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旅讀後感(一)
余秋雨的散文多是寫文化古蹟的,讀他的作品好象是在跟隨著一位千年老者,去追尋人類歷史的足跡,從而引起我們對自身和人類文明的深思,並從中得到某些啟示。
平時喜歡讀小說和詩歌,不怎麼看散文,或者是因為崇拜名人的緣故,偶爾翻一下的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感覺他確實是一位散文大家。余秋雨首先是個學者,然後才是個散文家,因此,他的散文處處顯出作為一個學者的智慧和哲思。他能在斷垣殘壁中看到人類文明的軌跡,進而反思人類和文明存在的終極意義,而且,他總是把這種思考放在歷史的長河和無限的大自然中,從時間和空間上進行思索,因此,他的散文的思想顯得更為深沉。
《荒原滄海》選自《千年一嘆》,它是作者週遊世界幾大文明古國時所寫的散文當中一篇。在這篇散文里,作者首先展現的是多姿多彩的紅海和千里單調的沙漠。兩種格調相反的景色相映相襯,構成了非常奇特的景象,既雄偉又壯觀。但作者接著指出,在這裡,「根本沒有留出人的位置」,作者一行,走在這浩大的自然中,自覺「人影微若草薺」,但又心有不甘,想證明一下自己的存在,驅動吉普灑出一片氣派,但太陽、沙漠、大海,很快就將它溶化;人,這點微不足道的力量終歸於無。這是否意味著人的存在毫無價值和必要呢?如果不是這樣,人應該是以哪種狀態存在?在這篇散文的後面,作者描寫了一位母親和她的四個孩子,其中最大的一個還不到十歲,他們在朦朧的大海中出現,劃破夜色,踩海而來的,然後又在海邊的房子裡入息。作者把他們存在狀態看作是人類挑戰自然的極致。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挑戰自然的極致,和自然是多麼的和諧,人不是自然的對立面,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是和自然融為一體的。余秋雨通過自己想征服自然來證明自己和母子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做比較,深刻的告訴我們:人類若自以為是的試圖囂張的對待自然,必然被自然所湮沒,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才能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我們在對待自然時,既不要自卑也不要囂張。
這篇散文里還有一對象徵的意象:滄海和沙漠。滄海象徵文明,沙漠象徵文明的對立力量,他們是直接的碰撞,中間沒有任何阻隔。而文明從來就是脆弱的,經不起動亂和碰撞,更不要說自然的力量,就是人類自身的戰爭,都輕而易舉將人類幾千年辛辛苦苦創造的文明毀於一旦。作者體悟到這一點,因此,「我敬佩希臘,也理解埃及,尤其在這沙漠與大海交接的邊沿。」因為希臘哲人推重人,又懷疑人在天地間的地位,告誡餓人們不要自卑也不要囂張;而埃及文明認識到人類的渺小和文明的脆弱,於是,它便以墳墓的幻影來阻斷文明的後續。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文明除了自然因素外,文明為什麼會毀滅自身呢?而且是文明程度越高,文明毀滅得越徹底?這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余秋雨的散文幾乎都是這樣,充滿著對文化的憂思,它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所以取「苦」字,大概是因為作者對於文明的深深擔憂吧。
人生苦旅讀後感(二)
於世忠老師把他的新作《人生苦旅》贈我已有三四個月了,因頸椎病沒有及時閱讀,現在細讀,使我感慨萬千。故寫此感,以述心鳴。
《人生苦旅》是世忠老師以日記的形式,記敘他及他的兄妹待奉父母的做。遇和思悟。所寫做。遇之細緻,思悟之靈動,使我欽佩之至。
做從待奉老人的吃、穿、行、便和用藥都記之如絲。如:他與二妹交接的過程敘寫:「二妹告訴他,茄子要削了皮再炒……菜板立起來放……」;伺候父親打針的表述:「……糟糕,今天的答卷沒做好,起針的是時候…父親的右手背上起了一片黑紫,那是上帝給我的卷子上塗抹的分數嗎?……」。作者給讀者描述了一個祥實的立體的行孝圖。俗話說,孝只能聽其言,不能觀其行,觀其行,天下無孝子。讀《人生苦旅》,觀其行,方見真孝子。
遇從老人治病過程中的醫生盡責,鄉黨朋友的關心,都寫得入木三分。如:父親灌腸過程中的祥記。「…用她修長而美麗的右手中指,舒緩的插入父親的肛門,…一切都是那麼從容,那一刻,美麗和齷齪同時進入我的腦海…」。母親葬禮上過程的記寫,「…槓夫們小心翼翼的把…」作者給讀者勾勒了一個忠於職守的人們營造的和諧社會的場景。
思從自己的經歷與見,思悟人生尤其是當人的歲數增大,身體生病時的痛苦、磨難及孝道。從儒家、道家、天主教、無神論和醫學界等各個方面透視生命與生命經歷的神秘與無奈。從古寫到今,從國外寫到國內及家族中某個人的生命旅行的艱辛,特別是對孝道的認同與升華。感寫的淋漓盡致,有其自己的觀點和超然。作者的思維跌宕,也極易引起讀者的遐想,激讀者深思和頓悟。如:寫兒女應盡孝時,()與投保聯繫起來。「…站在老人的一邊考慮,養兒防老,是最原始的養老投保形式…兒女不孝,意味著騙取老人的投保的錢。…」
侍老隨想中更是聯想豐富,升華於顛。自然與科學的相關,貧窮與富有的利弊,古孝與今孝的異同,二十四孝的解讀,兒女與老伴的樂生點,家的理解,財富作用的見解等。
海田兄為其作序,給於了很忠懇的評定。無暇坐下來一起商榷。我是帶著敬畏之心讀完《人生苦旅》的。讀時感慨,讀完感動、思索和敘然。當下社會人浮躁,物慾橫流,墮落之極,傷風敗俗之象,屢屢皆見。然而,在偏僻殷實的農村,仍有如陶翁筆下的桃源香美的孝,飄來陣陣清香沁人肺腑。古之二十四孝之得名,多是靠一時之怪舉,則不如《人生苦旅》孝的到位,令人起敬,很難找到恰如其分的感語來形容。《人生苦旅》中思的跌宕以顯世忠老師的文功與學富;思的超然以顯世忠老師的修為之境界;思的寬展以顯世忠老師治世之志責。
讀《人生苦旅》實感,她不僅是孝文化而是孝的踐行,孝的詮釋,孝的升華,孝的典範,應當作為公民修為之佳作,之必讀。
上感,沒有任何之做作,乃心之共鳴而錄之。然,仍不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