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高中堂吉訶德讀後感

高中堂吉訶德讀後感(一)

《堂吉珂德》確實是一部既讓人歡喜的喜劇,又可以說是一部使人感覺悲哀的悲劇。書中描寫了一個瘦弱的沒落貴族:阿隆索。吉哈諾。他竟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改名為堂吉珂德,將自己裝扮成一個騎士,以醜陋的牧豬女作美賽天仙的崇拜貴婦,再以矮胖的農民桑丘作侍從,騎著老馬洛西南特,三次出發週遊全國,想去創建扶弱鋤強的騎士業績,以致惹出了不少笑話 。他到處碰壁受辱,要麼被別人打成重傷,要麼給人當成瘋子送回了家,叫人哭笑不得啊。

在堂吉訶德「發瘋」的時候,凡塵俗世的一切都是「著了魔」的,他用這個詞語解釋世界的醜。解釋他心上人為何是村姑,巨人頭顱為何是酒袋,軍隊為何是羊群,巨人為何是風車。在那個「著了魔」的世界,桑丘也可以成為海島總督,一切理想得以實現,一切不平得以剷除。那些捉弄他的人們誘使他發出的議論,篇篇高明 無比,字字句句都來自於天賦與自尊。作為「幻想+行動」的代言人,堂吉訶德不是瘋子,卻是一個勇士與藝術家,是英雄和詩人,是世上最美好的辭彙的結合,世上最美好品質的擁有者。以捉弄他為樂、為業的伯爵夫婦二人,很遺憾,是整個故事中最壞的人物。他們貌似清醒,實則是迫害藝術家和勇士的、以操縱他人命運為樂的殘酷的政治家、統治者。作者對他們的態度不夠明確,這恐怕就是此書在「殘酷」問題上遭人詬病的原因吧。此外,堂的朋友,參孫學士、神父和理髮師三人,他們從開頭燒掉書房起,到扮演鏡子騎士與白月騎士誘使其還鄉,以致堂吉訶德因郁而終,他們撕毀勇士的美夢,毀滅其幻想的彼岸世界,正是這種從魔界、英雄界到凡界、現實世界的落差,造成了堂吉訶德的死亡,以及這個夢一般的故事的徹底終結,他們作為堂的朋友,卻不知如何去愛他,拯救他,如同喚醒一個窗邊的夢遊者,使其因恐懼失足墜落而亡。這是十足的悲劇,以現世的絕對力量壓倒勇士詩人的著魔的幻想世界告終。

在我認為之中,堂吉訶德其實是生活在理想世界中的的人,在他的想像他可以不用顧及其他人只用做自己,可在結局當中堂吉訶德卻又回到了現實中,這不是說明這種想像在現在是不可能的,被種種現實給拉了回來,這也算是種悲哀吧,就好像「你的運道決對不可能久長,轉眼之間就會處處遇災殃,你的喜悅不過是夢中幻想…」所說。如那世外桃源,黑暗社會背景下,美好的生活就顯的是那麼的無比珍貴,那種天真也是如此的可愛。而堂吉訶德所走的道路,之所以為世人所驚詫,不僅在於其艱辛,更主要在於其脫離現實。這其中,如果說「艱辛」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我要說它的「脫離現實」是有現實意義和諷刺意味的—在當時或是今天,當一個人為之奮鬥的希望無法達成時,我們怎麼說?--「深表遺憾」,而如果他依然走自己的路,我們又怎麼說?--「他是個瘋子!」現實不像軟土可以隨意塑造,而活在現實中的人卻又不像鑽石那樣善於包持本色,更何況在今天讓鑽石發生變化也並非難事。這就所謂的生活吧。 當我們現代人不再需要唐吉訶德那樣英雄式的任務,於是他就被我們拋棄在書堆與網路的深處,翻閱也是偶爾一刻。然而,當唐吉訶德手持著長矛沖向他心中的魔鬼——風車時,我們是否會感到一種莫名的缺失呢?或許是夢想,或許是……

高中堂吉訶德讀後感(二)

《堂吉訶德》的作者是塞萬堤斯,一位出生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家,在他寫《堂吉訶德》之前,他一生坎坷多多,原先參軍,在戰爭中,被奪去了左手,經過四年的軍旅生活,他踏上了返回的旅途,不幸的是途中又遭遇了土耳其海盜船,在那他都被做了奴隸,他幾次試圖想逃跑,都是以失敗告終,但他的勇氣和膽識都被和他一起居住的俘虜們和那些土耳其人的佩服和讚美。直到他34歲時(被俘是28歲)才回到了國家。以一個英雄身份回國的他並沒有受到西班牙國主的重用,他整日為生活忙碌奔波,回國後他依然多次入獄,原因是沒有繳納應繳的稅,甚至就連《堂吉訶德》幾乎都是在獄中完成的。他的學歷只是中學學歷,他為了生活寫過無數篇的商業廣告詞,也寫過許許多多的抒情詩和一些小說,但是當時都沒得到重視。年過50的塞萬堤斯,他對待文學依然持著一顆熱愛的心,完成了這部巨作。這部書終於得到了好評,在1650年它持續六次被再版,此書風靡全國他為塞萬堤斯贏得了不少榮譽。

《堂吉訶德》被譽為第一部現代小說。在其內有男男女女不同階級的人物七百多個,他批判了那時期的政治、法律、道德、文學等多個階層,反應了勞動人民的苦難,生動形象的描寫了主人公堂吉訶德和桑喬,在其序言裡有段話是這麼說:「我不想強調是我向你介紹了這麼尊貴善良的騎士,但希望你感謝我讓你即將認識他的侍從,那麼著名的桑喬·潘塞。」可見塞萬堤斯的態度是想將桑喬那個騎士階層的侍從的醜陋的一面,從他身上都能看到。從而也想引起人們的反響,對騎士階層的瓦解起到一點作用。然而這些還不止,在描寫堂吉訶德英語桑喬一路從家裡鄉村出發,一路上所遇到的人和事,都一一寫到,或從堂吉訶德口中說出的一些騎士小說的內容,以及兩位主人公的所作所為所說,都在塞萬堤斯的筆下被寫的十分精彩、鮮明,對比十分強烈,諷刺的辛辣無比厚重。然而這被讀者看見後,這也給了騎士階層重重一棒。這第一部《堂吉訶德》的成功,卻帶來了教會與貴族階級將小說的續篇進行偽造,並對塞萬堤斯進行了一番惡毒的誹謗和攻擊。這讓塞萬堤斯提筆回擊,他在1615年推出了《堂吉訶德》第二部。在此書中之外,他也寫了許多優秀的懲惡揚善的小說集,在裡面有寫愛情,也有寫社會風俗,也寫了西班牙下層人民的生活貧困,肯定了人性的自由和對社會的不公正發出了憤怒的抗議。

《堂吉訶德》在每個人中的樣子都不一樣,在我看來,堂吉訶德的性格,他的言語間,他的想法,都透露出一股天真的傻勁兒。他渴望能拯救別人,渴望能成為一位英勇無畏的遊俠騎士,當他被封為騎士的那一刻,他就似乎變得面對所有的困境和阻礙時以自己的自信和那原始的恐懼一一在膽怯的桑喬面前越過。也許他的體格差,身板小,也許他的羅西南多不是一匹千里好馬,也許他的甲冑與長槍都是破舊的,再也許他的侍從桑喬是個丟三落四,膽小如鼠的低等侍從,但起碼我看見了他的熱血赤誠。

高中堂吉訶德讀後感(三)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裡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群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床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堂吉訶德》是一本好笑的書,可當翻過最後一頁時,心裡卻不禁在問:"究竟是誰真的可笑?堂吉訶德?還是我?"突然想起剛進大學校園時,一位夫子說:"讀《堂吉訶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難怪每每想起這個奇情異想的末路騎士時,心裡總會湧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塞萬提斯創作了一個讓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劇。

《堂吉訶德》的悲劇在於它肢解了曾經神聖的道德觀念,而這種肢解是建立在一個個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滅即將衰亡的虛偽的騎士道,卻設計了一個柔弱但真誠的衛道士。於是,人們在與腐朽道德戰鬥時,突然發現面前站著的"敵人"是個柔弱的老頭,沒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沒有了流血犧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對一個弱者的抵抗時,會檢討自己的正義性。恰好,堂吉訶德奉行的不是虛偽的騎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騙,而是人們久違了的一種精神:對上帝的無限忠誠,對愛情的至死不渝。

當堂吉訶德開始為自己的精神家園而戰時,第二層矛盾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騎士道早就被虛偽的道德所滲透演變,而世俗的價值觀已經猶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艦,從對上帝的忠誠、對英雄的崇敬轉向了對個體價值的追求。世俗價值觀的改變雖然具有滯後性,但同時具有強大的慣性和持久的韌性,瘦弱但張狂的堂吉訶德卻妄想扭轉它,所以,他可以僅憑著信仰的力量不顧自身的渺小而義無反顧地沖向巨大風車,而其身後揚起的卻是一股荒謬的塵埃。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新教倫理對社會發展是否有推動力量,只要想想,當人們舉著張揚個性的大旗從中世紀解放出來的若干年後,人們不是又一次產生了信仰的需求嗎?我們可以說這是歷史的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堂吉訶德以及堂吉訶德式的口號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時宜。

堂吉歌德是很很好笑,但現實中不也有和他一樣的人嗎?他們妄想著,結果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笑著至於我們也該反省下自己,別讓自己成為下一個堂吉歌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