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詩詞名句

杜甫:漫成一首

漫成一首

作者:杜甫

原文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注釋

1、漫成:即詩人一時應手之作。
2、「去人」句:意謂月影靠船很近。
3、風燈:船中桅桿上掛著照夜的燈,有紙罩避風。
4、「沙頭」句:指夜宿的白鷺屈曲著身子,靜靜地蜷躺在沙灘上。拳,屈曲。一說聯拳通「連蜷」,蜷身之意。
5、撥剌:魚在水裡跳動所發出的聲音。

翻譯

水中的月影離我只有數尺之遠,
船桅上的風燈照耀著夜空,
時間馬上就要進入三更天。
棲息在沙灘上的白鷺靜靜地蜷身而睡,
突然船尾方向傳來「撥剌」一聲,
原來有一條魚兒躍出水面。

賞析

在絕句體中,有一種「一句一絕」的格調。即每句寫一景,多用兩聯駢偶,句子之間似無關聯。它最初起源於晉代《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運用這種體格。大約是因為他太精於詩律,運用這種絕體,可以因難見巧吧。他最膾炙人口的絕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糝徑楊花鋪白氈」、「遲日江山麗」等,也都是用這種體格。這些詩的優點不只在於寫景生動,律對精切,而尤其在於能形成一個統一完美的意境,句與句彼此照應,融為一幅完整圖畫。

這首詩是杜甫流寓巴蜀時期寫的,詩寫夜泊之景。寫一個月夜,詩人不從天上月寫起,卻寫水中月影(「江月」),一開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數尺」是說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時寫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畫出了「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江間月夜美景,境界是寧靜安謐的。第二句寫舟中檣竿上掛著照夜的燈,在月下燈光顯得沖淡而柔和。桅燈當有紙罩避風,故曰風燈。其時江間並沒有風,否則江水不會那樣寧靜,月影也不會那樣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寫景,但讀者能夠真切感到一個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點出「人」字),這就是詩人自己。從「江月」寫到「風燈」,從舟外寫到舟內,由遠及近。然後再寫到江岸,又是由近移遠。由於月照沙岸如雪,沙頭景物隱略可辨,夜宿的白鷺屈曲著身子,三五成群團聚在沙灘上,它們睡得那樣安恬,與環境極為和諧;同時又表現出寧靜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這和平境界的可愛,惟有飽經喪亂的不眠人才能充分體會。詩句中洋溢著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於自然界小生命的熱愛,這與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是一脈相通的。詩人對著「沙頭宿鷺」,不禁衷心讚美夜的「靜」美。()由於他與自然萬類息息相通,這「靜」與「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的寂靜幽獨該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傳來「撥剌」的聲響,使凝神睇視著的詩人猛地驚醒,他轉向船尾,那裡波光粼粼,顯然剛剛有一條大魚從那兒躍出水面。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都在一個「靜」字,末句卻寫動、寫聲,似乎破了靜謐之境,然而給讀者的實際感受恰好相反,以動破靜,愈見其靜;以聲破靜,愈見其靜。這是陪襯的手法,適當把對立因素滲入統一的基調,可以強化總的基調。這是詩、畫、音樂都常採用的手法。詩的末兩句分寫魚、鳥,一動一靜,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點同時又最富於詩意的情景,寫得逼真、親切而又傳神,可見詩人體物之工。

此詩乍看上去,四句分寫月、燈、鳥、魚,各成一景,不相聯屬,確是「一句一絕」。然而,詩人通過遠近推移、動靜相成的手法,使舟內舟外、江間陸上、物與物、情與景之間相互關聯,渾融一體,讀之如身歷其境,由境會意。因而決不是什麼「斷錦裂繒」(胡應麟)。「老去詩篇渾漫與」,從詩題「漫成」可知是詩人一時得心應手之作,這種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達到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