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活著觀後感(一)
中國有句古話:「好死不如賴活著」,一直以來我都認為這是一種很消極的人生觀,甚至我會鄙視這種沒有志氣的人。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樣都比較崇尚那種英雄般的壯烈的犧牲。看完《活著》這部影片後,對於這句話我卻有了不同以前的理解,其實,不管怎樣活著、活得怎麼樣,可以活著,便是一種幸福。
《活著》這部電影給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時間之長,人物的經歷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時代的印記。那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動盪的30年:從40年代的小賭場、國共對峙的大戰場,到50年代的祖國山河一片紅,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結束。無論是小到一盞茶杯、一本賭帳,還是大到戰場上的軍車、大炮,都給我們留下了很真實可信的印象,從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來了一種很切合電影主題的滄桑感,一種有些悲傷、有些淒涼,還有些懷舊的滄桑感,這種滄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覺的縈繞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過程中,很自然,卻給人很真實、很深刻的感受。
雖然電影《活著》在原著的基礎上改動了許多,但是我覺得這部電影不但很好地符合了原著的精神,同時也不缺少導演獨特的理解。這也是使得電影同樣感動人的一個關鍵之處。可以說導演張藝謀很深刻地理解了余華這部小說的內涵,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繹了他心目中的活著。看著電影,我不知不覺地被感動了,我開始思考什麼是人,什麼是活著,為什麼要活著。
電影裡,故事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絝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帶著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後又帶著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福貴從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後來又糊裡糊塗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們約定,一定要活著回去。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平安回到家中,母親卻已去逝,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啞了。
一家人繼續過著清貧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躍進」中當上區長的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有慶,一家人傷痛欲絕,家珍更是不能原諒春生,她說:「你記著,你欠我們家一條命。」文革時,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殺,一天半夜他來到福貴家,把畢生積蓄交給福貴,說他也不想活了。這時家珍走出來對春生說「外面涼,屋裡坐吧。」春生臨走時,家珍囑咐他,「春生,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哪,你可得好好活著!」
後來鳳霞認識了忠厚老實的二喜,兩人喜結良緣。然而不幸總是不肯放過福貴一家。不久鳳霞生下一子,自己卻因難產而死。鳳霞的兒子取名叫饅頭,聰明可愛。影片結尾,福貴對饅頭說,「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而從原著來講,作者是通過福貴的回憶來敘述的。作者在一個窮極無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貴和他的牛。然後一段故事從這個看似平凡的老農嘴裡講出來。國民黨抓丁,文革,疾病,死亡。福貴的親人一次次離開他,最後只剩一頭老牛。鳳霞先聾啞,然後有慶因輸血過多而死,鳳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是被餓死的。孫子苦根是被豆子撐死的(太餓了)。經過一次次死亡的考驗,老人以一種超脫的姿態活在世上,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尋死覓活,他心裡的親人沒有死,都陪伴著他,他在回憶,繼續努力快樂地活著。他把他的一生,講給作者聽,竟然有些像一個哲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普通德再也不能普通的農民。
可以說電影裡的活著遠沒有小說里的悽慘,但是張藝謀加入了一些諷刺的東西,卻同樣讓人看了心寒。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電影最後講到鳳霞生孩子的情節,那些沒有經驗的小紅衛兵變成了醫院的主治大夫,而真正有經驗有技術的卻被判為「反動學術權威」而關進牛棚,最後鳳霞大出血,而小紅衛兵卻不會處理,會處理的王教授又因為被饅頭噎著而不能動手術,而福貴一家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鳳霞死去。這種諷刺性的情節還有很多,例如,大躍進期間,鎮長到福貴家收鐵,福貴的兒子有慶把福貴心愛的皮影箱拉出來,說要把那木箱上面的幾根鐵釘還有皮影上面的幾根鐵絲都拆出來。還有有慶那一句「那不解放台灣啦」,連天真無邪的孩子說的話都印上了時代的烙印。
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著」這兩個字,其實不管怎麼活著,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幸福;只要活著,對家人、對朋友就是一種安慰、一種支撐。電影中,有好多個情節都讓我深深地感覺到只要活著,能見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經很幸福了。
第一次覺得活著好是在福貴被國民黨捉丁後,在一次戰役上戰友們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麼都沒有了,福貴只想快點回家,看看自己的母親、老婆和孩子。他把手高高地舉起的時候,我是多麼地替他擔心,心裡不禁替他祈禱,只要能活著就好,不管怎麼活著,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裡被活著感動是在龍二被槍斃的時候,聽到那響徹街巷的五聲槍響,福貴嚇得尿了褲子。要知道當初如果他不是把家產都輸給了龍二,那麼那五槍就是福貴的了。雖然福貴那時候活得很艱苦,但是能活著看到老婆和孩子對他來說就已經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慶被區長的車撞倒的牆壓死了。福貴看到血肉模糊的有慶時失聲痛哭,家珍悲痛欲絕。區長春生也因此無法原諒自己的過錯,後來春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殺了,他把畢生的積蓄交給福貴,一來是當作補償,二來他覺得在世上已經沒什麼好留戀了,他想把錢交給福貴後就自殺。這些都被家珍聽到了,她最後原諒了春生,並叮囑春生說「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你要好好活著」。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質樸的感情啊!雖然兒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貴卻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著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安慰啊!
電影《活著》沒有告訴我們悲慘的命運,裡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沒有使我們看到絕望,去控訴那個社會或者命運,相反每一次都告訴我們一定要好好活著,認真的活著,因為這兩個字很重要。
電影活著觀後感(二)
余華棄醫從文,這與魯迅相同,後成了一位名振海內外的作家。我是看了小說《活著》後從內心肅然對他敢於直面現實而起敬,這與魯迅又儼然相同了。
余華是這樣解釋「活著」的: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盲目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我贊同他的觀點,面對當今社會如此多的貪官污吏,我們也不應該苛求作家有多麼高遠的社會責任心,他能勇敢地再現歷史,就足夠了。
當我看完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後,又有了直觀的感受,再次被電影中人物的命運所震撼。從我內心早就想寫點什麼,但頗感苦澀,很難落筆。不誇張地說,看《活著》小說和電影,我都是含著複雜的淚水看完的,我相信每顆淚珠都閃爍著人性本有的憐憫之光澤。
余華的《活著》通過徐福貴有些超脫的敘述,故事沿著倒敘展開。而電影則是張藝謀借用一支諷刺的椽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寬度近達半個世紀中國農民家庭悲歡離合的畫卷。雖說故事是虛構的,但我相信他的真實,真實地存在於廣大農村的某個角落,是一部被官方扼殺的中國農民的命運史詩。
故事平淡真實,福貴悲悽的大半生,伴隨著一個個生離死別的場景。但我不知不覺地被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動了,我品味到了什麼叫人生,人為什麼要活著……不能說這部作品多麼偉大,我只說他真切地告訴我什麼叫活著……命運如此,福貴有得選擇嗎?人在命運面前顯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著》就我感覺而言,是我目前看過的最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導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見,「老謀子」對原著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說張藝謀的電影是給外國人看的,但我覺得更是給我們看的。中國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現實,中國的希望我以為要敢於否定我們的過去和自己。您說呢?
有些人生來就名聲顯赫,但更多的人生來是默默無聞;有些人生來就一帆風順,但更多的人生來就充滿了艱辛與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麼樣,而是今後我們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學會在苦難中鍛鍊和忍受。人生漫長也短暫,也不要嫌過程太坎坷,因為只有歷經磨難獲得的勝利才更讓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寶貴的,每個活著的人都應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應該活著,因為世間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珍惜的感情!
電影活著觀後感(三)
電影《活著》改編自作家余華的同名小說。影片在開頭就展現了一個富家少爺沉迷賭博玩樂的情景,最後被騙去了全部家產並氣死了自家的父親。從此這個人物開始了他坎坷的後半生。在幾十年里經歷被捕,中年喪母喪兒等一系列打擊,最後剩下的唯有「活著」。
電影中的主人公富貴的生活十分曲折,曾是富家少爺後來淪為演皮影戲為生,又經歷了喪兒的悲痛,最後連妻子也因為教授被饅頭噎著,而失血過多死亡。富貴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他的親人一次又一次地離開他。電影中一次又一次地提到活著,人活著不容易,小人物活著更不容易。活著,再苦再難也要活著;因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活著,人最根本的需求也是活著。
命運給富貴開了一個又一個玩笑,電影中的表現手法也表現了對命運的諷刺。活著,這麼不幸悲慘為什麼仍然要活著,我們到底又是為了什麼活著,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寧願光鮮的死去,還是悲慘的活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管怎麼說,我認為活著才有可能才有希望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