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大業電影觀後感(一)
9月27日晚18:30,電影《建國大業》在我廠的俱樂部廣場開始上映了,儘管今天晚上的天氣有些涼,但依然吸引了不少的職工及家屬們到此觀看。
在電影上映前,多經部門的祝書記手提一袋子獎品,組織觀眾,準備進行電影有獎答題了,這些問題都是上一次在此放映的電影《天安門》中的問題。觀眾們搶答問題的熱情很是高漲,我也好不容易搶答一題,得精緻的小手電筒一隻,獎品很快都分發了出去。
下一步該是全身心地觀看電影了。
《建國大業》這部影片講述了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間發生的一些故事。影片向我們展示了許多愛國人士的風采,其中毛主席和周總理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
影片中,毛主席常常因為戰事而徹夜不眠,每當有主要戰役的戰報還沒有傳到時,他總會跑到屋頂上凝望遠處,希望搜尋得到一點象徵著勝利的標誌。其中有一個鏡頭很有意思:在得知國門的反動派的55萬大軍被紅軍全部吞噬掉後,中央領導們擺酒席慶賀,毛主席喝醉酒後倚靠在床上,酣然入夢。在平時因為牽掛戰事而難以入睡,而如今得知自己的軍隊大勝而不由得酣然入夢,這樣的人領導的軍隊不取得成功還有誰會成功呢?毛主席也時時刻刻以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革命的目標,心中始終是在為人民著想。正是由於毛主席這種為民的精神以及尤為強烈的名族責任感,才訓練出來不貪民眾一分利的紅軍,才會打敗獨裁的蔣介石,建立起新的中國。
還有一位值得我們尊敬的人就是周總理,周總理是個令整個紅軍隊伍都敬愛的一位領導,他的和藹可親在隊伍里是出了名的,他經常到最基層的紅軍部隊去做動員工作。但是在建國大業中,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周總理。在得知韓玉祥將軍因為共產黨的邀請被國民黨的特務殺害後,他非常憤怒,把所有的關於這件事的負責人都叫到了他的辦公室里,狠狠地把他們給罵了一通,直到毛主席來了,它才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可是這絲毫沒有損壞他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反而讓我們讓我們更加清楚的認識了這位偉人,一位和藹可親,有責任心,對待工作兢兢業業的偉人。
此外,影片中還為我們塑造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壯志難酬的蔣經國,心繫人民的張瀾,甚至是陰險狡詐的李宗仁,都為我們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當然,值得我們尊敬和銘記的的人還有很多很多,大到中央的領導人,小到最基層的民眾,戰士,他們為了祖國崛起,置個人安危不顧,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馮玉祥將軍扛起一把衝鋒鎗衝到流氓隊伍里鳴槍示警,說:「無論你是誰的人,有本事就光明正大地來,不要這麼下作!」一身正氣讓人肅然起敬。只要是在解放中國的戰爭中為民族獨立流過血和汗的,都應成為我們尊敬與銘記的對象,他們的名字應該被世代傳唱!
影片告訴我們,得民心者得天下,並不是老蔣和小蔣的能力不夠,是他們違背了民心,大家都想和平,好不容易把小鬼子打跑了,他卻非要挑起內戰,所以連國民黨內的很多元老都去支持共產黨了,老蔣最後說的話很深刻啊,是國民黨自己毀了自己啊。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非常富強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新中國來之不易,作為白電的員工,我們當立足崗位,好好工作。
建國大業電影觀後感(二)
歷史的車輪從來沒有停止轉動過,然而車輪的軌跡從來都不是不偏不倚的,如此多的錯綜複雜和恰到好處的巧合都能讓我們從中感悟歷史,學到很多的東西。
《建國大業》集中在毛澤東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這三位後來當選為國家副主席的非中共人士的關係上,情節跌宕起伏,感情意味更加濃厚,生動地再現了共產黨人與中國民主黨派在革命歲月里結下的深厚情誼。
對於我來說,這部影片與以往的紅色題材電影有著很大的不同,宏大的場面在震撼之餘更有細節的耐人尋味,在領袖的塑造上,將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展示出領袖的內心世界,把領袖還原成一個個普通人。我想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暫且不說那些豐功偉績,從片中透出的主席風采領袖魅力就足以覺得這是一部值得去收藏的影片。毛澤東的從容不迫和安然自得,蔣介石刻板和拘謹。鮮明對比之中讓我們感受到那個年代之中因為戰爭所造就的人物,也能夠感受到毛澤東作為最終能取得勝利一方領導人的風範。
《建國大業》並不是以表現戰爭本身為側重點的,而是要體現人民戰爭的必要性和進步性,扣人心弦的音樂將這四年中國發生的大事情一件件的連貫起來,算得上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材。一幕幕歷史事件從我們眼前划過,我想這不只是影片帶給我們的感官享受,更多的是傳達給我們歷史的史實,能夠從歷史中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建國大業電影觀後感(三)
和將來所有走進影院的觀眾一樣,觀看《建國大業》的過程,就是數明星臉的過程,意猶未盡,高潮迭起。不得不說,對於一部標上「主旋律」標籤的電影來說,明星戰術真是讓演員觀眾皆大歡喜的法寶,即使平時讓人崩潰的開會情節,也因為群星璀璨而興趣盎然,女代表寧靜、章子怡為什麼堅持推薦五星紅旗並不重要,「攝影師」郭德綱站在遠處使勁抖紅綢搶鏡才是觀眾看電影時的HIGH點。
雖然因為眾多導演明星的賣力出演,《建國大業》驚鴻一瞥般塑造了馮玉祥、毛人鳳、杜月笙等許多人物形象,也用醉酒高歌、摔杯怒罵等形式試圖拓展對我黨革命領袖的人物塑造。但僅就藝術表現力來說,我和幾個一起看電影的朋友觀點是,《建國大業》最豐滿的人物形象是蔣介石父子,張國立對蔣介石張弛有度的表演證明他不只是電視皇帝,而陳坤則完全可以說是《建國大業》裡的一個驚喜,他以往角色揮之不去的陰柔轉化成了空有熱血、片中壯志難酬的壓抑,父子兩人在涼階並肩而坐的鏡頭讓人不勝唏噓。
在人才濟濟的《建國大業》裡,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有限幾個人,陳坤絕對算得上其中一個。換一個思路,就人物塑造而言,蔣經國被塑造的可信度也是前無古人的。起初宣布由陳坤來演蔣經國,也是不讓人信服的,形象差得太遠。但是看過陳坤的表演之後,我寧願相信,蔣經國就是陳坤這個「版本」的,就是陳坤的談吐,陳坤的氣質,陳坤的憤怒,和陳坤的無奈。我老覺得,蔣經國每次出場都是卷著颱風來的。他心裡有個颱風的中心,看似寧靜,其實蘊含的力量很驚人。一旦爆發,那個力度不可想像。對蔣經國而言,這個颱風的中心就是他的理想主義。這是他畢生都在追求的東西,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而力不從心。我個人對蔣經國這個人物是抱以同情心和感慨心的,我不知道他算不算英雄,但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勇氣、有熱血,最終卻非常悲情的人物。陳坤很有銀幕魅力,一出場就很抓人。關於蔣經國的戲,最精彩的還是去上海「打老虎」的那幾場。當時的背景是上海經濟狀況混亂,很多有財勢的人大量囤積緊缺物資,想藉此發一筆國難財。蔣經國奉父之命去上海整頓經濟,去時是力挽狂瀾、勢在必得。首先查抄了杜月笙的倉庫,所以馮小剛扮演的黑幫老大杜月笙出場時,和蔣經國對峙的那場戲火藥味很重。身為後輩的蔣經國雖然在杜月笙面前表現地較為深沉低調,但骨子裡很硬很有氣勢,在杜月笙的逼視之下沒有絲毫懼意。面對「老大」,內心裡是要有力量的,看著銀幕上精彩的一瞬,你已經分不出這是蔣經國的力量,還是陳坤的力量。
從小到大看了太多太多的「領袖戲」,但是這一次,我的眼睛亮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平素高高在上的領袖們,這回充滿了人情味,近的就在你我身邊。
唐國強扮演的毛澤東早已被觀眾認可,但這次著力展現的,不是主席的雄才偉略,而是人物的內心情感。()唐國強的表演比以往要放鬆,我個人認為也更好看。政治局開會的時候,毛澤東把蠟燭吹滅了,摸著黑繼續開會,他說,留下半支蠟燭晚上還要寫東西呢;七屆二次會議的時候,各位領導從拐角處依次走進會場,每個人的表情都很有看頭,這種細節都很好看。
劉勁扮演的周總理,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印象。有一場戲,當總理得知我方沒能保護好受邀參加政協會議的馮玉祥將軍,平時一向親和儒雅的總理終於大發脾氣,痛罵手下「都是豬腦袋」。總理的確生氣,但我個人認為,他這麼做還有一個「心機」,先把下屬狠批一頓,毛主席反倒不會再發怒了,目的還是為了保護下屬。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是淮海戰役勝利後的那個晚上,大局已定,中央四位領導人終於可以安心地大醉一場。他們高興得邊喝酒邊高唱《國際歌》,平素領袖人物的固有形象全被打破了。毛澤東喝醉了,嘴角掛著微笑歪倒在一邊;周恩來充滿激情地揮舞雙臂做指揮狀,完全不是平時總理的樣子;劉少奇和朱德緊緊擁抱在一起,讓我也感動的跟著掉下眼淚。
其實任何戲劇,最後刻畫的都是人,你觸摸到這個人的心,作品基本就成功了。歷史又何嘗不是?歷朝歷代的推進更替,人心始終是成敗的關鍵。《建國大業》中,共產黨的勝利,國民黨的失敗,不管有多少的因素在裡面,最關鍵的還是民心所向。《建國大業》最終有多少票房,最終還是取決於觀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