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目送雨兒讀後感

目送雨兒讀後感(一)

喜歡讀龍應台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佛微風吹過麥田。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這是為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還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並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清晰地記得孩子在第一次獨自騎車去上學時的情景,單薄的身體背著又大又沉的書包,使勁瞪著車子,還不忘揮手向我告別,真的是目送孩子離開,直到看不見。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減少了對自己的依戀,甚至時不時爆發」家庭內戰「,上演」持續冷戰「,每想到這些,那種撫養孩子過程中的酸楚與無奈,瞬間填滿我整個胸膛。孩子啊,只有等你長大了,也身為父母時,才能真切地體會到媽媽的真實心情。

讀《目送》,會讓我又一次地感受到與父母分別時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時隔幾年,千里迢迢去看望父母時,二老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就在去年春節,全家要去蘇州看望父母,準備過一個團圓年。但天公不作美,動身出發的夜裡下了一場大雪,早晨路上厚厚的積雪讓出遠門的全家做了難,車票已買好,路又不好走,怎麼辦?」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的電話早早就打了過來,天冷路滑,安全第一,就不要來了,以後還有機會。但,想要見父母的念頭太強烈了,克服種種困難,還是踏上了看望父母的路。等踏進家門,見到父母的一瞬間,所有的辛苦都煙消雲散,父母老了,真的顯老了,不爭氣的眼淚奪眶而出,一下子緊緊和父母相擁在一起……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雨兒讀後感(二)

龍應台老師的書我是第一次讀,這個第一次為的是更接近別人的心扉在別人的世界了解龍應台。帶著有目的的心理去讀龍應台老師的文章,現在想想,又怎能獲得多大的樂趣呢?以往都是草草的開場,又草草的收場,每每看到頭幾篇,便已無多大興致。五一假期無聊至極,拿起了龍應台老師的《目送》,再次翻看。耐著性子,又看到了龍應台老師所敘寫的《雨兒》,忍不住感慨萬千,感慨時光的匆匆而逝,使原本熟悉的情感頓時變得陌生,感慨儘管時光的匆匆而逝,也擋不住那一份永久的情,永恆的愛。

」我——是你的女兒「。對!我。一個普普通通的女性,因為有了母親的寵愛,母親的養育,才有了我後來的感恩,才有了我後來的永不改變的」你的女兒「。反反覆覆地嚼著這句話,想把這簡簡單單的六個字讀透,卻無法透徹愛的力量;想把這簡簡單單的六個字嚼盡,卻無法嚼完這擺在我面前真真切切的情感。大概有太多的感想想要脫口而出,反而成了阻礙,阻礙地我不能出口成章。就像龍應台老師對待她的母親一樣,想用儘自己的感情來跟母親敘述完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有趣事心煩事,卻因此成了阻礙,不得不反覆停留於」我——是你的女兒「。

面對那個離我身邊很近很近的女人,用時間編織的幾縷或幾撮銀絲替代了黑髮。面對自己,自以為是的成熟早就已經包囊了原來的稚氣。簡簡單單的六個字」我——是你的女兒「,我很想對她說,自豪地對她說,驕傲地對她說。當真!一切都只是想,想了之後或許會有行動,或許會有」但是「。在這簡簡單單的六個字面前,我選擇了」但是「,選擇了去解釋,而她繼我的選擇之後,()她選擇了微笑,選擇了釋然。當我準備說出這六個字時,好像一塊小石子,從心中拱出的小石子卡在了我發聲的部位,只要我一張口或動嘴,小石子就會如刀割般的疼痛割在我的肉體上。疼痛痳痺了我脫口而出的勇氣,使我膽怯地坐在這溫室里,在筆與紙間來回著。寫完也只敢,將本子甩在她的面前,拍屁股走人,狂奔回房間罷了。

面對母親,我怯懦了。面對」我——是你的女兒「,我怯懦了。而龍應台老師選擇的是不管母親是否清晰記得自己,依舊用自己熱血的心靈感化母親已逝的歲月。這種熱血,是讓我敬佩。不,不是敬佩。這種熱血,我可以擁有,只是,我害怕擁有。學著,用最真摯的心來學會、汲取。

目送雨兒讀後感(三)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窗外的雨已經停了。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裡,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著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裡,是誰在哪裡輕聲呼喚我。

人們常常說,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嗎?如果又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過去,當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是否會在拐角處回過頭來,然後笑著對母親說——媽;或者,我是否也會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裡,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啟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著一扇門,我在門裡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打開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麼呢?目送著,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打開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裡,儘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裡,我看見了自己,在嘆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著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