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數學類讀後感

數學類讀後感(一)

近日,我認真研讀了《我與國小數學》一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書中寫道:作為國小數學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數學真奇妙」的學習氛圍。是呀!這正是我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一直深感頭痛的事情。相對來說,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學科,小學生是6歲——12歲的兒童群體,孩子們生性好動,喜歡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這就向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抽象的嚴肅的數學概念形象化並富有情感色彩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架起教材和孩子們中間的橋。許多教師教學水平高,受到同學們的喜愛和歡迎,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十分關注孩子們的這顆好奇心,課堂上為孩子們提供具有奇妙感的數學素材,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讀了這本書後,感覺受益匪淺,我也嘗試著在我的教學中進行了實踐。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

參考該書中的理論,數學課上我試著引發起學生對數學的神奇感,使學生能儘快地走進數學的迷宮。例如:在教學《高、矮》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先請一個班上個子中等的學生到前面來,問大家他是高,還是矮?有的說高,有的說矮。我沒說話,走到他的旁邊。「他矮,老師高。」學生們異口同聲。我又請了一個班中最矮的學生站到我們旁邊。「後來的同學最矮,老師最高。」學生們高聲說道。我一笑:「是嗎?」我讓個子最矮的學生站到了椅子上。「現在誰最高?」我笑著問。「還是老師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學高。」學生們的意見開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們今天就來一起研究高、矮的問題吧。」板書課題。學生們就是在這種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想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並不難,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嘗到了成功的甜頭,使我教好數學的信心倍增,是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愛迪生也曾說過:凡是新的不平常的東西都能在想像中引起一種樂趣,因為這種東西使心靈感到一種愉快的驚奇,滿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來不曾有過的一種觀念。老師就是要把「好奇心」巧妙地運用於教學過程中,使之自然地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變成孩子們學習和探索的內動力。

二、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

「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時代對教育的呼喚,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人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同時也是我給學生們提出的一項能力。《我與國小數學》一書寫道:舊的教學觀念把學生視為知識的容器,把學習的過程看作一個簡單的知識影印、複製過程,教師的任務只是把書本上的知識搬運到學生的腦子裡。作者認為作為教師要客觀地、發展地看待學生,新的學生觀把學生看作雖有不足和幼稚,但卻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積極、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的人,把他們看作是學習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因此,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學習,最重要的是課堂上要給足學生主動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孩子們在學習的海洋中自由活動、主動探究、親身體驗、自我感悟。這是學生獲得真知,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

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並積極實踐。——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寓教於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

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鮮艷的教具;新穎的謎語、故事;有趣的教學遊戲;關鍵處的設疑、恰當的懸念;變靜為動的電化教學等等,儘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為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

三、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把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是《我與國小數學》貫徹的精神,同時也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終生追求的教育目標。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為這不只在教和學,而是感受課堂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我與國小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們一種教學方法。讀書更是一種好的學習手段,它將帶領我們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學生喜歡的、有專業素養的好老師。

數學類讀後感(二)

《國小數學》這本書是由特級教師吳正憲、張丹兩位老師主編的。本書從研究國小數學教學的角度,針對國小數學教師的公開研討、常態教學,按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來編排。

本書共六章:第一章是新課程理念下「運算教學」的研討;第二章是新課程理念下空間與圖形教學的研討;第三章是「套用題」教學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第四章是新課程理念下「統計與機率」的教學研討;第五章是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第六章是課堂觀察和如何評價一堂課。每章都分為幾個步驟:簡介讓我們知道這一章的主要內容,從問題出發,吸引我們看的興趣,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平時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引言,提出問題,引發我們的頭腦風暴,啟發我們思考;第一節通過案例研討,引發深入的思考;第二節觀點分享,給出一些專家、優秀一線教師的思考和建議,非常中肯地切中我們的難點,令我感到讀一本好書,就是同時與很多個優秀的老師作交流,聆聽他們的教誨,真的是對很多問題都恍然大悟;後面還附加了拓展資源,來自於報刊雜誌的優秀文章,更加拓寬我們國小數學教師的專業視野;最後熱點聚焦來自於多位一線教師的問題探討交流,讓我感到原來我們都有同樣的困惑。教學研討交流是很幸福的事,因為有那麼多人都在做著同一件事,我並不是孤單無助的,我們可以共同討論、共同進步,網路縮短了我們的距離。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在反思著自己的教學,我是怎麼處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處理是否得當。我結合解決問題教學,重點閱讀了《「套用題」教學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一章,深受啟發。以下記錄自己從書中和教學中悟到的培養學生解決問題一般能力的策略思考:

1、從問題素材的選擇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2、從數量關係的分析中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3、從解題方法的辨析中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4、從問題的創編中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我還要繼續讀這本書,思考書中的理論,別人的教學實踐,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提高自己課堂教學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數學類讀後感(三)

最近,我看了一本有關數學的書刊:數學大王。剛拿到這本書,可愛的封面便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懷著愉快的心情讀完了這本書。

《數學大王》裡,印象最深刻的要數「彆扭國奇遇記」,裡面主要講述了:小明是個粗心大王,在做數學題目的時候,由於他的粗心鬧了很多笑話,以至於老師在發下來的卷子上打了很多紅叉叉。原來,小明在卷子答案上填著:一個蘋果重200(千克),一張郵票面積1(平方米),床長2(分米),一列火車每小時150(米),教室長8(米)……看來小明的確夠粗心的,這天,小明忽然看見自己的課桌上由一個火柴棒大小的人,還沒等他開口,小人便拉著小明的手,坐火車去遊樂園玩。好不容易坐上火車,這火車咋開的這麼慢呀!小明覺得很奇怪,就去問司機,司機說:不是你寫的嗎,我可是按照你寫的速度開的。「是呀,是呀,都是你犯粗心,要不然我的身高也不會這麼矮……」小人也在一旁委屈的說道。終於,火車到站了,小明迫不及待的走出車廂,「哎呦!」一個200千克重的蘋果重重的砸在了小明的腦袋上。小明正想發火,可是一轉念:這不是自己犯的錯誤嗎?哎……接下來,他又陸續遇見了其小無比的教室,超大的郵票……小明在心裡暗暗發誓,以後一定要改掉粗心的壞毛病。()

原來我想粗心沒什麼大不了,反正自己也會,下次注意就行了。但是我看小明的故事後,感到粗心的害處還真多,造成的後果也太可怕了。如果火箭設計師如果有一點馬虎,火箭就上不了天;如果人造衛星的數據有一點差錯,就不可能圍繞地球正常運行;如果醫生把手術器械落在病人體內給病人帶來痛苦,對身體造成傷害……為了我們更好地學習,獲取更多的知識,將來成為有用之才,不出錯、不誤事,每個人都應該克服粗心大意,改掉馬虎的壞習慣。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都一定要認真、認真、再認真,細心、細心、再細心。讓我們大家都做個學習的「細心」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