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一)
最近在讀美國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書中處處透露出溝通和理解,幫助人們找到愛是什麼,親情是什麼,引導我們學會長大,走向成熟。總而言之,這本書幫助我們找到真正的自我,教導我們獨立。
正如書中一開始就提到,人生苦難重重。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就是一場艱辛的旅程,一個人成長、心智的成熟過程往往都是漫長而苦痛的。但是,作者並不是一味的讓我們品嘗痛苦和恐懼,而是帶著我們去經歷這一系列艱難而痛苦的轉變,最終認識自己,走向成熟。
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到兩種心理上的問題——人格失調症和神經官能症。人格失調症,為自己的過錯找一切可以找的理由推卸責任。神經官能症則是相反,所有的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過度的責怪自己。這兩個心理的癥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天人交戰,比如說,這一次考試沒考好,都是我的錯,是我自己沒有好好地複習,明明會解答的問題卻因為粗心總是出錯,這就是一種過度的責怪自己。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這樣的情況,過度的責怪自己和逃避責任。在文中諸多的篇幅都是舉例說明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最終歸結——人格的自律。
過度的自責和過度的推卸責任都是自身不自律,無法自我約束的體現。回想起我自己的一些事情,體會非常深刻。在上學的時候,每一個孩子最盼望的就是寒暑假,最痛苦的莫過於寒假、暑假作業了。每一次寒假暑假的作業對我來說都是非常痛苦的,記得在我國小四年級的時候,我每天只顧著玩,剩下三四天左右才去寫作業,最後寫不完作業,我情願去苦求著父母幫忙寫,也不願意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其實現在回想起來,作業也不是很多,每天十道數學題,練習二十個字,每周一篇周記。如果每天都寫一點,只需要安安靜靜認真半小時就能完成的任務,卻最終無法完成。我在無法完成的情況下不僅不去反思,努力彌補,還去依賴父母,在父母不幫助之後,責怪父母。這其實就是由於我的不自律,缺乏對自己的約束,因為我沒有承擔起自己應該負有的責任。
看過這一本書之後,我明白了自己不自律的一大表現就是無法做到推遲滿足感,明明可以先寫完作業再去玩卻擋不住玩樂的誘惑;明明打算工作之餘學習一門外語卻遲遲不曾開始背單詞,練習口語;明明應該完成的工作卻總是要拖到最後交差之前加班完成……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改變不自律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制定一些培養推遲滿足感的練習計畫,來幫助自己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學會長大,學會推遲滿足感,讓自己以更加成熟的姿態迎接美好的未來。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二)
少有人走的路是我一直以來想讀的一本書,今年給孩子在卓越網買書的時候,買了這本書。這是一本討論關於人的心智與心靈成長的書,書大約寫作於70 年代,他和現在流行的一些勵志類書籍和他一脈相承,想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潛意識的力量等。都和他有相同之處。
這本書主要論點,一是人的心智成熟需要自律,自律的基本方法有四種, 處理人生中各種問題的四項基本紀律:延遲享受、承擔責任、直面真實和保持平衡;二是 自律背後的基本動力是愛,愛的實質 不是單純一種情感,也不是依賴,而是一種促成自我和他人的精神和人格不斷成長的意志;三是個人的信仰的力量,(這裡作者將世界觀定義為個人的宗教);潛意識的力量,帶來好運,通過承擔責任、誠懇和坦率,使潛意識和意識統一起來,你就可以做一切事情。
另外作者將精神的成長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完全自我的階段,典型是兩三歲之前的小孩,而有些人則終生沒有超出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盲目信仰權威,將世界簡單地劃分為善與惡的階段,典型者如稍為大一些,以父母為最高權威的孩子,以及生活中常見的盲目信仰權威的「好」公民,還有對「上帝」堅信不移,對「信仰」從不質疑的虔誠者;第三階段是「科學懷疑主義」階段,這一階段的人不會不加質疑地相信,而只是在被合乎邏輯地說服之時才相信,但是對精神性和超自然性的力量持懷疑態度;第四階段是開始享受自然與存在的神秘與美的階段。這些人雖然非常理性,卻能夠領略自然與存在中更大的意象,對於善與惡,仁慈與寬恕,熱情和愛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力。他認為第四階段是人所能達到的最高精神境界。
總體來講,這本書是一本勵志的書,以自己的心理醫療經驗為基礎解決人生的困擾,分析人心理疾病存在的原因,並給出一定的治療方法,就是自律、愛、尊重你的潛意識。作者對人生的態度是人生基本處於開放和未完成的階段,致死未休。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三)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 由美國的斯科特。派克著。作者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他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積極主動解決它。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需要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實踐這幾個原則關鍵在於自己的態度。
關於推遲滿足感這一條,周老師給()我們講了育兒專家孫瑞雪的幼稚園,玩具一個孩子玩完,第二個孩子才可以玩。推遲孩子的滿足感。育兒先育己,家長做好榜樣,首先做到自律,孩子自然就跟隨了。國小的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是實踐「推遲滿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十二歲時,無須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課,再做別的事情。
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把眼光放遠。該放棄的時候放棄。不放棄就永遠停在原地,這樣才能達到平衡。放棄熟悉的,習慣的事情挺難的。只要堅持,一定會心隨所願的。
讀了這本書感悟太多了,可提起筆卻有好多話說不出來,那就落實到行動中吧。祝朋友們都成為心智成熟的人!感恩天地!感恩萬物!感恩一切善緣!感恩真誠付出的孟老師,吳老師!感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