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後感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後感(一)

這幾天,中央電視台一台黃金時間播放《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個片子有新聞記錄片的風格。再現了當時重大歷史轉折時期黨中央、鄧小平同志的一些做法內幕,以前都是聽人講有多麼驚心動魄,現在了解得更清楚了,既新鮮又真實。另外對一些歷史事件如「四五事件」、「兩個凡是」等來龍去脈搞得清楚了。這個片子還通過另外一種講故事的風格講述了當時的年輕人在歷史轉折時期是如何生存和發展的,歷史就在那麼一轉瞬間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讓人們發出無限感慨。如在1977年鄧小平同志出來工作,當時還沒有公開亮相,就召開了全國科技座談會,提出恢復全國高考。他提出:在高考報名上,只看本人表現和考試成績,不看影響了中國人十幾年的看家庭出身,不需要單位同意,不需要看過去參加過那些莫須有的「政治事件」。這個政策的貫徹實施,影響和改變了幾百萬中國年輕人的命運,為國家儲備了大量人才。鄧小平從開始工作就開始抓科技和教育,可以說正中要害,為中國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科技和教育基礎。看了這個片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時,一些教育戰線上的老革命、老前輩、老專家都被打成了臭老九,他們都為中國的科研教育事業在十年浩劫中的中斷和混亂而感到痛心,他們都極渴望出來工作,開展正常的科研和教育工作。通過高考,1978年高校開學時,堂堂北京大學經濟系才30多個學生。當時已經歲數不小的北大校長、經濟學家馬寅初在開學典禮上飽含著殷切希望而又真誠的說:「我希望在你們中間,將來出現共和國的部長、經濟學家和經濟學大家!」引起了年輕人熱烈的掌聲,相信每一個經歷過的人都記憶深刻。我在想,當時是時勢造英雄,有多少人當時的年輕人象片中的建國一樣,認為「這一次高考不光是改變了我們自己的命運,而且還將要改變中國的面貌」、「我為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感到自豪」,「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當時的年輕人學習熱情高漲,他們缺少的是什麼?是環境,是正常的學習生活。一旦這些條件滿足,他們壓抑了10年的熱情將會得到極大的釋放。

中國的知識分子有著普遍的「家國」思想。因此,象小平同志所說,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都「顧大局、識大體」。黨中央英明地進行了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摘下了他們頭上的」臭老九「的帽子,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知識分子,一樣也是勞動者,是工人階級的一分子」,解放了他們手腳的枷鎖,極大地釋放了知識分子的這種「家國」思想下的工作熱情。以國為家,家就是國,他們迸發出了無限的熱情和能量。

在當時,在國家走上正規後,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只要有條件,他們為國奮鬥的機會很多的,當然能夠考上大學為國做貢獻是必然的。試想想,現在的年輕人還有這樣的理想嗎?還有這樣的責任嗎?時代大不同,現在的年輕人缺少的是什麼?不是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而是機會,缺少機會。現在社會就業困難,別說為國爭光做大事的機會,就連一個企業應聘的機會越來越難了。拿周圍的大學生、研究生來說,年輕人現在到企業應聘,最願意去的、最熱度的、最難的仍然是進國企、事業單位、進公務員序列,如果進了這些「高大上」的單位,不說進了保險柜了,至少是吃喝不愁了,都比較安穩。誰都知道國企工資高,公務員有特權、有隱性工資。為什麼現在不管是知識分子還是普通人,不管是錢多的還是錢少的總沒有安全感。特別是影響民生最重要的一些事:買房難、上學難、看病難、找工作難、養老難。舊的封建官僚主義觀念仍然牢牢地籠罩著我們的普通人,幹什麼事得送禮,得拉關係,否則你正常的事情就會幹不成,乾不好。但是只要你有關係、「會來事」或者有錢,不正常的事情、過份的事情也可以乾成。唯一不算難的,就是購物到哪裡倒是不難,不過兜里沒那麼多錢。老百姓不缺吃喝,就缺錢,如果錢再多點,民生問題就更好解決了。民生問題解決了,很多社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以習近平主席為代表的黨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就是要逐步解決老百姓的這些問題。

現在社會這些問題歸結到底一點是什麼?我認為,是公平。2000多年前的孟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正義是社會最重要的問題,老百姓現在心態不平衡,主要是因為不公平。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一樣,他們現在需要的,不是吃飯喝水這些低層次的生理需求了,而是更高層次的需求,即尊重的需要、公平的需要,就是把人當人的需要。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甚至連死人的火葬、墓地也都非常難,資源分配不公、公權權力太大,權力尋租永遠存在著豐沃的土壤。中國人自己早就習慣了這一套。比如別人家的孩子可以上好學校,我家的孩子因為沒錢而上不了好學校,將來孩子們的命運可能就會大不一樣。正所謂「寒門再難出貴子」,是因為窮人的孩子由於沒有個好爹媽資源稀少將會越來越窮。為什麼把一樣的學校非要弄個尖子班、試驗班,把好老師全弄到這些班裡去了,其他普通班老師教得沒勁,學生學得沒勁。一切是因為尖子班、試驗班的孩子他爹媽有錢,錢多的肯定要優生照顧。其他如看病難、找工作難,都跟資源分配不公有關係。說白了,公平正義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貧富分化太嚴重,現在國家要挖掘和擴大內需,普通老百姓的被房價壓爬下了,要買其他東西可不就沒錢了嗎。

當然,有一種人,不象知識分子整天憂國憂民。他們也通過「勤勞致富」發了家。你說他偷機也好,權力尋租、機會尋租也罷,畢竟他們是成功了。與其說他們抓住了時代給予的大好機會,不如說他們是早就突破了自己心理的障礙,鑽了社會漏洞,獲得了人生第一桶金,達到了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生境界。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實用主義。一個「老實人」是辦不了大事的。機會要靠自己真正的爭取,不能「等要靠」就能自然而然而來的。我們一方面在埋怨制度有問題的同時,我們的心態也要隨著改變。應該抓住一切機會來發展自己。從動機理論上來說,只有發展了自己,自己才能夠生存,才能夠繼續為國家、為他人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有時候,人這一輩子,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就連保持基本的生活都很難。你要想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一個平凡的人,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可以說那是不可能的。不光這樣,我們這代人甚至幾代人,都是不可能的。機會太少學會要爭取,能力不足要學習和鍛鍊。要有強烈的企圖心,否則你將會輸得很殘。如果你的願望是考試得100分,那麼你可能得90分;如果你的願意是考80分,那麼你可能得70多分;如果你的願望是我只要及格就行,那麼,你有可能連及格都達不到。人在設立自己目標的時候要稍微高一點才行,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正如「惦個腳能夠著就行」。如果你一輩子把平平安安、平安無事為最高境界,那麼你一輩子其實是更累了,為什麼?因為你沒有想到的事情將會很多很多。更何況在這個吵鬧的世界,你顯得多麼另類。你睜開眼睛看看,那些奉行自己「無所欲求」、「平安為福」的人都是些什麼人?原來他們是衣食無憂的至少社會中產以上的人才會這麼說。難怪呢,因此,奮鬥吧,不要被他們所忽悠了。只有你努力了,才有未來,否則,你的未來,他就真是個夢。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後感(二)

自我走下講台開始學生生活起,有些無所適從。我不在是以前被人注目的魯老師了,我變成了萬千孜孜不倦的學子之一。我的生活變得單調而乏味,沒有學生們來陪伴,填滿我的平淡日子。生活的重心變成了,學習,寫文,圖書館和零星的幾節兼職課。爸媽和一位老友都推薦我看《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部電視劇,我向來對這種中央一套播出的極具政治色彩的電視片不太感興趣,可是由於這位偉人也是我研究內容的重要部分,我決定在網上惡補來看看。

本來以為像大多的政治作品一樣,講些我摸不著邊的高深內容,沒想到,看了一集,他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至此文,我已看完了13集內容,百感交集。

鄧小平,電視劇里,很多人稱呼他為「鄧大人」,是凝聚著多少人希望的人物。他三起三落,復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抓科學教育。因為他,恢復了高考,讓百萬學子得到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因為他,多少被壓迫被打擊的知識分子得到了第二次解放,得到了重新被重用的機會;因為他,從事科技教育工作不再是受人鄙夷的身份,知識分子的努力得到了肯定,腦力勞動者得以正名。

說起腦力勞動者,我感同身受。我也是個不折不扣的腦力勞動者,我曾是一名教師,要放在當時那個年代,估計我也不會有太好的日子過。何況之前我在私立學校教書,還要加上給資本家打工這條罪過吧。我兼職做翻譯,還在國外讀書,想必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了。文革時期的科學教育工作者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大批我們熟知的科學家們,蘇步青,李國豪,陳景潤,郭沫若等等都被扣上了各種帽子,他們被迫解散了研究隊伍,走出了科學實驗室,帶著屈辱,被關進監獄或是從事懲罰性質的體力勞動。如電視中所說,很多知識分子不堪屈辱或是積鬱成疾,離開了人世。而另一些科學家們則選擇臥薪嘗膽,在最困難的時刻咬牙挺過,在黑暗中不放棄自己的工作,堅持學術研究,等待黎明的到來。劇里的夏默和李國豪教授都曾用同一句詩表達內心的感嘆:「位卑未敢忘憂國。」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乾。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陸游。

「位卑未敢忘憂國」,這句話深深打動著我。今天,如我一般幸運的知識分子生活在這個崇尚文化科學的時代,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沒有體會過曾經的那份苦楚,自然也就無法領悟今日之甜的來之不易。我曾經是名教師,最大的心愿就是走上更大的講堂。原因有些自私,我希望我的家人以我為榮,我希望我的子女因我受益,我希望自己的一節課也能像那些著名教授一樣,價值不菲,並座無虛席。因為這些我選擇了回歸校園繼續讀博,我多希望它能換來我的美好願景。這部電視劇,這些科學家們,鄧大人的一席話,讓我突然醒悟了。周總理曾在學生時代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困難時期的學生有這般豪情,而我們生活在現代化都市裡的學生,卻被功名利祿蒙住了雙眼。鄧小平說:知識分子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不為名利,不怕吃苦,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一心奉獻不計得失。我不禁自省,我還是這樣的知識分子嗎?我讀書教書是為了誰,我是否會因為對一些社會問題的不滿而放棄初心呢?如果有一天,國家需要我,我是否有這個能力承擔重任,我是否有這個胸懷不計得失呢?

從來都沒有過什麼遠大抱負,一心只想過好自己生活的我,今天因為專業的選擇而改變了。博士階段我繼續沿著碩士階段的方向研究,關於上世紀78-90年間中蘇關係的問題。我沒有什麼政治敏銳度,頭腦也從未繃緊政治這根弦,卻因為學術研究而決心慢慢培養自己。朋友說我們這行是翻故事的人,一點不假。我每日翻看塵封多年的國際關係大事,努力研究這些史實其中存在的矛盾,總結經驗教訓,寫成文章,希望能對今日的中俄關係維護提供些歷史參考。或許有人認為,史學研究者很無聊,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既定的歷史已是客觀存在,何必拿來不停地研究。沒錯,學習歷史的我也許不在浪尖不在前沿,但我並不否認自己研究的價值,只要對國家對進步有零星一點幫助,那對我來說就是值得全身心付出的。位卑未敢忘憂國,我也願用這句話激勵自己。

我的導師是俄羅斯的巴拉金教授,他是我尊敬的人。他一生為了俄國史研究和教學傳承,選擇了在俄羅斯的收入排行中處於下風的高校教師職業,這對我的職業選擇是深深的觸動,相比於教授先生,我的心胸太狹窄了。在我寫上一篇論文時,他曾將一本自己珍藏多年的書借給我作為參考,書的封面用俄語拼寫著《鄧小平》。在俄羅斯教授心中,這位偉人一樣是值得崇敬和研究的。我仔細閱讀過這本書中有關對外關係的章節,在俄羅斯人眼中,這位偉人失去了我們國人眼中神話的光環,卻更添了一份務實,堅持和果斷。鄧小平非常重視中國的國際交往,也是他努力打破堅冰,實現了幾十年懸而未決的中蘇關係正常化。實話實說,我就是一個受益者,並且仍在受益中。我今日之工,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分析歷史中的這段深刻的沒有硝煙的戰爭。很多學歷史的學生都會有這種感受,史學研究是很單調,卻不枯燥乏味,大量的閱讀,我感覺自己的頭腦清醒了不少,對很多事情也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不再人云亦云,泯然眾人。()今天我雖是研究路上的一名追隨者,但我並不妄自菲薄,仍舊信心滿滿,勤勤懇懇向著我的目標前進。我時刻準備著有一天我也可以為國家為進步做點什麼。位卑未敢忘憂國。

曾經我是個最平凡的老師,如今我是個最普通的學生。我的家人、愛人和朋友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給我極大的支持和鼓勵。今日漂浮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明日我仍是個接地氣的好姑娘。最初的夢想從未改變,只是原因卻更加豐富了。我想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能為國家為進步盡點綿薄之力,我想再次走上講台,面對給予我尊敬和信任的學生們,做個好老師,像巴爺那樣。為己,為家,為國。

抒懷淺談,聊表志願。願我畢業之時,仍不忘初心。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後感(三)

作為70後一代人,自從8月底開始看上《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部劇集,已經進入欲罷不能、心潮彭湃的狀態,越看越興奮,越看越上癮,熟悉的歷史場景、人物著裝、家庭布置,像打開了塵封已久的記憶閘門一樣,久久不能平靜。

雖然才看到十多集,但已經被鄧小平在經歷了「三落三起」、「文化大革命」復出後的堅定不移、力挽狂瀾的氣魄所深深吸引和打動。更值得稱道的是,劇情並不只是反映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和一代偉人的累累壯舉,而同時揭示了上至國家領導人、國家幹部,下到知識青年、普通百姓,各個社會階層在經歷了十年浩劫後,重拾信心、振奮精神的歷史畫卷,還為我們普通百姓揭開了了國家領導人鮮為人知的一些決策過程和日常生活面紗,滿足了大家了解事件背景、來龍去脈的好奇心。

通過劇情,可以看出鄧小平同志特別善於抓主要矛盾,在復出工作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科學教育工作,主持召開了具有轉折意義的科學大會、教育大會,力排眾議恢復了停滯長達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使得在文化大革命中最遭受迫害的廣大知識分子首先感受到了政策的春風,釋放出被禁錮已久的奉獻熱情,其中看到小平同志在中港青年足球友誼賽中出席、受到廣大民眾熱烈歡呼的場面,不禁也熱淚盈眶了:為人民做主、為人民著想、替人民說話的人,才是受人民熱愛的領袖!

再就是,鄧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論斷,把撥亂反正後的人們疑慮、懷疑、動搖的思想給統一起來,思想指揮行動,只有思想統一、認識統一,才能行動統一,才能齊心協力搞建設,——這對當前也有非常實際的可借鑑意義!

後面的劇情還沒有看,但最值得期待的還有兩件大事:一是與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關於香港回歸的談判經歷;二是1992年南巡講話,拉啟了大陸改革開放的大幕。這些改寫歷史的轉折點上,鄧小平一代偉人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與大多數人按部就班、思想固化、小改小鬧的平庸相比,作為國家領導人所需要具備的大智慧、大魄力、大作為對一個國家的改變是起主導作用的,尤其是從思想意識層面去影響廣大民眾,是最能起到好的效果的。

其實,本人作為一個中型國有企業的小幹部、一個以健康生活為主要追求的小女子,對政治、對官場是從來不算感冒的,但看了這部劇,深切感受到:大河有水、小河滿,每個人都離不開國家和社會這個大環境。

時代造就人,我們這一代很幸運,趕上了撥亂反正後的好政策、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富裕路,隨著我國的經濟實力、政治實力在國際地位上的攀升,我們國民的腰桿子也硬起來了,雖然「中國大媽狂掃華爾街」的新聞有一定的諷刺意味,但總歸是我們是傲人的姿態占在了世界舞台上,尤其在新一屆國家領導人的主張下,在中國維護領土主權方面、在清理黨內腐敗分子方面都有了卓有成效的效果,這無疑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廣大人民又一次被點燃希望、奮發向前的好起點,為著美好的明天,以史為鏡,奮發向前!

這,也許就是一部好的文化作品,所能帶給人們正面影響的巨大威力吧!願這樣的好片子,能廣為人知、廣為流傳!

返回頂部