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路上讀後感(一)
這個故事發生在西部農村,它講述的是13歲的小主人公王燕,利用暑假時間為自己掙學雜費的故事。在我們眼裡微不足道的24元8角錢,王燕卻掙得很辛苦。要賣雞蛋,結果雞蛋被別人踩破,王燕好不容易向踩破雞蛋的人把錢要回來;賣原子筆,筆丟了,千辛萬苦才把筆找回來;賣小羊,又沒賺到錢——最後,王燕歷盡艱難,終於掙夠了錢。開學那天,她氣喘吁吁的跑到學校,把幾張汗水打濕的錢拿到老師的面前,說:「二十四塊八,我掙夠了!」
看了《上學路上》這片電影讓我很感動,貧困的孩子需要的並不是憐憫和同情,王燕身上的閃光點很值得我去思考和學習。她敢於面對困難和失敗,還有她的勤勞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人感到西北雖然窮,但人活得快樂充滿希望。讓我們向王燕學習,走在上學路上,體會奮鬥的失敗和成功;走在上學路上,感受童年的希望和陽光。現在我們生活在這麼好的環境裡,有嶄新的書桌,有嶄新的課本,有嶄新的文具……可她有什麼呢?即使她什麼都沒有,可她上學的決心沒有絲毫的動搖。
所以,同學們!抓緊每分每秒,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珍惜我們良好的環境條件,努力學習吧。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對得起我們的父母老師,只有更加努力才不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望!
上學路上讀後感(二)
《上學路上》其實是一部很多年前公映的電影了,我在初三便看過了。但它曾多次獲得了國內外電影大獎,已經被教育部列為小學生必看的影片之一。這次我有機會又重新看了一遍。一句話,確實感人。它揭示了中國教育的辛酸和苦難。
在這裡,我以文章中的一個線索為題,來表達我的感想,那就是:《二十四塊八…》:
寧夏小學生王燕面臨著交不上學費而輟學,她不想像好友三花一樣早早嫁人,為了24.8元的學雜費,王燕開始了掙錢交學雜費的旅程:她要到幾百里遠的地方去幫人摘枸杞掙錢,摘一斤枸杞可以有兩毛錢的報酬。可是到摘枸杞的地方需要的十元錢路費家裡也沒有,為了這筆路費,王燕從家裡拿出10個雞蛋,開始了一系列交易:她偷偷賣了家裡的雞蛋,買了因相親而認識的小男孩的元珠筆,高價「賣」給了喜歡王燕的老師,然後又租了相親小男孩的羊羔來養……最後王燕終於到了枸杞園,經過努力掙回了學雜費。
小演員吳旭的表演真實無華,當王燕氣喘吁吁的跑到學校,攤開手裡被汗水浸濕的二十四塊八毛錢的時候,全片最後的一句台詞「二十四塊八,我掙夠了」,可以說賺盡了觀眾的掌聲和淚水。
這是一個很沉重很有震撼力的故事,一個孩子的綠色夢想與快樂王國竟然是在如此貧瘠的黃土地上開始生根發芽,也同時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國基礎教育的窘迫。
記得一名記者曾前往貧困地區採訪基礎教育現狀,感受最深的就是城鄉差異變得越來越大了。城市的教育自不用說,雖然我們也在天天的不滿意,但比較起來已經「相當的好」。拔尖的學校,如我採訪過的北京四中,大學升學率100%,重點大學85%,清華北大50-60%。
而在貧困的地區,象王燕家供不起孩子上學的情況比比皆是。貧窮,讓不少孩子的夢想早早地夭折。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報導,()在湘西記者曾遇到過一個全家五口只有一條不穿孔的「好」褲子的家庭,通常是誰出門誰穿這條褲子,兩個光屁股的娃娃自然就沒法上學。在黃土高原上,一個靠高粱稈子遮窗門的土窯洞裡,居然養了6個孩子,當然揭不開鍋。記者當時無意中問了一句,超生這麼多沒人管嗎?結果隨行的當地記者告訴他:「罰款呀,超生一個罰款30元!」老天,我真的無話可說了。
因此很多貧困地區實際上已經走上了一條惡性循環的路:貧困---無知---更貧困---更無知,這勢必進一步拉大地區間的差異。所以,教育的問題,他不止是教育的問題,也不是希望工程、社會捐助和志願者們所能解決的問題。
教育部要求每個小學生都看《上學路上》,是要求學習王燕的那種精神。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王燕在乾的卻不是她這個年齡應該幹的事。是不是每個面臨失學的孩子都能象王燕一樣掙到學雜費?王燕是不是每個假期都能掙到學雜費?
我們天天辦教育,我們也天天罵教育,但我們是一個真正的缺乏教育的國度。希望能有更多貧窮的孩子加入到上學的路上來。
上學路上讀後感(三)
應社會問題分析老師的要求,最近看了《上學路上》。
故事的主角名叫王燕,是生活在寧夏半壁河山的西海固地的十三歲女孩。西海固地由於乾旱風沙霜凍冰雹和水土流失五害俱全故被稱為全國「貧困之冠」。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飯,當地女孩的上學率也是極低。王燕就生活在這一地區。
王燕家是一個五口之家,爸爸媽媽外加兩個弟弟。爸爸常年在城裡打工家裡就剩她跟媽媽和弟弟們。暑假開學後又要交學雜費了——二十四塊八毛錢。由於西部地區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家裡又有兩個弟弟,媽媽決定讓王燕退學。為了暑假後重返校園,女孩開始了她的上學路之旅。聽說去水固摘枸杞很不錯。可那十塊錢的路費對小王燕卻不是個小數目。為此,她賣過家裡的雞蛋,賣給王老師一支筆掙了五塊錢,替小哥哥養羊又掙到一些。路費籌足後她踏上了摘枸杞之路。還有一點是我不得不提的,那就是三花。三花是王燕的同學,但她們的性格卻是迥然不同。王燕比較倔強,三花卻比較溫順。暑假開學時王燕靠自己的勞動重返學校,三花卻要出嫁了,出嫁的唯一心愿就是珍藏一支筆。可見在她的心中還是渴望學校的。在出嫁的那一天王燕滿足了她的心愿。然後握著皺巴巴的二十四塊八毛錢出現在了學校。上學之路在此落下了帷幕。
十三歲的孩子都知道求學之路來之不易,都懂得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和改變生活當代大學生是不是對於自己的腐敗生活也做出點反省那。
王燕是西部貧困兒童的的代表,很多孩子都面臨輟學的危險,所以王燕是貧窮的卻有是幸運的。西部地區孩子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都不高,經濟整體的發展水平也不高跟我們東部存在相當的差距。可當地孩子的求知慾卻比我們要強好多好多倍。看來艱辛的生活更易於鍛鍊我們的意志。
衷心的祝願像王燕似的小朋友們都能快快樂樂的生活,高高興興的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