。在其他信中,這種思想都有出現,比如關於去博物館、去森林等建議,便是希望通過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養,而不是一味練琴、搞音樂。 對我的啟發則是,讀書只是修養途徑之一,另外還應有其他。即使讀書,也不應僅限某某學科。一般修養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諸領域都需閱讀。因為,人生或生活絕不像大學學科分類那麼規範齊整。各領域都只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一個側面,要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廣泛閱讀是有好處的。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關於感情(激情)和理智的關係,應當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際或宇宙的視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為真知灼見,無不閃耀著理性的靈光! 以上便是一讀《傅雷家書》後的一些感想。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後感只能記錄我的一部分收穫,更多的則寫不出來,而是要融入身體。本來讀書筆記、讀後感之類就是手段而已,理解並踐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後目的。
讀傅雷家書有感(三)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傅雷夫婦過世選編了家信二百封:父親信一百六十一封,母親信三十九封。家書裡充斥著著傅雷先生的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這是一部極好的教育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親子的教育佳作,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無非是要兒子知榮辱,通文事,曉藝術,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其親情溢於字裡行間,《傅雷家書》裡,飽含著為人父母者的責任,充滿了對子女熾烈而深沉的愛:你走後第二天,媽媽哭了。()眼睛腫了兩天: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淚。我們可以不用怕羞的這樣告訴你,也可以不擔心你憎厭而這樣告訴你。人畢竟是感情的動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恥的事。何況母親的眼淚永遠是聖潔的,慈愛的!
傅雷和傅聰的家書給了我許多啟示。我們很多家長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盲目模仿傅雷早年奉行的中國傳統教育」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認為」慈母出敗兒「,卻不善身教,高標準嚴要求地去要求孩子,只能讓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而黯然失色。傅雷一個」打「字,結果將孩子打到了國外,雖然後來傅雷悟通了,可是甚至連孩子在國外娶妻生子也見不到,最終也沒能等回自己親愛的兒子,生命就這樣遺憾地劃上了終止符。
他的晚年雖然飽受折磨,但他和兒子仍成了最知心的朋友。作為家長,我也希望我們能像傅老先生那樣與自己的孩子之間不存在隔閡代溝,那對父子,亦是知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心事埋在心裡,不願意說出來。傅雷是嚴父,是良師,也是益友。身為家長,我們很想成為孩子的好父母,好導師,好朋友,在生活中努力引導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天下父母心,等待兒子家書時的惶惶不安,收到信件時整天整天的興奮,為兒子手抄6萬字的」希臘雕塑「譯稿,給兒子和兒媳用不同的語言寫信。或許,我們沒有傅老先生那樣高超的文學素養與文筆,但是,作為父母,我們是授業者,更是學習者。我們在教孩子人生道理的同時,也要學習著如何與孩子相處,用愛去感染,在成長的道路上,愈走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