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木魚餛飩讀後感

木魚餛飩讀後感(一)

幸福是什麼,恐怕每一個的定義都不一樣。乞丐說,能吃上一頓飽飯是幸福的;工人說,能及時領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報酬是幸福的;農民說,能有一個好收成是幸福的;醫生說,能讓每一位患者從疾病中走出來是幸福的;老師說,能讓每一個孩子超越自己,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是幸福的。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能找到一些共同因素,即幸福是一種心態,一種追求,一種拼搏,一種超越。

林清玄的文章讀得不少,但常讀常新,常讀常令人感動,正如《木魚餛飩》,誰能想到一個街頭賣餛飩的老人,懷揣一顆友善、博愛的仁慈之心。「因為他的生意在深夜,實在想不出一種可以讓遠近都聽聞而不至於吵醒熟睡人們的工具,而且深夜裡像賣粽子的人大聲叫嚷,是他覺得有失尊嚴而有所不為的,最後他選擇了木魚——讓清醒者可以聽到他的叫喚,卻不至於中斷了熟睡者的美夢。」

什麼是幸福?我想,經常幸福著他人,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不是源自我們的遭遇,而是源於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學習的知識可能會折舊,但養成的心理素質卻伴隨人的一生。誠然,我們的幸福不是源於我們的機遇,而是來自我們對未來的追求與超越,不過,這種追求和超越要飽含一種平和的心態。無論成功也罷,失敗也罷,只要讓別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老人是我們社會角落裡一個平凡的人,他在臨沂街一帶賣了三十年餛飩,已經成為那一帶夜生活里人盡皆知的人,他固然對自己親手烹調後小心翼翼裝在鐵盒的餛飩很有信心,他用木魚聲傳遞的餛飩也成為那一帶的金字招牌。木魚在他,在吃餛飩的人來說,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如今的人們,浮躁不安,常常爬上這山望那山,殊不知,這山看見那山高。極少有人,立足現狀,奮發進取,超越自我。

俗話說,乾一行怨一行。如果我們不能靜下心來,不能安於現狀,總是見異思遷,想入非非,我們就會活得很累很累,乃至荒廢學業,影響自己的專業發展,最終無所作為,瀕臨失業的邊緣。做學生的,大多羨慕幹個體,尤其是少數女同學,喜歡美容師,我就教過一個孩子,只要上課,她都帶一本美容雜誌翻不不停。然當她畢業,才幹了兩年不到,其中學徒半年,跟別人打下手一年多,就再也不肯乾,後來到一家私企當工人,聽說是生產電子設備。起初的痴迷、狂熱,此時已蕩然無存。有時談到這個話題,她都不好意思,偶爾說一句:「兒時的我們不懂事,總以為這個很賺錢。」殊不知,這個行當很辛苦,儘管不要求起早,但每天晚上,不到十一二點鐘是不會打烊的。而且,沒有固定假期,沒日沒夜地做,顧客多了,想要休息都辦不到,最終腰酸背痛脖子疼。

如是說,並非美容師這個職業就沒有幸福感,而是我們懷有怎樣的心態。如果我們能像賣餛飩的老人,「親手烹調」,小心翼翼入盒,然後滿懷信心地一遍遍叫賣,堅信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賣掉,我想,這不是一種痛苦,反倒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因為,他可以給飢餓的人帶去美食,可以給嚴寒的人送去溫暖。他幸福著別人,也幸福著自己。

對於作者,曾經的老主顧,老人已經忘卻,這並不妨礙作者對老人的無限懷念和依戀,相反,老人的博愛之心,友善之舉則一輩子刻在人們心田,就像一壺美酒,時間越久越香醇。身為人師,我每一年都要遇到形形色色的孩子,我常常告誡自己,我不期望所有孩子都感激我,敬若神靈。但我不希望孩子對我恨之入骨,哪怕一個,僅有的一個。

幸福著他人,是我們最大的幸福,這是我讀完《木魚餛飩》後最大感觸。它也更加堅定我的教育之路:讓別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木魚餛飩讀後感(二)

一看題目,人們心裡一定犯起了猜疑:天底下還有木魚餛飩?那是一種什麼樣的餛飩?等我讀完了文章,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篤,篤,篤,」夜深人靜,巷子裡又傳來清脆的木魚聲,是那麼的神秘,令人遐思。()這到底是誰敲起的?是吃齋念經的和尚,還是為人報曉的僧侶?不,都不是。原來是一位賣餛飩的老人所為。他「披著寬布大衣,戴著氈帽,推著一輛老舊的攤車,正搖搖擺擺地從巷子那邊走來。」人很尋常,賣餛飩的攤子也很尋常,可木魚的聲音便不尋常了。老人選擇木魚作為賣餛飩的訊號有著獨特的匠心,「讓清醒著的人可以聽到他的叫喚,卻不至於中斷熟睡者的美夢。」多麼可親、可敬的老人啊!

老人用心良苦,為他人著想,這是多麼的可敬!這和那些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小商小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老人雖然是在做生意,但更多的是給人帶來了方便,木魚聲也是那麼的準時,「天天都在凌晨的時候敲響,即便在風雨來臨也不間斷。」餛飩給夜裡勞作的人們以溫飽,而老人的品德則淨化了人們的心靈。木魚和餛飩本無聯繫,可是,它們卻融合在一起,演繹著生活的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