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朝花夕拾每一篇讀後感

《狗、貓、鼠》這篇散文出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曾對這篇文章進行了多次閱讀,才基本明白了它之中的含意,希望我的理解能夠正確。這篇文章主要通過對貓和鼠的一些秉性,行為的描寫來比喻某些人。

魯訊先生在文中闡述了他仇貓--即不喜歡貓的原因。其時這些原因與一類人的行為,性格很相像,例如寫貓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動物就盡情玩弄,直到玩厭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別人的弱點或不足之處,就想盡辦法慢慢地折磨別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夠,就不甘心一樣,如果別人犯了什麼錯,受到批評,說不定那種人就會在某個角落裡偷偷地殲笑。魯訊先生說他討厭貓的第2個原因就是貓雖然和獅虎同族,都食比自己弱小的動物,但貓卻具有一副媚態,正同我們現在的某些人,常常刻意掩飾自己的某種本性,其是反而會讓別人覺得他更加虛偽。貓平時總是吃飯不管事,就像一些好吃懶做的人,有東西吃就比誰都積極,一要他做事,就一溜煙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就像廣東話中的一句俗語:"吃野吾做野,做野打爛野。"魯訊先生還告訴我們,老鼠中並非全部都那麼討厭,其實有寫隱鼠很討人喜愛,很有靈性,但卻遭到別人的摧殘,其實,人人都可以對這些弱小的生靈賦予一些愛心和同情,為什麼()有人就做不到?這可需要反思一下。

看了這篇帶有深刻寓薏的問張文章,雖說我不是受益匪淺,但是我卻在其中悟出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

早聞《朝花夕拾》,但沒有機會去欣賞一下。所以,趁這個暑假,我飽讀了《朝花夕拾》。

初讀《朝花夕拾》,似乎有些不知所云。但順順溜溜地將全書讀完後,便知其大概了。

《朝花夕拾》是作者追懷青少年時代的往事而作的,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誠摯的懷念,又真實的書寫了戊戌政變和辛亥革命前後作者所經歷的生活種種讀後感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中國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的一角。

我最喜歡讀的是《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裡的長媽媽,在幼年魯迅的心中爽直而多嘴,有很()多繁瑣的禮節。但她又能做別人不能做的事,買到《山海經》。對於長媽媽魯迅只挑了幾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如長媽媽睡覺時伸開手腳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占領全床;切切察察說話時,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方或自己的鼻尖等,簡略幾筆,就活畫了長媽媽的個性特徵。

比如《阿長與山海經》,描寫的是魯迅家的保姆阿長。文章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非常典型的舊時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形象。有人比喻這篇文章是魯迅從記憶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異常鮮美的「朝花」。的確,對於這個婦女,魯迅不但沒有避諱寫出她的美與醜,反而是懷著真摯的感情懷念她的一切。不論魯迅對她是佩服、厭煩、喜歡或是討厭,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還發現,這個「長媽媽」跟 「孔已己」很相似,同是舊中國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們的名字,都是已經被人遺忘了的,而外號也是隨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五猖會》讀後感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讀後感

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櫥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父親的病讀後感

「醫能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自然,這也許是前世的事……」荒誕的話語從神醫陳蓮河口中擠出,大眼瞪小眼看著魯迅。

一個個奇怪的藥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一對,難懂的()平地木十株;一句句詭異的話語:「病是不要緊的」,「因為舌乃心之靈苗……」,「自然,這也許是前世的事……」,這一個個藥引,一句句「忠言」,也許就是這文章中最大的諷刺。

名醫?傳說可以妙手回春,傳說可以起死回生,僅僅因為一片梧桐葉就可以躋身進入名醫的行列。破鼓皮丸,吃了一百多天都沒有任何效果,這個處方卻竟然出自頗有學問的陳蓮河先生,而且卻讓魯迅信服如此之久,黑暗,已籠罩了整個社會。

黑白顛倒,香臭不分的陳蓮河,似乎用盡了他 全部的「學問」:第一招,便是那最無厘頭的藥引:蟋蟀,還必須是原配,荒誕可笑,並沒有什麼用處。第二招,以水腫演化出破鼓皮,並且作為藥方,給魯迅的父親吃。第三招,神丹,說是「舌乃心之靈苗」,故要用神丹來修煉。第四招,前世的冤愆,這便是迷信的讒言,公然的欺騙。「江郎才盡」,他便又要去騙其他人 了。

而「我」便是那受害者,迷信「神醫」,卻沒有自己的想發,在社會的輿論下,沒有自己的抉擇,這難道不是當時社會無知人們的一種投影?

這便是當時社會,被黑暗籠罩,所謂的名醫只是裝裝樣子,完全沒有真正的醫術。在金錢與貪慾的面前,原本成為神職的醫生卻要將人們的性命當做一種權利的享受,完全沒有人性的眼中,僅僅剩下那些人亙古不變的封建舊思想以及草菅人命的血腥。

當時社會下,人類已經痳木,人血饅頭、吃人事件,沒有一點點的人性,只剩下求生的欲望以及金錢的誘惑,封建的迷信在人們頭腦中生根,發芽,長成大樹,不可被摧毀。

悲哀!父親的病,難道不是體現出一個時代的病?

瑣記讀後感

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藤野先生讀後感

藤野先生是魯迅的老師是一位日本人,那時的魯迅是「留學生」,可是和他們一起的留學生,都是以吃喝玩樂生活的,國家給他們最好的條件,但是有的學生是在那日本的櫻花爛漫下度過的。魯迅對此做了諷刺,我也很憤怒,所以我已經和這篇文章合為一體。

藤野先生是教醫學的,知道日本的老師()工資都是很高,但是藤野先生的生活很樸素,他的穿著、及他的一切都是那末簡單隨意。可是生活隨意的藤野先生,教學的責任是那麼的細緻,兩種很矛盾的事情,成了鮮明的對比。

記得書上是這樣說的,魯迅的畫圖很好但是他畫的血管偏移了,藤野先生給他的講義做了左左右右的批註,對此事認真負責魯迅也銘記在心,也看到藤野先生但是對中國人的看法。

讀了《藤野先生》讓我知道了老師的職責和老師的生活,也深有感悟,所以我們中學生要尊敬老師,對老師的看法也要改變,也對魯迅回憶藤野先生做了最大的總結。

范愛農讀後感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

魯迅在安徽巡撫思銘被刺殺後的同鄉會中,發現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對魯迅的意見大抵是反對。一問才知道:他叫范愛農,是徐伯蓀的學生。

魯迅就憤怒起來了,覺得他太不勇敢,自己的先生被殺了,連打一個電報也害怕,於是堅持要發電,。於是兩人便成了冤家,致使魯迅厭惡范愛農甚過滿人。

直到革命前一年,兩人才在紹興相見,成()了好朋友。一同喝酒時魯迅又翻出那段往事,范愛農與魯迅處處作對,原來是魯迅再稅關的一次搖頭,使范愛農以為魯迅瞧不起他。

這告訴我們,要與他人多交流、溝通,闡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避免很多誤會。如果魯迅在同鄉會上問一問范愛農,或許兩人早就成為朋友了。

我們要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寬廣,對他人的錯誤行為加以體諒,畢竟每個人都不可能不出差錯。但原則上的問題不能讓步。魯迅和范愛農都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所以,我們還要學會換位思考。

同時,我們對事物也不要太敏感,范愛農把魯迅的一次搖頭當作輕視,實在不應該。

總而言之,只要有寬廣的心胸,就會避免很多誤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