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最美的墳墓讀後感

最美的墳墓讀後感(一)

曾無數次遨遊在書海中感受列夫·托爾斯泰字裡行間的一點一滴,偶讀茨威格筆下《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後,更感受到了列夫·托爾斯泰最樸素的偉大,感觸頗多。

文中,作者運用了淳樸的語句卻把那「最美」的墳墓描寫得淋漓盡致,就如同列夫·托爾斯泰本人一樣樸素而偉大。作者主要寫出了墳墓的寧靜與從中流露出的高尚,一字一句透露著作者對托爾斯泰的敬畏之情。

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藻,就像托爾斯泰那簡樸的墳墓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沒有大理石的高貴,沒有墓志銘的襯托,沒有圍牆的阻攔,唯有那淡淡飄香的花和偉人那與生俱來的氣質。

在生活中不也正是這樣嗎?

不一定要塗脂抹粉才能美麗,真正的美淡妝濃抹總相宜;不一定要昂首挺胸才是堅強,真正的松任爾東西南北風;不一定要激情澎湃才叫音樂,真正的曲就似高山流水般神韻。

平凡的外表下,或許埋藏著一顆偉大的心,它的非同凡響總是在無形中流露,它的與眾不同總能在平庸中凸顯,它的鬥志昂揚總會在挫敗中顯露。

真正的偉大不需加以修飾便以深入人心,福爾摩斯普通的相貌下是他的神機妙算,蜜蜂渺小的體形下是它的勤勤懇懇,流星短暫的光芒下是它的永恆美麗。

我們總在追求中迷茫了自己,但看看我們敬愛的列夫·托爾斯泰,這位偉大的文豪,卻是如此低調,樸實無華,沒有貴族的榮華富貴,卻依然閃爍著鑽石般的光芒。

我們追求的並不是功名利祿,真正受人敬重的是內在的偉大。就如同這獨一無二的墳墓,它埋葬的僅僅是偉人的軀體,卻無法掩埋它的靈魂。他高貴的精神永駐在世間,流芳千古,那精神形成了一股最強大的力量,保護著這最美的墳墓。這是那最單純的樸素,最可敬的品質,最永恆的偉大,使我們的靈魂也隨之而動搖。

列夫·托爾斯泰用自己的一生告訴了我們,這世間最美的墳墓,不一定要富麗堂皇,而是令人敬畏更深感到它的神聖不可侵犯;這世間最難能可貴的財富,不是腰纏萬貫,而是崇高。

方讀此文,不覺萬分驚訝,但隨之而來的是那內心的崇敬。

這是世間最美的墳墓,蘊藏著世間最樸素的偉大。

最美的墳墓讀後感(二)

最近帶隊老師讓我們多聽聽一起來實習的其他同學的課,我想了半天,也就只有語文課可以聽了。其他的都是理科,也許也能對我歷史教學有所幫助,但我卻聽不進去,在我看來聽不進去就不如不聽。所以又選擇聽一節語文課——李紅媛的《世間最美的墳墓》,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寫的。

對於語文教學我不是很了解,所以只能略談一點皮毛。聽紅媛的課我有挺多感想的,從中也看到了我自身存在的不足。

首先,紅媛的導入大體是這樣的,她問同學們:你們都知道世界上哪些著名的陵墓?同學們說:秦始皇陵。然後紅媛又補充了一些在比較著名的,如: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中國的明十三陵等等。然後說這些都是因雄偉而聞名於世,下面我們一起學習的這篇文章,來看看它因什麼而聞名於世的。在我看來這樣的導入挺好,我認為它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把學生迅速地帶入課堂的氛圍中,同時給學生以宏大的想像空間。她設計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我心裡想原來這一課也可以這樣導入。但據說評課的老師認為這個導入不是很好,我不知道為什麼,也許這就是所謂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吧!我認為導入真的很重要,在我看來它對這節課的教學會產生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認為課堂教學評價是很重要的,對學生回答問題或對其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是課堂教學很重要的一環。而評價是否科學有時甚至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適當合理的評價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對該科的興趣,在課堂上老師用欣賞的眼光、讚賞的語言去激勵學生,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多鼓勵、多表揚和多肯定學生,這也是新課改所提倡的,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學會適應新的教學理念。而在我看來紅媛似乎沒有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及時、合理的評價。也許是由於緊張吧!但願以後不僅她還有我都能在這方面有所提高吧!

最後,我認為初二的學生雖然感性思維仍占一定地位,但他們的理性思維正逐漸形成,老師要注重培養他們的理性思維,啟發他們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用客觀的態度評價事物。對初二的學生,在課堂上老師要做到啟發他們的思維,引導他們理解問題的內涵,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有所提高,從而加強課堂的互動性。而紅媛似乎在這點上所所欠缺,可能造成這種現象原因有很多,希望我們以後都有所改進吧!

聽別人課不僅能學習別人的教學方法,同時也可以看見自己自身的不足。這是一舉兩得的事,何其美哉!

最美的墳墓讀後感(三)

聲名蓋世的一代文豪,靜靜地長眠在自己的故園,就在手植的樹木之間,沒有碑揭,沒有名字。就像任何一個悄然歸去的靈魂。然而,他卻不會寂寞,與之長伴的,有年復一年花的開謝,有自然風雷雨雪的變遷,有千百年不減的肅然敬仰和緬懷。這種歸宿,是一種超越了任何形式羈絆的永恆。

凡是生命,總逃不出生死來去的輪迴。不管有過怎樣赫赫的功名,建億起多麼大的雄圖霸業,事情都會在昨天過去時煙消雲散,做事的人也不過瞬息百年,終都歸於塵土。再大的英雄,最後也都和一個普通人一樣死去,一樣腐朽於無形。這並不是悲觀的宿命,而是無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生與死的現實使它們成為哲學、神學和文學中永不陳舊的論題。作為常人,總也會理智地正視豁達的也好,怕死的也好,()在平平凡凡的一生之後,也是一個安安靜靜的死亡。這個純自然的結束對世界自也不會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影響,死者本身也不會有什麼奢望,最多不過是希望去得安詳一些,像無疾而終,死後能有一方淨土安眠之類便已足夠來來去去的生命,平凡庸碌的個體在時間裡沒有任何意義,而人們也通常頗有自知之明地不對自己的死有什麼要求。

但死亡對於名人,或者英雄,意義就可能大不相同。他們都是對世界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其一舉一動都可以改變歷史的進程。再微小平淡的事情,在英雄的身上也馬上會變得非同凡響,人們都會用無比的精神去關注。而英雄的死,對其自身尚且是改變一切的終結,何況對於歷史和民眾。於是乎,英雄自身便也對這個最終的歸宿有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而梳理歷史傳記里的這方面記載,便能發現許多耐人尋味的東西。

有些英雄遠在生前就認識到自己的重要,並越來越以這重要為然。他們知道自己的死會改變很多事情,於是他們不願死去,相信自己能扭轉乾坤,而即令最後仍不得不死,也要與眾不同。秦始皇自以為功蓋千古,就想要乾秋統治,所以一面尋求不死藥,一面又修建了窮極人工的山陵。而放眼古今,有多少英雄不是像始皇帝這樣神驕氣傲、居功自重?但在風流雲散之後,千古之後還能被人常念於心的,古來又有幾人?而那些因寶引盜、自廢丘墟的帝王將相,更是多如沙塵。這時,便不能不深深折服於茨威格的真知灼見。

歷史並非都是與人為善的,事實上還有些惡作劇般的頑皮。

正如妄圖「不朽」之人結果卻往往招致「速朽」。反之,那些寧靜淡泊地對待生死與名聲的人,或許更能讓歷史留下更深的記憶。對於世間英雄,更是如此。因之英雄的歸處應該是正如托爾斯泰一般平靜地走向平淡,再由平淡而臻至永恆,一種超越了時空的水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