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自控力斯坦福讀後感

自控力斯坦福讀後感(一)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常用來形容對客觀世界的自我感受。而同時也經常成為面對失望的自我表現結果自我評判的一句牢騷話。

從內心到外部世界,那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行為的最終效果。首先,客觀的外部環境是我們我發左右的,這就需要我們心存感恩心,不持偏執念。接受客觀世界的無常。使我們的心具備安靜下來的外在條件。

除卻我們不能預測、評判、又不能毫無偏見認知但處處施加絕對影響的的客觀世界。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我們的內心了。

現在人們比過去更關注意志力。所謂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欲望的能力。我們知道,意志力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經濟安全,人際關係和事業成敗。也知道,應該掌控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吃什麼,做什麼說什麼,買什麼。

但這些真的像說起來那麼容易嗎,如果果真,那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覺得自己意志力薄弱了-自控力只是一時的行為,而力不從心和失控卻是常態。凱利的《自控力》被評為史丹福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整本書的寫作方法屬於實驗案例探討形式,這和國內的書有些卻別,看起來感覺枝杈繁茂,聲情並茂,但找到主幹需要你認真的領會:

作者先從一個討論議題開始:為了成功自控,你必須知道自己為何失敗開始。意識到自己多容易失控,並非意味著你是個失敗者。恰恰相反,這將幫助你避開意志力失效的陷阱。他的研究表明,自詡意志堅定的人反而容易在誘惑面前失控。認識到自己的意志力缺陷是人之常情這個現實,是提高自制力的重要開始。

整本書大都在論述方法從不同的角度:歸結起來提升自制力的方法有以下幾點:1、設定長遠切合實際的目標,最好將目標分解。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激勵結合。2、自我形象認知。將一個將來理想中的自己作為這個認知的範疇。提升面對誘惑時的自制力。書中沒有對於自我想像進行進一步論述。但這顯然是一個更浩大的工程,提升個人修養與境界從來都不是想像畫個框框就可以輕鬆實現的。3、在面對誘惑的時候適當的做出迴避短期行為的措施,適當的迴避有助於將眼光放到長期目標上。

但意志力也有很容易失控的時候:當我們面對壓力時不能認真傾聽自己內心的訴求時造成的自我約束的放鬆。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呢,作者沒有迴避這樣的問題解決方法:

面對誘惑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自己是可以迴避解決的。顯然實際中我們越想迴避什麼自己越是往上面放心思。這時候作者提出的作法是:「用心感受自我忠於你的感受,但別相信你所有的想法。」用對內接受自我,對外控制行動的方法駕馭自我的衝動。作者進一步詳細說:你無法控制會出現什麼想法,但你不必接受他的內容……換言之你可以對自己說「好吧,那種想法又來了,有得心煩。不過,這就是思維的運作方式,他並不一定意味著什麼」但不要對自己說:「好吧,我想這是真的。我真是個糟糕的人,糟糕的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想要接受這一點」。這真是個想得開的好辦法,有什麼比放低身段,坦然面對自己的想法更能解決問題的呢。

書中還論述了:自控力的極限,為什麼善行之後會有惡行,壓力會使人屈服於誘惑為什麼我們把渴望當幸福及時享樂為什麼我們的決策趨向於短期利益的決策等。但無非都是圍繞提升自制力的方法的幾個措施進行的不同角度分析。比如為什麼我們趨向於短期利益的決策而不是看的更長,就是對長期目標設定模糊造成的結果。而為什麼我們把渴望(多巴胺分泌的生理原理)當幸福就是對目標的模糊導致了沒有認清結果的假象,()但當我們感受到現實狀況的時候就又會調整期望值。比如沉溺於遊戲、不停地刷新微博、論壇……為什麼善行之後會有惡行,說的是沒有身份的自我認同導致的反覆。這些雖然是從各個角度論述的解決問題的一致方法,但無一例外的不是呈現了生活中常見到的種種自我消極表象的深層原因。

怎麼樣消化這本書呢?認識自我,關心(接受)自我和提醒自己(自我認同下的認知)真正重要的事物(目標)這三種聆聽自己內心聲音的方法正是自我控制的基石。而自我目標的設定,自我高尚身份的認同感,短期的迴避行為將注意力放置於長遠目標可以看成是基石上的三棵支撐的柱子,支撐著自求上進者的聖潔靈魂。填充期間的牆體是什麼呢,這也是書中沒有敘述到的,顯然知識、文化、個人修養是聯繫於身份認同感這些柱子間的牆體。而個人的目標管理、設定、跟蹤、階段性總結激勵的方法又是長遠目標設定的關鍵紐帶。而短期的迴避措施支撐下面的又是自我感知,觀察自我心境的種種方法。

當然這少不了一顆追求寧靜、恬淡的心。

自控力斯坦福讀後感(二)

最近讀了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的人氣新書《自控力》的中文版,略受啟發,想寫點想法。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這沒什麼特殊之處,最初感覺它和以前我讀過的一些勵志書和自我調整心態的書籍沒什麼兩樣,大致上都是通過一些實驗研究作為例證,來得出一些關於人群心理發展規律的抽樣結論。

我一直對這類實驗或者結論都不怎麼信服,畢竟現實是複雜的,不可能有那麼理想的實驗條件,在現實條件下的人群是否會有實驗中所統計的行為取向分布,始終是個未知數。而且事實上我看過另一些書,也是有關於人性研究的專業書籍,其中明確提到,用特定實驗的方式研究人性或者心理問題,通常都是不可靠的,因為現實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是隨機因素,各種突發事件都可能嚴重影響一個人的選擇或者決定,而且往往這種隨機因素的決定作用是顯著的,這種條件是實驗室不能製造的。但是,當看到本書內容1/3的時候,我似乎了解了它為什麼被稱為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程。它的實驗論據與其說是提高本書說服力,不如說是一種心理學上的巧妙手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讀者對於本書的興趣,書中例舉的很多實驗其實都是理想實驗,在心理學研究上的可靠性並不高,但是這些實驗的設計都很有創意,趣味性強,容易抓住讀者的心,使讀者感興趣,而非為了讓他們信服(本書很好地保留了讀者質疑的權利,這也是優秀教材必有的特點,只有允許質疑,才能讓學生學習時通過質疑來產生互動,從而更加清楚地知道教材所書的內容為什麼有道理)。

我想,很多人把這本書看作是一本鼓舞人心並幫助人們實現自我約束的讀物,顯然是「跑偏」了。本書實質上並不是那些宣揚「自我救贖」的「心靈雞湯」類的讀物,它實質上是一本教材。它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到關於意志力科學的重重科學論斷,而非僅僅是一本教你如何減肥的書,它的內容是系統性和理論性的,儘管它的文字形式非常通俗和生動,但說到底它是一本學術專著。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認識人類的自控能力,以及如何去訓練和運用它,更重要的是,它在滲透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給學生,即使你不是專業研究心理學的人士,你多少會建立起初步的科研思考模式,在思考和分析每一個問題時,初步地形成設計實驗、分析實驗,總結結論,思考結論的套用方式,如何有理論指導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如何用理論建立看待世界的新視角等等。

本書與同類心理學書籍的最大不同點在於,它不是古板的科學書籍,沒有充斥第三人稱的純科學性的論述(像法醫報告那樣),但它的理論架構確實地表明它又不是表面想看起來那樣的一本通俗流行讀物,它是一本理論專著。用通俗讀物的模式來撰寫理論專著,雖然不是前無古人,但能夠將理論構架保持得如此完好,在同類作品中確實不多見。

下面總結一些我個人的收穫:

首先,這本書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它提出了意志力損耗極限的理論,這個理論首先包含了損耗意志力的種種條件的論述(其中包括外界誘因、自身心理因素、肌體營養條件,生物鐘的影響),然後論述了這些條件如何量化地影響意志力(例如從早到晚意志力是如何衰減的),進而提出了如何減少意志力損耗的理論(例如應該在意志力旺盛期處理繁雜事務,避免在意志力薄弱時處理這類事務大量浪費性損耗意志力,這也是關於如何高效利用我們有限的意志力的理論)。而同類專著通常只包含如何訓練意志力的理論,卻沒有考慮到意志力本身的損耗問題。這使得本書在構建自控力訓練模式理論時,覆蓋面更加全面。許多人按照傳統的自控力訓練讀物去試圖訓練自己時,都沒有得到過避免意志力損耗這方面的指導,因此大部分人的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原因就是他們的意志力在訓練過程中,強化的量遠遠比不上損耗,尤其是本書所提到的「自我強制心理」對意志力是最大的損耗因素,這一點在同類書籍中都沒有得到明確論述和強調。

其次,本書推薦採用的不是強制療法,恰恰相反,本書反對強制療法,不提倡自我克制,而是提倡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欲望,將其引導轉化成使自己專注於某些事情或者無視誘惑的動力,這與「借債徵兵打債主」的思想不謀而合,是一種以戰養戰的活用,讓我們在面對誘惑時,行之有效地利用其他欲望來抵制當前誘惑。這種方法可以算是同類書籍中介紹的最為高明的方法,它考慮到了意志力薄弱者本來就沒有意志力去直接對抗誘惑,正如一個本來就欠債的企業沒有本錢來擴充規模。這種方法借用了我們對其他誘惑的興趣,來轉化為對抗當前不良誘惑的意志力,相當於為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進行變廢為寶的融資,使之自發地利用其在別處浪費的資源來解燃眉之急。

最後,本書不同於同類書籍的第三個亮點是,它指出善待自己的重要性,即很多時候不要強求。這極像博彩愛好者常說的「不要越輸越賭」。本書指出,善待自己是給自己減壓,而很多時候,人們屈從於欲望往往是為了逃避壓力。只有行之有效地緩解壓力,才能使人們不再為了逃避壓力而被誘惑。這可以說是非常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們意志力崩潰的最重要原因。而大多數同類書籍則要求我們反覆提醒自己要自我約束,而幾乎不會教我們如何去緩解壓力。作者在本書的最後,介紹給我們一種健康的人生心態:那就是要敢於面對挑戰,這樣才能獲得主動的自由自在,而不是為了逃避挑戰去選擇慵懶,那只是暫時的愜意。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放鬆。

作為人氣讀物,本書的座談式寫作風格,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通過近似與讀者談心的方式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與讀者產生很好的互動,更加容易讓讀者融入到書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