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曲讀後感(一)
最近看的書:七堇年的《塵曲》。
於悲傷深處空無一物,時光一瀉千里。很久不曾看書了或者稱之為閱讀,獨自坐在書店的咖啡屋裡,慢慢的讀一本書,可以很深邃也可以很刻骨。
有時候閱讀也可以很落寞或者很熱鬧,落寞是一個人的心結,狂歡是得到共鳴。在空無一處的塵世間遊走,獨自欣賞那些低調的文字,那些可以讓有感觸的文字,像溫潤的皮膚有心跳的聲音。
很鄙視為了讀後感而讀的書籍或者文字,不負責任的流水帳,沒有用心體會也無法感受作者的良知。越來越討厭虛偽的東西或者人。
此書從尋父開始記錄,我開始以為只是一部自傳體,但是看完其實更多的是共鳴,那些個細微的細節和到過的城市,尤其是提到香港的時候,作者用墜入繁星之城來形容,感觸頗深,這玻璃之城,港生和韻文。寫作其實是件滿痛苦的事情,於寂寞刻骨之時把內心的感受記錄下來,時光深處的拾荒者,一種獨自的落寞的旅行。郭珊的序寫的很好,我很喜歡,有種我自傾杯,君且隨意的豪壯。
一夜北風緊,呼呼的風聲四處作響,然而卻並不覺得寒冷,相反倒是溫暖如春,把這最後時光稱為享受,安靜且閒時的享受,終於這2010年要過去了,不堪或者DOWN或者沉寂的2010年要過去了。一直覺得時光與我無關,也一直覺得是個主觀的人,沒覺得有什麼不好,內心自省且開心,愉悅的享受生活中的點滴。下廚,美容,生活,每天都很平和,挺好。
今天又去了南站,好像一個月前我還在那裡去了彼地,彼時,一樣的地方,一樣的場景。
不同的是那日我頗為糾結和落寞,而今我卻滿懷冷靜。有時候抬頭看看天空,棉花糖般的雲朵就那樣散落在天空,純淨而無暇,一抹微藍沉靜在心底。謎一樣的深沉,那些無法被時間定義的懷念或者記憶,就這樣被刻在腦中,像極了某個捲軸的開場白,迤邐而倦怠卻不冗長。時間是個好東西,教會人忘卻和牢記。小四說,那些念念不忘的回憶就在我們念念不忘里消失了,又或者是忘卻了吧。
我坐在車裡,探身窗外,陽光燦爛無比,北風依舊呼嘯。手裡緊緊攥著一張紙,無非是幾個落寞的文字,而我卻遲遲未能留下來。我只是想喝杯熱茶暖暖身,而往往最後選的卻是咖啡,因為夠勁。花間一游再游,或於他處小酌而歸,北風吹過又留下香水的後調來,有種梔子花的好聞的味道,你說我要這香水有種穿透力,即使人群擁擠閉上眼就知道你在那裡。我說我要這香水能穿透肌膚,即使閉上眼人群再擁擠就知道心在這裡。
塵曲讀後感(二)
這是七堇年的一本遊記、散文加短片小說的書。這時候她也24歲了。她不甘於停留在一個地方,如同候鳥,時間到了,背著包,便走了。書中也有許多她的攝影作品,都是一些沿途風光。買書的時候附贈了一張明信片是她拍的愛情海日落。平靜的海水,泛著天邊橙紅的夕陽投下來的,橘色的波浪,靜謐而又溫暖。有一個人站在岸邊,望著遠方凸起的小島,但是他們都沒有顏色,因著剪影的效果,是黑色,但是輪廓依舊清晰。橙色,黑色,這樣鮮明的顏色對比,簡單,亦和諧。這就是土耳其的愛情海。她說有一種藍,叫土耳其藍,就像神情平靜略帶憂鬱的穆斯林少婦。我不禁便區分開來它與海的顏色。
她走過雲南,土耳其,香港,歐洲,台灣。時而記一些路上的人髮型,服飾。都十分具有當地的特色。如在台灣,你會看見一些放學出來的學生,穿著校服,淺灰襯衣,深藍短裙,白襪皮鞋,那麼的小雅嫻靜。時而又會描寫一些標誌性建築,滿牆壁畫的教堂、香港繁華的夜景。時而又會溜進街邊小店,看著店裡的玩具直呼可愛,但又不買,因為無法選擇最好的那個。有時又會借景抒情。七的文字不算質樸,她不是在講故事,但也絕不是滿篇華麗的辭藻。只是會給人一種美感。如敘中的最後一句:「我們仍需生命的慷慨與繁華相愛,即使歲月以刻薄與荒蕪相欺。」我很喜歡文中一些細節描寫,還會時不時提到一些電影,歌曲,應情應景,一切那麼自然。若如我看過,聽過,便會深一層的體會她的感受。如果沒有,有時間也會上網查查。
她去香港時,有句話,我做了筆記:「何況很長一段時間,長到我快要離開這裡之前我都並不愛這裡。喜歡,但無法愛。一個沒有自己語言的地方,永遠不可能是自己家。」以及她朋友寫的:「香港和台北,夜晚和山道,都是美麗,卻並不打動人心。就像你可以愛上一張絕世再難遇見的容顏,卻並不愛那個人。而那樣的容顏就變成沒有意義的經過,你不會想要停留,也沒有波瀾。」當然,這些不僅僅針對香港。
每座城,有它獨特的生活氣息,有它獨特的標誌與代名詞。無論是美麗,繁華,乾淨還是簡樸。而這些特殊便是由一群生活習慣相近的人賦予它的,讓它有了靈魂,有了心臟與脈搏。而如若我僅僅來到這裡只是充當一個過客,就算它再無與倫比,我也只會驚嘆,並愛上這美麗的景象,留在腦海里。而終究會離開這座城,回到我們熟悉的地方,即使它平凡。卻能感受到它的呼吸。也正如我們珍惜著身邊那些普普通通但於我們無比重要的人們。
有人說:「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樣在路上。」所以,無論是旅行還是閱讀,我們都在行走,也必須行走著。這趟旅途沒有終點,也許是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我喜歡看一些遊記,看作者如何描述那些有著自己性格的城市,他們的視野是什麼,他們關心什麼,和我眼中的又有何不同。近兩年的旅行會越來越少。但畢業後,我會把我喜歡的都走一遍,看看這座城市有沒有不同於作者筆下的另一面。
塵曲讀後感(三)
《塵曲》這個名字,一個充滿隱喻的名字,但無論是對我還是對你,都無法給出一個客觀的解釋。
兒時的我也曾與她一樣,對文字抱有極大的夢想。童年的夢想現在想來對我們來說或許的妄想,但有人可以把妄想過渡成夢想,再由夢想走成現實……而今我們都還年輕,此時年華豆蔻。也曾經躺在搖椅上仰望過星辰,覺得星星躺在無限遠的銀河深處,可望不可即。又覺得仿佛近在咫尺,一伸手便能斗轉乾坤,盡收錦囊。是乎夢想。
整本書令我最心動的還是第一部分。七堇年是箇舊時光深處的拾荒者,她的文字清冽不失成熟,像一盞茶,苦澀中略帶淡淡清甜。一個旅人,把她路過賞過的風景用文字定格。瀘沽湖的船,香港的樓,歐洲的橋……一切的一切,在意象中。風景再美,即使打動人心。只是喜歡,並非愛。因為,這裡不是我們的家。
我是極其羨慕的,作為一個旅人,她可以在自由自在去天涯海角遊蕩。路過翠湖,穿過山林,躍過雪原,翻過峭壁……走過人生的春夏秋冬,偶爾回頭撿起路上的楓葉,想起一段不經意的往事。人生如同一條射線,從同一個頂點出發,然後沿著各自不同的方向發射,你永遠不會知道終點在哪裡。縱使遇上阻礙,原本平直的路線生生被逼仄出一個突兀,也繼續按原來的方向走。往事回憶起來卻如斯扎眼與難忘,像一幢古老的樓廈,佇立在瞬息萬變的時間之中……()
不懂人情事故的少年,沒事喜歡傷春悲秋。他們把屈原、海明威死亡的無奈歌頌成聖德,只有死神與你擦肩而過的時候你才惜命嗎?生命如井,現在你所看見的,不過是難辨真假的水中月。有句話叫「生如夏花之絢爛」沒有真正活過,憑什麼學人家去朝生暮死!七在散文中說她曾經遇上一次車禍,當時她覺得自己真的快死了。可是上帝是仁慈的,如同這賦予神隱的名字——賦得永久的獻世。生命有時比你我想像中的要脆弱。
一本書的結局是多元性的,你的悲哀我的欣喜。還是留給自己吧。
窗外淋淋瀝瀝地下著小雨,嘩嘩的包裹著整個世界。抬眼望去,依舊是無際的天角。
井下是你水中月,身後是已垂死的暮色,你是選擇念念不忘,還是縱身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