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大業觀後感800字(一)
這部電影的整體感覺不錯的,視野宏大,再現了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波瀾壯闊的時期。可是電影裡有很少戰爭的片段,比較注重人物個性的特點。觀看《建國大業》的過程,就是數明星臉的過程,意猶未盡,高潮迭起。
雖然因為眾多明星導演的賣力出演,塑造了馮玉祥、毛人鳳、杜月笙等許多人物形象,也用醉酒高歌、摔杯怒罵等形式試圖拓展對我黨革命領袖的人物塑造。但僅就藝術表現力來說,我和幾個一起看電影的朋友的觀點是,《建國大業》最豐滿的人物形象是蔣介石父子,張國立對蔣介石張弛有度的表演證明了他不只是電視皇帝,而陳坤則完全可以說是《建國大業》裡的一個驚喜,他以往角色揮之不去的陰柔轉化成了空有熱血、片中壯志難酬的壓抑,父子兩人在涼階並肩而坐的鏡頭讓人不勝唏噓。
陳坤在電影中是演蔣經國,他把蔣經國的談吐,氣質,熱情,無奈都充分地表演出來,簡直是蔣經國翻版。蔣經國每次出場都是卷著颱風來的。他心裡有個颱風的中心,看似寧靜,其實蘊含的力量很驚人。一旦爆發,那個力度不可想像。對蔣經國而言,這個颱風的中心就是他的理想主義。這是他畢生都在追求的東西,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而力不從心。我個人對蔣經國這個人物是抱以同情心和感慨心的,我不知道他算不算英雄,但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勇氣、有熱血,最終卻非常悲情的人物。陳坤很有銀幕魅力,一出場就抓人。
最精彩的還是去上海「打老虎」的那幾場。當時的背景是上海經濟狀況混亂,很多有財勢的人大量囤積著緊缺的物資,想藉此發一筆國難財。蔣經國奉父之命去上海整頓經濟,去時是力挽狂瀾、勢在必得。首先查抄了杜月笙的倉庫,所以馮小剛扮演的黑幫老大杜月笙出場時,和蔣經國對峙的那場戲火藥味很重。身為後輩的蔣經國雖然在杜月笙面前表現得較為深沉低調,但骨子裡很硬很有氣勢,在杜月笙的逼視之下沒有絲毫懼意。這是推上電影的高潮。我就是欣賞蔣經國這種氣魄和那種魅力,這才算是一個真正的男人。
在這場電影裡,我還比較欣賞的是聞一多,雖然聞一多在電影裡曇花一現,但是他那種精神震撼了我,我認為這是當時知識分子要做的事情,也是愛國的表現。真的很值得我們現代大學生學習。在片斷中,劉勁扮演的周總理,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印象。有一場戲,當總理得知我方沒能保護好受邀參加政協會議的馮玉祥將軍,平時一向親和儒雅的總理終於大發脾氣,痛罵手下「都是豬腦袋」。這把我心目中的周總理的形象完全改變,可是將一向親和儒雅的總理的形象的改變,更突出毛主席更愛護下屬。
看建國大業真是受益匪淺!
建國大業觀後感800字(二)
在祖國母親60華誕將要來臨之際我觀看了被各媒體炒作的沸沸洋洋的國慶賀禮大片《建國大業》,看過後感觸頗深。
《建國大業》這部影片,集中反應了自1945年抗戰勝利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一直到新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五年間的風雲變幻,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影片的重點,是國共兩黨的實力如何從強大和弱小到勢均力敵、針鋒相對,到最後共產黨技高一籌,三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讓歷史的天平終於傾向在共產黨一邊,中國的歷史從此改變了前進的方向。
電影的場景設計和敘事角度有大有小,我看後最喜歡兩個場景:一是北平機場,萬人喜迎毛澤東和老紅軍戰士的聲嘶力竭的場面,令現場觀眾百感交集,不禁涌動起對建立共和國的無數先輩的敬仰情懷。二是蔣經國前往上海督導經濟,直面譴責孔家才是讓黨國身處危難的蛀蟲,回到南京時父親蔣介石卻對他說「不反亡國,反則亡黨」的言語,一番時局的忠告帶走了經國的銳氣,()這或許是對多年之後的台灣主政人物的一種性格鋪墊和詮釋吧。
據說蔣經國在深刻反思敗走台島的教訓,啟動肅貪和黨建轉型改革,嘔心瀝血、勵精圖治的將台灣帶上「亞洲四小龍」的地位,親手實現了政治解嚴(將台灣帶入民主時代),集其大成的功業在他之後的新台灣,未見在政治境界及領導效能上超越蔣經國的新典範。蔣經國「與時推移的改善及修正的性格」,註定這位奇蹟經濟的締造者最終心力憔悴嘔血而亡的悲愴宿命。因此我認為,影片中陳坤的扮相與我心目中的蔣經國最為吻合。
片中對徵集到國旗、國歌作品的選用過程,猶如生動的教學片,更讓人增長了不少知識。
其實任何戲劇,最後刻畫的都是人,你觸摸到這個人的心,作品基本就成功了。歷史又何嘗不是?歷朝歷代的推進更替,人心始終是成敗的關鍵。《建國大業》中,共產黨的勝利,國民黨的失敗,不管有多少的因素在裡面,最關鍵的還是民心所向。《建國大業》最終有多少票房,最終還是取決於觀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