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巴金激流三部曲讀後感

巴金激流三部曲讀後感(一)

終於忙裡偷閒讀完了巴金激流三部曲《家》和《春》、《秋》。所受感觸頗多。

文章中沒有太多優美奢華的詞句,我卻像像是身臨其境地目睹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衰亡一般。睡里夢裡都是書中人物的命運。

雖說只是讀書,卻像是看了一部長篇巨製的電影。裡面人物所說的話,所行的事,就連那眉宇間的神情,甚至是他們的衣著裝扮在我腦海里都有細緻的勾畫。

書中太多的人太多的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裡我只先說一人。

這人便是高家的長房長子,覺民、覺慧的大哥,梅表姐和蕙的大表哥,瑞珏的丈夫,海兒的爹——覺新。

我曾在網上看到一個關於《家》中覺新、覺民、覺慧的人氣的調查,數據顯示覺慧占43.4%,覺民32.1%,而覺新僅有24.5%——大多數人同情他、可憐他、甚至厭惡他。

上世紀五十年代,巴金因不滿於電影的改編,在文章中寫道:「我習慣於通過人物來批評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在我的所有作品裡面我認為有罪的事制度。」「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毒害了他(覺新),而不是他應該被舊社會摧毀。」

高覺新是個沉重的人物,他沉默的性格造就了他沉默的命運,而他沉默的性格來自於腐朽的社會禮教。

小說中有這樣一句話形容覺新,「繼續讀著新思想的報刊,繼續過著舊式的生活」很是恰當。他有理想、有幻夢,他信服新思想,渴望做個新青年,儘管環境使他忘記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的心裡究竟還燃燒著青春的火。

可作為高家的長子玄孫,他擔負著已故父親和年邁的祖父的期望。他只得用自己的犧牲換取全家的「和睦」(在他看來所謂的和睦)。

他不是沒有反抗,只是他的反抗換來的是父親的死不瞑目祖父的失望,因此他不得不放棄反抗。他不能像覺慧那樣置一切於不顧地逃出家、逃往上海追求新的自由,因為他是高家的長孫。

他恨自己的懦弱,他慣常的懦弱和「作揖主義」使他傷害許多自己珍愛的人,最後只有自己在寂寞中品嘗自己醞釀的苦水,還被人否定。

覺新就是這樣在多情與健忘中渾渾噩噩地打發著自己飄渺無奈的人生。

可我們應該認識到,他的懦弱是社會所賦予他的,是長子這個特殊地位賦予他的。我們說批判的應該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舊社會那些吃人的禮教,而非覺新沉默的命運。

誠然我不贊同高覺新是封建禮教的傀儡這一說法,但也並不認為他是怎樣一個高大的悲壯的英雄。只是不滿於某些對覺新過激的批判。

在沒有真正走進另一個人的世界前,請不要亂碰他的人生。人不是個人,而是一個社會人。

巴金激流三部曲讀後感(二)

高中時忙裡偷閒讀過了巴金的《家》和《春》,書中的人物時常浮現在腦海中。最近,偶爾翻到了《秋》,「忍不住」一口氣讀完了,對其中的人物有許多感慨。

書中描繪了一個封建大家庭的衰亡,將那吃人的禮教血淋淋的展現在讀者面前,看著那些被摧殘的生命,讓人惋惜,更讓人心痛!

從黑壓壓的烏雲中,閃出一絲光亮(巴金總是給出希望,儘管還有些渺茫),那就是熱血青年的激情和反抗。他們為了理想,為了光明,甘願奉獻出自己的全部,帶著堅定的目光向腐朽的封建制度發出挑戰。

覺慧,覺民和琴就是這樣青年的代表。他們的言行,也就是舊禮教中的叛逆,往往給人巨大的感召力,讓讀者的心與他們的一同跳動,特別是青年。在家庭束縛下,他們毫無懼色,並且相信那不過是一層「紙老虎」罷了。他們懷著崇高的信仰,從事著高尚的事業。對他們,我只有敬佩。覺慧到上海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絕不受家族中任何人的擺布;覺民留在家中,()他從不向舊勢力低頭,也不懼怕任何人,牢牢把握住屬於自己的幸福與夢想;琴和覺民還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經營著報社,宣傳新思想。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青年應有的「叛逆」,膽識和激情,也看到了覺民和琴之間那純潔的愛情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青年——覺新。覺新是個「老好人」,他總是一味的謙讓,一味的向禮教低頭,幻想著通過個人的犧牲能換來大家的「和睦」,看著至愛的人一個一個的離他而去,只有在寂寞中品嘗著由「作揖主義」釀造的苦水。本應該充滿活力的青春,內心卻一片乾涸。他那悲慘的遭遇讓人憐憫,但他的軟弱又讓人氣憤!

有時候聯想到自己,聯想到自己的大學生活,總感覺少了點什麼似的。心裡壓著一股勁不知道怎樣釋放,看著書中同樣是青年的覺民和覺慧揮灑青春,真是羨慕。讀到覺慧和覺民的慷慨激昂的言論時,經常為自己的碌碌無為而羞愧。步入大學已經將近一年了,回想一下自己大一的生活,真是太平淡了,與開始預期的大相逕庭。

從國小到高中一路走來,為了分數而努力,我們浪費了多少美好的時光,現在終於換來了相對寬鬆的大學環境,正是為我們的將來真正積蓄力量的時候,我們應該充滿激情的度過每一天!

拒絕墮落,過一個充實的大學生活!

巴金激流三部曲讀後感(三)

讀完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家》、《春》、《秋》,我感受最深的是封建舊體制對人們的毒害是那麼深重,但另一方面讓我慶幸的是,仍然有擁有摯著的新思想的人,如小說中的覺慧、覺明等。

舊的封建禮教就像一把無形的利刀,它殺人於無聲無形中,死在它下面的人不計其數,小說中的鳴鳳就是這樣的。她為了維護自己的那份真愛,在求救無援的情況下跳湖自殺,為的只是不願嫁到馮家做姨太太。一條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沒有了,可是她的死根本就動搖不了那龐大的、腐朽的封建禮教的根基,它仍然昂著它那顆吞食過成千上萬的生命的頭。

愛情在任何小說中都不會缺席,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在舊的封建社會中,自由戀愛根本想都不能想,可是它還是在覺明和琴那裡存在了。在小說中,他們都是擁有新思想的人,他們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拒絕接受封建家庭那種愚蠢的包辦婚姻的制度,勇敢的尋找自己的真愛。其實,在我看來,覺明和琴的結合,更甚至他們成為擁有新思想的人,都得益於覺慧,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想從以下四點闡述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見解。

第一點,覺慧學的是英文,我們都知道,那個時候學英文的人在別人眼中都是另類,可覺慧不管,他和覺明一起都學。高老太爺根本就不贊成他們學英文,不過也沒有明確地反對過。當然,這一點不足以說明覺慧要比覺明「新」,因為覺明也學英文,但至少可以說明覺慧是個擁有新思想的人。

第二點,覺慧對下人很尊重,他很不看好那些對下人呼來喚去的人。如他聽到他的妹妹訓斥丫鬟鳴鳳,他就十分不滿。這並不是因為他對鳴鳳有愛慕之情,因為那是在這之前發生的。而對於這一點,覺明並沒有任何察覺,他似乎已經習慣了。

第三點,覺慧是幫助覺明成功逃婚的人。要做到這一步是多麼的不容易,因為這不僅需要勇氣和膽量,還需要周密的策劃,而覺慧做到了。他叫覺明不要忍氣吞聲的接受長輩們的安排,不要再做第二個向他們的大哥覺新那樣的犧牲者,當然,覺明自己也是不願意的,可是他並沒有想過要逃婚,是覺慧鼓勵著他,使他付出了實際行動。我認為這一點足以說明覺慧要比覺明「新」。

第四點,覺慧是第一個離開家,脫離封建大家庭到外面尋求新時代的人。他雖然身在遠方,但卻不望把外面的世界用信的方式告訴給家裡的那幾個兄弟姐妹們,他在無形中向他們傳播新思想,使他們開始在封建大家庭中站起來。

覺慧在《家》中走後,在後來的《春》和《秋》中就很少提到了。覺明開始代替覺慧,成為了高家大宅院的新思想的遊說者。的確,他功不可沒。他讓他的妹妹淑英、淑華在舊的封建大家庭中站了起來。淑英和淑華本來只能在大宅院裡跟著一個老教書先生學那一套成舊的倫理道德,可是她們在覺明、琴和覺慧的影響和鼓勵下,開始學英文,開始去學堂,後來淑英還去了覺慧那裡。更值得高興的是,他們對長輩的不滿開始用嘴說出來了,不再只是埋在心裡或在背後發牢騷。如覺明和淑華配合默契地對陳姨太和四太太進行「教訓」,把她們罵地真是太痛快了,讓我十分欣賞。我真是感謝巴金,因為他要小說中出現了一個伶牙利齒、豪氣沖天、不「中規中矩」的淑華!

琴是小說中唯一幸運、幸福的女子。因為她不僅擁有自己的愛情,而且也有體諒自己的母親,不像淑真那麼命苦,淑真就是不能再忍受母親的打罵挑井自盡的。她也不像淑英和惠那樣,不用忍受家庭帶來的壓力,也不用忍受那一套套成舊的發霉了的舊禮節。她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學堂上課,雖然是女子學堂,但她畢竟邁出了封建禮教約束女子的大門。在覺明的鼓勵下,她又擔任了報社的工作,她和覺明相互幫助,相互鼓勵。他們還一同努力幫淑英度過了難關等等。

而小說中悲苦的女子也不少,像惠、梅、大嫂瑞玉等等。可惡的封建禮教!愚蠢的那些滿口倫理道德的人!

覺新是小說中讓我又恨又憐憫的人,恨他是因為他做封建禮教的奴隸,憐憫他是因為他是個被封建禮教毒害的人。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大男人,作為一個擁有高學識的年輕人,他竟然毫無怨言地放棄自己的大好前途,接受祖父安排的婚姻娶了一個自己根本不認識的女人,過著毫無生氣的日子。但老天也並不變本加厲,他娶的那個女人心腸十分好,是個很好的女人,可是她最後還是死在封建禮教的刀下。而覺新並不幸運,他的兩個兒子都夭折了,這也許是對他屈從於禮教束縛的懲罰。作為一個有高學識的人,他應當有反抗的細胞,應當有追求自己人生的渴望,可是,他老是說自己這一輩子完了,整天過著頹廢的生活像在為他人而活。梅是他喜歡的第一個女人,可是他並沒有保護到她,她死了;他的妻子瑞玉是他喜歡的第二個女人,他也沒有保護到她,她也死了;惠是他喜歡的第三個女人,他仍然沒有保護到她,她同樣死了。翠環是他喜歡的最後一個女人,翠環是幸運的,因為小說結尾的時候,他們成了親,覺新並發誓要為自己而活了。我想他們應該是幸福的。

高家大宅院最後被賣掉了,又是一個龐大的封建大家庭分崩離析的典例。這不是悲劇,我認為是這樣的,因為它的分散,不正預示著封建社會也要瓦解,新時代的曙光將要到來嗎?

小說的結尾是很圓滿的,雖然有人喜有人憂,但該喜的人還是喜了,該憂的人就要他們去憂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