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建黨偉業讀後感

《建黨偉業》上映之前後,就有很多人關注,褒貶不一。褒貶之事,且由好事者問之。吾人只是有感而發,不成系統。

《建黨偉業》首先敘述的是建黨背景:清政府腐敗無能,有識之士引領辛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統治。當然這個暴力還是有節制的,就是先武后文,逼清皇帝退位。吾人想是辛亥革命領導人慮及革命武裝不夠團結、強大,曠日持久革命未必有絕對勝算,於是與清臣勢力(主要是袁世凱派)談和,共逼清王朝退位,這是其一(這一點只是解決結束封建統治一事,但今後如何治國,因各派勢力的意見並未統一,結果清政權覆滅後,造成軍閥混戰奪權、國家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其二,辛亥革命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綱領,當然就以推翻清政府為革命目標。(這一點是患了短視症,革命思想有限,將清人視為韃虜,排除在中華民族之外,無法統一各派勢力,共建國家。)其三,辛亥革命領導人企圖以退為進,先推翻清政府,再伺機奪權。(這一點想法雖好,但終有遺憾,殊不知,一旦清政權作為國家政權不存在,那麼各地軍閥政權就強大起來,擁兵自立,場面自是不可收拾)。

《建黨偉業》接下來是敘述建黨先驅探索真理過程:軍閥混戰,百姓困苦不堪,建黨先驅敏銳意識到光推翻舊政權不行,還要革除舊思想、舊文化、舊勢力,在內憂外患下,五四運動爆發。五四運動,是一場全面的革命,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的革命,在政治上表現為民眾運動,涉及到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凡是運動都需要有一個運動綱領支持,否則是一場混亂,而綱領又是思想性的,五四運動雖然是學校老師、學生髮起,但得到了勞苦大眾的回響,五四運動於是就從學生的遊行示威發展成全國性的民眾運動,工農長期受壓迫的情緒由此激發出來,有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性。要想思想上領導工農這樣一個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就必須有一種簡潔明了、直接了當的思想引領,而馬克思主義思想正好具備這些要素:一是馬克思主義崇尚社會平等,反對剝削和壓迫,這是勞苦大眾的心聲;二是馬克思主義強調暴力革命,而勞苦大眾不懂得深奧、繁複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對暴力,他們起碼都能有直觀的理解,不就是打、砸、燒、奪而已,雖然馬克思主義所說的暴力並不是流氓暴力;三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這是讓勞苦大眾直接能看到的希望和成果。因此在波詭雲涌的國情下,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暴力革命。

《建黨偉業》第三部分就是敘述建黨過程:建黨先驅在共產國際的支持下,成功建黨。建黨大會上強調暴力推翻舊政權,建立新制度。這一細節引人深思。

《建黨偉業》結尾部分就是簡略敘述建黨後黨領導人民進行暴力革命,以及奪取政權後,走向復興之路的一些鏡頭。

吾人之觀後感,並不在於《建黨偉業》的褒貶問題,而是,《建黨偉業》一種濃縮型的史書,雖然未必都是史實,但基本輪廓是清楚的。這樣,一般民眾都可以了解一二,而不必啃書,搞史學研究。

《建黨偉業》所給人的感受就是血腥暴力。特別是宋教仁強調內閣制的民主政治思想,結果就遭暗殺。這讓人覺得在政治上講斯文是沒有用的,唯有暴力革命。因此,建黨之初,強調暴力,用暴力來推翻舊政權,建立新制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後來的歷史告訴我們,在建立新政權、新制度後,暴力不是萬能的,也是萬萬不能的。但是遺憾的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思想只是告訴我們暴力革命,後來毛澤東也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因此,馬克思主義並不是萬能的教條,我們不能犯教條主義,直接套用,特別是在新時期,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所沒有的,必須發展,不能硬套。中國的領導人也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不斷強調共產黨從革命黨過渡到執政黨,強調和諧建設,而不能硬套「暴力革命」。

和諧建設思想才是人類發展的真諦!

現在有一個問題,和諧建設思想應該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太大,太深,太重要了,吾人只是一小卒,心有餘而力不足,但吾人以為,和諧建設思想應該是全面的,涵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等領域,不要急,向前看,實踐會告訴我們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辛亥革命也是依靠暴力革命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新制度,但為什麼在中國大陸不能穩定、長期執政呢?()換一句話說,當國中國人民為什麼不選擇國民黨領導和執政呢?吾人想是有這麼幾個比較,在當時,中國共產黨就有這麼幾個優勢,能夠順應歷史潮流:

第一,民眾基礎,或者叫經濟基礎:國民黨雖然執政,但是執政基礎卻是各派勢力均衡的結果,國民黨因此必須考慮到當時的權勢各派,結果失去民眾基礎,特別是勞苦大眾。勞苦大眾此時占絕大多數,但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勇於革命,希望革命。而作為當時的資產階級,在經濟上也不是占有相當的優勢,這樣資產階級共和國就沒有穩定的民眾基礎和經濟基礎。而中國共產黨依靠馬克思主義思想,團結勞苦大眾,為勞苦大眾謀出路。而民眾基礎是最廣泛的政治基礎,雖然平時鬆散無力,但如團結起來,扭成一條繩,那是有巨大能量的,堅不可摧。另外一個就是,民眾永遠希望有一個統一的強大國家,而當時的中華民國只是名義上的統一,軍閥割據嚴重。

第二,組織基礎:首先,在團結民眾上善於宣傳,有力組織起勞苦大眾乃至其他社會力量;其次,黨自身組織建設依靠民主集中制,民主與集中有張有弛,確保上下團結一致;再次,軍事組織在思想上整齊劃一,聽從黨指揮,保證了團結力和戰鬥力。而中國民國各派勢力,明爭暗鬥,內傷甚大。

第三,國際基礎:雖然中華民國也有西方勢力(如美國)支持,但中國近代被列強侵略、瓜分的歷史,使得民眾對這些西方勢力十分反感,而俄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共產黨因為有共產國際這個大系統為基礎,使得民眾沒有排外思想,相反是歡迎的,認為共產國際友人是幫助我們的。這是正面的國際基礎。另外,兩次世界大戰衝擊了中國現有政權,中華民國的執政薄弱環節暴露出來,使得中華民國的執政軌跡發生變化,無法回到正常軌道上來,這從反方面無意中支持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